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建“低碳”不能停留于口号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低碳城市”独占10%的提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姜克隽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12月1日《中国青年报》)

  超过100个城市要打造“低碳城市”,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这并不奇怪,如果真的有一个,反倒是怪事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从高碳模式转变为低碳模式,别说中国的城市了,换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办到。我国正在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上狂奔,习惯了高速度、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乍一刹车,调头转向低碳循环模式,还真得需要适应过程。

  “低碳”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先得从思想上认识到“低碳”的好处,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将其生活化。在我国目前的城市里,真正的“低碳”设施不多,需要一步步改造替换。而且要做评估,看哪种方案更合适,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低碳”,却忽略了市民的感受。比如城市交通,应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鼓励市民低碳出行,减少私家车、政府公车的使用量。再比如城市建筑要考虑能耗标准,使用低碳环保材料,减少玻璃幕墙、豪华装饰等。

  创建“低碳城市”,如果没有市民的参与和支持,根本就是无水之木,难以真正成长起来。让“低碳”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习惯选择,这是城市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仅仅依赖于行政命令,是不可能完成减排指标的,只有市民普遍接受低碳概念,发自内心的享受低碳生活,才能真正打造出“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