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红外热像仪与中医现代化研究

  医用红外热像仪与中医现代化研究

  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并且在漫长历史过程中,中医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传统科学。几千年来,中医不断发展:从战国时期中医系统化的形成——《黄帝内经》的诞生,到汉晋时期中医系统化的全面发展;从唐宋时期国家“药典”和制剂规范化的颁布、中医系统化教学的开展,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再到清朝时期中医温病学的诞生与发展……中医都走在世界医学的前端。

  近代西方显微镜、解剖学的出现,抗生素的发明,使西医得到了迅猛发展,这种情况在可视化和标准化的确立上体现的尤为突出,这两项却是中医薄弱的地方。而外科手术上的改进和影像技术的应用,就好比给西医的发展安上了一对翅膀。但现代科技的发展,高新仪器的出现,并未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什么机遇,更多的是限制了中医的发展。这是因为现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都是针对解剖学中脏器形态的改变而采取的检查,而中医对人体健康更多的是全身性、系统性、功能性的诊断。

  直到医用红外——人体功能检测设备的出现,才逐步改善了现代影像手段无法用于中医诊断的状态。

  常温下,人的体温为37℃ ,皮肤温度约34℃,其辐射率为0.99。近似为一种310K的黑体。当室温低于体温时,人体通过皮肤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红外辐射能,其波段在 5-50μm 之间。人体体表散发的热量为体内各组织器官新陈代谢后产生的热量,正常人体各部位温度相对均衡,皮肤表面温度分布的梯度有一定的规律。当人体某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变,会导致其新陈代谢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就会打破人体皮肤表面温度原有的平衡,医学研究者利用医用红外成像系统捕捉到这种改变,就可以为患者进行诊断。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努力,对数十万份病例分析发现,人体组织器官功能发生变化而导致体表温度发生改变是有规律的,其中相当一部分规律的变化符合中医的理论。根据这一现象,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都将医用红外成像用于中医可视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医用红外成像与中医研究最多的是面部温度分布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熏于面。脏腑经络内部的变化必然反映到面部来。这种反映过程,也必然产生能量转化的信息,是面部的温度发生改变。《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千金翼方》:“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所以善为医者,必须明于五色,乃可决生死、定狐疑。”均推崇色诊为很高明的诊法。但传统的中医只能凭借肉眼的观察为患者下诊断,诊断只能考医生的经验与状态,诊断依据无法量化,更无法保存。利用医用红外成像技术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陈振相(304医院中医科)选择了100例按红外面图特点分为三组:黑颊组(包括黑颊黑鼻、黑颊花鼻、黑颊白鼻三种)30例,其面图以暗区优势,表示寒胜,属阴证,临床表现寒症明显,符合率达94.4%;白颊组(包括白颊黑鼻、白颊黑额两种)23例,临床亦多有寒象表现,符合率76.4%;均匀组(包括明暗分布均匀和明暗分布较均匀两种)47例,临床上有寒象者占54.1%,无寒象或有热象者占45.9%。结果表明,内脏的阴阳寒热均可在面部反映出来,说明,阳虚寒症,机体的红外辐射量低,实际温度低于正常人,其临床上阳虚寒象也明显;阴虚内热者,机体的红外辐射量相对增高,实际温度高于正常人,临床上亦具备阴虚内热之症。证明阴阳寒热的辩证不但有物质基础,而且可以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吴青(上海国际医学交流中心热像仪室)利用医用红外成像系统,两年内对286名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诊断,对“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和“痰瘀互结型”脑供血不足的红外热图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三种分型红外热图不同规律,并制订了热图上的疗效标准。

  舌的医用热图与中医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也比较多:章熙民和张伯礼等人应用热物理工程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检测了人舌表面温度分布及其特征,研究了健康人及几种典型病患者的舌部表面温度与年龄、性别、舌色的变化,对舌面各区域温度与人体脏腑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舌色不同,则舌温不同,舌温由高到低的颜色依次为:红舌、暗红舌、紫舌、淡白舌、淡红舌。中医辩证不同的患者的舌温有明显的差异。而张珊琴对正常人舌温与阴虚患者的舌温进行研究,发现阴虚患者舌尖、舌边和舌中的温度均高于正常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刘黎青等人将52例老年病患者分为“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血淤证”、“气血两虚证”和“湿热证”五组,分析了这五组患者的红外热象舌图信息,并得出结论:老年病不同的分型的红外热象舌图各有其特征,并重复性强,可作为中医辩证分型和疗效判断的临床指标。

  另一个研究热点是针灸、经络与红外热图的研究。这方面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张栋近年来在多项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做了大量工作。他的研究客观的显示出针灸后循经的温度变化,发现其变化与主诉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用红外热象为指标研究了针刺手法的客观效应,火针疗法的治疗效应,针刺手捻针与电针的升温比较,穴位温度特异性的研究等等,取得了大量成果。美国 Ernst等报道了用红外热象为指标观察手针和电针合谷、足三里穴的交感性效应。Liao等也报道过红外热象可以可作为针刺镇痛效果的可靠客观指标。

  医用红外技术还在气功、中医辨证、中药疗效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而新一代医用红外技术——人体代谢热层像的出现为中医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更加宽广的道路。人体代谢热层像技术使原来静止的红外热图扩展为动态图像,使温度变化的规律更加客观,更加容易掌握,并且可以观察到更多的潜在规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医用红外技术必将极大的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可视化发展。使中医——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继续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红外成像技术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张文高

  《红外热像仪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陈振相

  《正常人体颜面温度分布及红外图》——张栋、高惠合、温宝珠

  《老年患者不同证型红外热象舌图特征》——刘黎青、周盛年、刘峰

  《中医药结合红外热像仪治疗 286例脑供血不足》——吴青

  《针灸原理和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