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颁发07年度四大科技奖项 原始创新能力凸显

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颁发了2007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25项、技术发明奖40项、科技进步奖254项,并授予两位外籍专家国际科技合作奖。

        200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显示,在良好的科技创新的氛围中,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已成长为上海市科技创新的主要新生力量。在40个一等奖项目获奖者中,4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科技骨干达73.9%。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万吨/年环己酮装置清洁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白志山最年轻,只有28岁。

        全部319项获奖项目中,能源与环境技术领域项目42项,占13.2%;新材料技术领域项目48项,占15.1%……其中,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项目,研制出国内第一个电电混合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车用超级电容器研制项目,开发出高能量、低成本的超级电容器,可减少燃油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在这次获奖成果中,国外发表论文1979篇,国内发表论文4337篇,被SCI、EI等收录2746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次数14905次,比上一年度的12668次增加了17.7%。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永莲等完成的“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项目,获得本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课题组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为雄性生殖调控理论的发展和突破作出贡献,并对男性避孕药的研制、男性不育症的诊治和日趋严重的性疾病传播防治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具有深远意义。研究结果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已在国际重要SCI学术刊物《科学》、《自然》等发表13篇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达6.43,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研究员林鸿宣带领课题组,展开“水稻耐盐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发现水稻若能平衡钾和钠,长在盐分较高的土地里也能颗粒饱满。要想在盐碱地里翻稻浪,就得解开水稻耐盐的“基因密码”。一种抗盐不抽穗的古老水稻品种NonaBokra,引起研究人员的兴趣。原来,它身上有一把开启抗盐之门的“金钥匙”——SKC1。SKC1耐盐基因是个“专情”的“搬运工”,只运钠离子而不直接运输钾离子。生长在盐胁迫条件下的水稻,茎叶中积累了大量钠离子,会产生毒害,不利于生长。导入SKC1基因后,过多的钠离子便能被“搬运”到水稻根部,及时将水稻从“盐中毒”的险境中解救出来。

        经过反复试验,课题组成功克隆SKC1基因,创制其分子标记。中国农科院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尝试应用SKC1,探索水稻耐盐分子育种。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克隆的水稻耐盐基因,这项成果已被国际顶级遗传学杂志《自然—遗传学》刊载,并配发了《让农作物更加耐盐》的短评。这个项目此次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另一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抗肿瘤新药分子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丁健研究员主持研究。他们找到了一个颇有新意的抗肿瘤“路线图”——候选新药沙尔威辛的抗癌机制。目前,沙尔威辛正在临床Ⅱ期试验中。临床前结果显示出其难能可贵的药效品质——不仅抗肿瘤,更抗耐药、抗转移。研究人员还发现,沙尔威辛通过损伤DNA“杀死”肿瘤细胞,同时还能阻止肿瘤细胞进行损伤修复,增强其抗肿瘤作用。这套独特的“杀敌”方法,使沙尔威辛成为第一个被报道具有“损伤DNA——抑制DNA修复”双重作用的化合物,为恶性肿瘤治疗打开了新视野,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         

        在促进上海医药产业由以仿制为主向以创新为主的转变和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上海市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如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完成的“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项目(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宣利江及其团队发现,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是丹参中最重要的活性部位,因此提出以丹参乙酸镁作为丹参新制剂质量控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丹参多酚酸盐提取精制的专利工艺,成功研制出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2005年5月,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上市一年后,销售额近6000万元。预计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今后每年有望创造数亿元的经济价值,造福广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微生物源农药申嗪霉素(M18)的研制及其应用”项目(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经过10余年科技攻关,在国际上率先发明出能有效控制真菌性枯萎病害的新农药,不仅使用成本低,而且还具有高效、安全、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特点。产品已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累计使用面积达到1610万亩次以上,估计产生的社会效益达32亿元,为“三农”工作作出了新贡献。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体现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等完成的“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制造技术”项目,针对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的关键性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创新。该项目申请国家专利10项,已签订销售合同近百根,其中出口韩国50余根,填补了国内船用曲轴制造的空白,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使中国的船用曲轴制造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此次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完成的获奖项目184项,占获奖项目总数57.7%,其中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有126项,占39.5%。3年实现新增利润440.1亿元,新增税收96.8亿元,创外汇(人民币)58.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