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从危机到商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边住……”

不幸的是,这条大河再也看不到当初的美丽——严重的环境污染让淮河这条承载了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第三大河流,陷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沿岸城市为发展经济,对淮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超过50%,远远高于国际上内陆河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的平均水平。工业企业偷排污水、农村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使其约60%的水沦为劣五类水质,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响到1.3亿居民的生活。

淮河严重污染,反映的正是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忽视环境资源代价的发展方式最终结下的恶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

另外有统计报告显示,因污染造成的环境灾难每年耗费掉GDP的10%。鉴于目前的中国经济速度刚好也是10%。这等于是,两者一正一负正好抵消,加入环境恶化的因素,中国经济增长实际等于零。

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8.1%的速度爆炸式增长了77倍后,环境问题开始了集中大爆发。“治理污染,刻不容缓”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因为污染已经危及到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

不惜环境资源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急需得到扭转。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这两项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约束性指标。

治理污染、节能减排风暴下,正孕育着一个极其庞大的市场机会,各类环保资金正跃跃欲试。那么,如何才能将逐利的资本顺利嫁接到治污市场?这里面又有哪些新商业模式可供选择?

治污商机

污染就是商机,治污就能赚钱。越刮越猛的环保风暴下,一个极具成长性的庞大产业正在中国日渐成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韩伟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候表示,统计口径的不同,很难准确计算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但肯定是非常广阔、值得关注的一个大市场。随着中国的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社会对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市场空间还会继续成长。

在中国发展模式开始转型时,环境保护必将兴起成为朝阳产业。中信建投分析师安尉认为: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节能减排”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层面的双重呵护,发展前景清晰确定,直接从事大气、固体和水处理的行业是值得看好的投资机会之一。目前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实现五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相当艰巨,而资金层面的推动将促使我国节能减排行业迎来持续高速的发展期。

以污水处理行业为例,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率一般都在80%以上,美国、荷兰等国家的污水处理率甚至超过90%。而中国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52%,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全国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500万吨、再生水日利用能力680万吨。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新增城市中水回用量35亿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

要达到这个目标,到“十一五”末中国将需新建1000座污水处理厂,全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将达到10000万立方米/日左右。目前,一座日处理能力为50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投资就要7.5亿~10亿元,即使是一座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的小型污水处理厂,投资也得几千万到上亿元。粗略估计,1000多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总投资就需要数千亿之多。

韩伟表示,不仅仅是单纯的污水处理,相关的如设备升级改造、节约运行费用、污水池的污泥处理等,都很具有投资价值。受市场前景的诱惑,外资巨头已经是不计成本,争相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需要及早行动。

近年来,中国在环保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统计显示,中国在“七五”期间环保投入了476亿元,“八五”期间达1306亿元,“九五”期间为3447亿元,“十五”期间增长到了7000亿元。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总投资额将增加到153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6.9%。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水污染治理投资额将由2700亿元增加到6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8.8%;大气污染治理投资额将由2800亿元增加到6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6.5%;固体废物治理投资将由900亿元增加到2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