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雾霾

 国家环保部通报,昨日全国灰霾面积有所扩大,达到143万平方公里。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和蓝色预警,北京也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持续“严重污染”。(1月31日《新京报》)

  专家们已经有明确的解释,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看病讲究的是对症下药,既然雾霾产生的污染源头已经找到,就应该对这些排污重点“下猛药”根治。

  工业生产有哪些重要的颗粒物污染,如何从生产工艺中排除这些污染,环保及工业主管部门要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严格的整改标准,要督促生产企业整改到位。这当中,政府主管部门担当着“裁判员”的角色,工业企业担当着“运动员”的角色,二者都要本着为国家和社会负责、也为自己和家人负责的态度,去做一个称职的推动者。

  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问题,则是一个牵扯面更广泛的全局性问题。首先,环保和汽车产业权威部门要出面,对当前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进行调整,推行新型环保节能型汽车制造工艺,把颗粒污染物排放浓度降下来。其次,标准制定之后,对燃油加工、汽车制造等相关企业生产要监管到位。从宏观层面来看,要对全国乃至各地机动车保有量进行必要、合理的调控,不能放任汽车拥有规模继续无节制地膨胀。

  扫清雾霾当然是环保的重任,然而,这个环保却绝不是狭隘意义上的环保部门工作,而是有赖整个国家行政体系形成“大环保”格局的发力。对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来说,那种纯粹出于私人利益勾结,不惮于公然为污染企业充当保护伞的行为,毕竟还是极少数。放任企业污染却迟迟不出手,更为普遍的一个原因是出于“为公”的理由,因为污染企业往往是地方重要的税源、财源,打击他们势必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解决环保问题,不能只盯着环保部门,要有通盘考虑的眼光和对策。政绩考核是地方政府作为的指挥棒,解决环境“逆向保护”的错误,必须推动政绩考核的及时转向。必须把涉及民生的环保内容列入考核重点,必须把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评价、反响列入考核重点,才能确保地方政府彻底告别“带血的GDP”,才能确保出现更多的“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