深圳试水企业托管湿地

 从启动“绿色湿地·彩绘小城”活动,到筹备华会所环保基金“华基金”;从精心修复华侨城湿地,到举办具有公益性质的各种项目,这个夏天,深圳华侨城再次将目光聚焦在濒危的滨海湿地上。


  8月17日,由华侨城欢乐海岸和深圳市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主办、《南方都市报》和《中国财富》杂志联合主办、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作为公益项目合作伙伴共同举办的“2013中国梦的使者——寻找中国最美滨海湿地守护者”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华侨城集团作为首个受托管理城市生态湿地的企业,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滨海湿地进行综合管理,打造全新理念的生态功能区。


  企业托管城市湿地,全新理念重现湿地生机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湾填海留下125公顷的滩涂没有填充,涨潮时形成一个大湖区,由北湖、南湖两部分构成。北湖,就是华侨城湿地的前身。华侨城湿地与深圳湾水系相通,生物资源共有,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滨海湿地。华侨城湿地不仅是深圳湾湿地的重要延伸,还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隔海相望,是我国唯一处在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


  在我国,大多数湿地是由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负责修复、保护及管理,由政府完全委托企业管理的模式并不多见。华侨城集团于2007年从市政府手中接管华侨城湿地,也由此成为首个受托管理城市生态湿地的企业,社会上的非政府组织及公众也可通过基金、捐赠等方式参与其中。


  为了保护好这片珍稀的深圳湾畔自然湿地,增强其生态功能,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投资两亿元,成立专业部门,邀请生态科研团队,历时4年,对华侨城湿地进行综合治理。


  按照“保护、修复、提升”的原则,实行湿地封闭管理、水质改善工程、湿地生态提升三步走,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华侨城湿地先后启动了小沙河出海口段污水截排、生态围堰修建、铁板网围墙修建、外引水等工程,并进行了清淤还湖、入侵植物防治、红树林补植以及陆地植被恢复等。不仅构筑起湿地内动植物与深圳湾的生命通道,还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美化周边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重现了湿地的生机与活力。


  华侨城湿地修复完成后,湿地湖心水质由劣Ⅲ类海水变为Ⅲ类海水标准,植物种类由162种增加到180种,鱼类及沙蚕、螺等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增加了10%以上。目前,已有13种鸟类在湿地筑巢繁育小鸟,鸟类数量逐渐增多。


  湿地体验和科普教育融于一体,形成城市生态旅游区


  如今,华侨城湿地将城市公益性休憩空间与深圳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并与周边的华侨城主题公园、滨海长廊和红树林保护区一起,形成城市生态旅游区域。


  而严格控制游客数量,成为华侨城湿地特有的管理方式。打开华侨城湿地公园的官方网站,便可以预约参观湿地。


  由于湿地的特殊性,游客太多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华侨城湿地借鉴了香港米埔保护区的经验,采用预约的方式,控制游客参观数量,并适当向科研人员和中小学生倾斜。现在公园每周开园3天,每天接待预约游客300人。


  华侨城湿地内还因地制宜地设置了湿地监测站和观鸟屋等生态设施,并为参观者修建可供步行和骑行的林荫小道、栈桥和观鸟屋。依托“保护性修复”的生态理念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华侨城湿地将湿地体验、生态培训和科普教育融于一体,通过与教育机构、专业协会的合作与联动,建成国家一流的滨海湿地保护基地和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常年开展最贴近公众和市民的环保互动,进一步提升了深圳城市建设水平和市民的生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