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获全额奖学金到北美留学的学长花四天写下的东西

本人2009年从西电硕士毕业。
从考研(本科是外校的)、读硕士,到现在加拿大读博,时间飞逝。
发此文,希望西电有更多有志于出国做科研的同学,能早日实现梦想!

漫漫寄托路:七年回首

1. 前言
七年过去了。从高考的失意,到本科的奋发;从考研的决绝,到寄托考试的煎熬;从做工程的懊悔苦闷,到做科研时的幡然醒悟;从申请出国时的放手一搏,到姗姗来迟的加拿大全奖博士offer,我走过了一程又一程。这一路上,拿全奖到北美读博深造一直是我的梦想。面对困难和绝望,我苦闷过也颓废过。但无论希望多么渺茫,我始终没有放弃。我最终没有得到太阳,但是我至少得到了月亮。不论未来会怎样,我都会为过去七年的历程而自豪。
在向新目标迈进之际,我花费四天时间,写下此文以纪念逝去的青春年华,记录下这些年收获的经验教训,并以此向寄托路上的前辈们致敬,同时表达对一路上支持帮助我的亲朋好友和师长同学们的感激之情。
这篇文章关注的,不是申请的技术操作层面的细枝末节,而是整体规划思路和个人体会。本文提到的很多道理和经验,都是我经历了挫折,付出了惨痛代价之后才明白的。希望此文对走寄托路的后来者能有些帮助,少走些弯路,少受些痛苦和绝望的煎熬。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 我是谁 (2010-11-04 11:27:27)

    2. 一些人生哲理
    行动始于思想,性格决定命运。在务实谈方法之前,先务虚谈思想。看似枯燥的大道理,其实渗透在寄托路上的点滴中。看似简单的大道理,事到临头却不一定能想起。

    2.1. 以主动的姿态选择人生道路
    目标是努力的原动力。只有确定了目标,前进才有方向,才能少走弯路,尽早做出成果。但是,大学生群体,包括一部分硕士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茫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未来的路在哪里。年轻人不可能一下子就知道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是什么。体会、比较、最终确定自己的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不同的是,有的人主动思考,所以能比较早地知道自己未来该做什么;有的人却没有方向意识,懒于思考、回避问题,或者盲目缺乏自信,于是随波逐流,这也做那也做,甚至消沉堕落下去,三晃两晃就到了成家生子的年龄,才赫然发现青春将尽,早已错过成功良机,只能沦为平庸者了。
    想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首先要积极增长阅历。只有去了解,去经历,才能有感悟。机会都是自己找来的,坐等机会自己送上门来,无异于守株待兔。国内大学里增长阅历的机会也许有限,但还不至于没有。数学建模、电子大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等等活动,都应该积极参加。只要对自己真的有帮助,就不要轻易放过。这样做,不仅是为简历积累闪光点,更是为了在实践中了解自己,以便规划未来的路。适合做技术还是跑业务?适合做研究还是搞工程?这些都要在实践中体会和思考。
  • 我是谁 (2010-11-04 11:27:54)

    2.2. 梦想与执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远行的骆驼不怕满眼的黄沙,只怕心中没有绿洲”。梦想是前进的原动力,但只有执着才能实现梦想。假如经不住各种诱惑,一有香风迷雾,就心猿意马追随而去,把原来的决心忘在脑后,最后就只会像拉磨的驴一样,永远在原地打转。
    2.3. 独-立解决问题
    经常看到一些申请者事无巨细都要问别人。遇到问题,首先不应直接问别人,而是先看看自己能否解决,能否先上网搜索到现成答案。假如自己不先调查和思考,那么问出的问题只会是低水平的小儿科问题。这是思想上的懒惰,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假如依赖性这么强,又如何独-立面对留学的诸多困难呢?
    另外,要灵活面对问题。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和羁绊,而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原理。抓住问题实质,只要解决就行,而不要死板地硬要找个规矩来遵循。

    2.4. 把对的事情做对
    要做“对的事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假如大方向都选错了,那么努力越多,损失就越大。所以不要草率地开始,而是要在开始前做一些调查工作。
    不要太过于完美主义。对于“对的事情”,首要的是把它做对,而不是把它做到最好。事情可能远比想象的复杂,意外也难以避免,而且完美也是不存在的。假如一味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可能会纠缠于细枝末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或者画蛇添足,或者出了意外,反而搞砸了整个事情。
  • 我是谁 (2010-11-04 11:28:22)

    2.5. 有舍才可能有得
    成功只属于敢冒险的人,舍得舍得,有舍才可能有得,不舍绝对不得。机遇和风险本来就是一对双胞胎。选择一个可能性就等于放弃其他可能性,所以只要做出选择,就必然要承担风险 。比如,为了出国学英语,可能耽误专业课 ;为了学术放弃从商,可能错过赚大钱;为了前途放弃恋爱,可能错过最佳伴侣。
    有些人面临人生抉择时患得患失,什么都不想失去,于是在犹豫不决中浪费青春,错失良机,到最后反而什么都没有得到。外界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时,重做打算的确是明智之举 ;做决定前的全面调查思考,也的确是明智之举。但假如做了决定,外界条件也没变化,却又重新开始犹豫,那就是优柔寡断了。
    在抉择面前,必须先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人生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舍弃很想要的东西来换取最想要的东西,而不可能所有愿望都同时实现。想要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是一种愚蠢的贪婪心态。两者兼顾当然也可以,但是同时打赢两场战争毕竟是难上加难。鱼和熊掌都想得到,四面出击,分散力量,最后往往只会四面楚歌,各条战线全面失利,造成人生悲剧。反过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攥起拳头,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消灭重点敌人,才能最终夺取全面胜利。

    2.6. 暂时的舍是为了更好的得
    舍弃一个东西,并不意味着会永远失去这个东西。暂时的退却,是为了更好地进攻 。比如说,虽然为了考研放弃了现成的工作机会,但是良好的硕士背景有利于找到更好的工作;虽然忙于出国申请而放弃了恋爱,但是出国的阅历增加了其内涵和魅力,找到的伴侣也会更加优秀。舍弃可以只是暂时的,最后未必不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
    例如,也可以如此分析男生应该何时开始谈恋爱(假设这个男生是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恋爱的)。假如没有事业没有钱,面对女朋友囊中羞涩,物质需求无法保证;而为生存必须终日操劳,没有和女朋友加深感情的时间和心情。所以,感情和事业就会相互牵制,最终可能感情瓦解了,事业也耽误了 。相反,假如事业为先,打好物质基础,那么优秀的自己自然能吸引更多异性的目光,也有更多自由时间来发展感情,事业感情皆大欢喜。在这个例子中,事业和恋爱是一对矛盾。只有把事业解决好,恋爱才能跟着解决好。恋爱上的暂时“退却”,是为了今后恋爱上的更好“进攻”。
  • 我是谁 (2010-11-04 11:28:49)

    2.7. 永远只和自己比
    只要选择对自己来说最合适的东西就可以了,而不要在乎结果是不是会比别人好。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人总是要暂时放弃另外一些东西。假如总是拿为实现理想而暂时放弃的东西和别人一直追求而最终得到的东西做对比,那么就总是会有失落感。只要自己追求到的是自己最想得到的,就可以了。否则就是一种愚蠢的贪婪,郁郁一生。

    2.8. 风险控制
    假如想做一件事,但是又担心风险,这种情况怎么应对?主要判据就是自己能否承担得起失败带来的损失。首先,评估这件事是不是值得去做。假如值得,那么考虑其风险有多大?自己输得起么? 假如输得起,即使失败了也没有致命影响,那就放手去做吧。假如输不起,就干脆退出这场游戏,并且绝了念头,以避免无意义的自我折磨。
  • 我是谁 (2010-11-04 11:29:26)

    2.9. 从统计学角度看付出与成败
    最终结果,并不只取决于最初的选择,也取决于最初选择之后所走的每一步。每一步努力都在增大成功的概率。假如努力足够多,意外情况导致的失败概率几乎为零,那么成功就是几乎肯定的了。例如,意外的堵车导致考试迟到了一会儿,但是如果复习非常充分,就照样能按时答完题,考得很好。也就是说,复习的努力抵消了意外迟到导致考试失败的可能性。
    当然,反过来说,即使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很多努力,这件事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面对这种情况,也不要认为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努力本来就只是尽量降低失败的概率,但永远不能将其降为零。假如努力能让失败的概率降低到1%,那么就意味着每做100件事情,就有99件能成功。那么,面对失败的那唯一一件事,又怎能因它而说努力再多也没有意义呢?所以,从统计学角度思考,能让人以更加平和理智的心态看待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2.10. 选择适合自己成功的环境
    在哪种环境下自己的努力能有更多回报?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游戏规则。一个环境下的成功者,到了另一个环境下就可能是失败者,反之亦然。例如,和平时期的亡命徒,战争时期可能是战争英雄;正直有才华的人,在乌烟瘴气、黑白颠倒的时代可能会被埋没。所以,能否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后得到成功的概率。
  • 我是谁 (2010-11-04 11:29:56)

    2.11. 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
    选择了一个适合的环境,只能增大成功的概率,而不是说就会成功。偶然因素、自身努力、在整个过程中的把握和运作,都决定着是否真的能最终成功。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并不是只要出国读个硕博,人生就一劳永逸高枕无忧了。出来读,不是结局,而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一生的成功在于一生的不断努力。

    2.12. 宁当凤尾,不当鸡头
    人际交往圈子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与优秀者交往,相互鼓励,共享信息,可以利人利己达到双赢。所以,宁当凤尾不当鸡头。当凤尾虽然可能暂不如人,但毕竟能够一飞冲天,翱翔于九天之上,领略世间奇景;当鸡头虽然可以独霸一方,但终究是井底之蛙,只能望天长叹,顶多扑腾几下,逃不掉平庸无为,最后被宰杀的宿命。

    2.13. 特立独行与借鉴他人
    不要盲目从众。优秀的人之所以有与众不同的成就,在于他们总是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所以,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目标,并敢于面对随之而来的孤独。只有按照自己的道路生活,才能由衷地快乐。当然,也不要一味固执。对别人的建议,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进行采纳。特立独行与借鉴他人,二者看似矛盾,但其实是内在统一的。
  • 我是谁 (2010-11-04 11:30:39)

    2.14. 平凡与平庸
    可以平凡,但拒绝平庸。平凡和平庸的区别在于,平凡者也许物质生活平淡无奇,但思想却是丰富和向上的。而平庸者也许锦衣玉食、声色犬马,但是思想肤浅、市侩媚俗。一个人,除了追求名利之外,更要有一点精神,获得一种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同,而不是在一天天的呼吸、吃饭、干活和玩乐中走向死亡。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总要有点理想。平庸者把名利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希望舒舒服服混过一辈子。这样的人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作为。只有将努力超越和完善自我,做一番有益的事业作为首要目标,才能创造出一点不朽的东西,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不仅自己体验到美丽人生,还能普惠众生,泽被后世,让身边人甚至全社会受益 。

    2.15. 情商和智商
    要取得成功,首要的不是智力,而是思想。随着年龄增大,非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成功者常常不是智力上最聪明,而是人生哲学上理解得很透彻。有些智力上很聪明的人事业不成功,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的理想,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没有对人生哲学的正确把握。所有这些,可称为缺乏人生智慧。
    智力是次,智慧是主。智力比作电脑,智慧就是操作者;智力比作汽车,智慧就是司机。电脑配置再高,假如操作者只用它来一味玩乐,那么这台电脑就沦为消磨青春的刽子手;汽车跑得再快,假如司机不懂如何驾驶,那么就可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跑越远,甚至车毁人亡。
  • 我是谁 (2010-11-04 11:31:04)

    2.16. 成功的几种资本
    想做成一些事情,需要以下至少一种资本:有能力,或者有金钱,或者有人际关系。假如这几个条件都不具备,一般不可能取得成功。对于少数出身权贵的孩子来说,金钱和人际关系都是与生俱来的,不费太多力气就能呼风唤雨,应有尽有。但是,对于平民子弟来说,考学、出国、工作,唯一的武器就是个人能力;想要有所成就,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从零做起。所以,平民子弟不能吝惜于付出青春和努力,因为他们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和智慧之外,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有努力聚集能量,才能砸碎生来就加在自己身上的种种枷锁,解放自己,获得自由的人生。否则,无权无钱还无能,就只会被残酷中国社会现实(丛林法则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吞噬。校园不是逃避现实的安乐窝,危机意识一定要充分建立起来。

    2.17. 立即行动
    不要等到一切都准备好或是完全考虑成熟再开始行动。经验是在实践中得来的,计划要在行动中调整。为了等待万事俱备而迟迟不行动,不仅丧失机会,而且会养成逃避和懒惰的习惯。火车不用等所有乘客在车厢里都安顿好才开车,开车后乘客们就会逐渐安顿下来步入正常。做事也是同样。
  • 我是谁 (2010-11-04 11:31:34)

    2.18. 速度就是生命
    机会转瞬即逝,任何事都有deadline。仅仅将事情完成是不够的,更要做的足够快。否则,做的太慢和做失败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要注重实效性。

    2.19. 走在计划前面,避免意外情况造成损失
    正如阿甘所说,“Shit happens!”,意外情况总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在实行计划时,应该尽量提前,为可能的意外留下缓冲时间。
  • 我是谁 (2010-11-04 11:32:29)

    3. 决定是否出国读硕博
    出国读硕博要有明确的规划。需要付出什么?能得到什么?留学生活实际什么样?喜欢那种生活么?这些都是做决定前考虑的问题。不仅要考虑申请的研究方向、教授和大学,还要考虑毕业了之后的去向 。

    3.1. 申请什么学位?

    3.1.1. 博士
    整体上来说,国内学术研究风气浮躁,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严重。对于想老老实实做学问,真正学有所成的学生来说,努力寻找机会到教育体制规范、研究条件优越的北美读博士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申请到北美读博士,学习研究任务重,毕业要求高,所需时间长,但是学成后,能真正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及其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毕业出路大多是大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大学任教职。自己创业的也不在少数。
    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需要考虑以下问题:是否能耐得住寂寞以潜心做研究?是否喜欢独-立和创新型思考?繁重的科研工作中是否有耐心、能吃苦?申请竞争激烈,留学后孤身海外,是否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关于博士的学习时间,我了解的CS、EE、和ECE一般是四年左右,当然具体也要看个人研究的进度如何。此外,“北美大学不承认中国大学硕士学位”的说法我认为是以偏概全。各大学各系的规定可能各不相同,所以需要申请时看具体规定,或者向招生秘书询问。在我自己申请的十几个大学中,没有遇到声明不承认中国硕士学位的情况。
  • 我是谁 (2010-11-04 11:33:09)

    3.1.2. 硕士
    假如自己还没有想好未来的职业规划,专业方面不知深浅,而且家里资金充足,那么申请到北美读一个硕士试试水也可以。北美硕士大致两年毕业,时间和金钱成本相对较低。毕业后,先工作几年,再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也不错。即使之后又读博士,工作经验也很有用。毕竟,工程和研究密不可分。此外,工作了能挣钱,会感觉很好。

    3.1.3. 博士联合培养,或博士后
    博士联合培养和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学历。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博士联合培养和博士后申请。但是分析起来,可能是相对容易申请。假如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生活费,而博士联合培养和博士后本身也不收学费的话,那么申请者对于北美教授来讲就是免费劳动力,只要基本能干点活,又何乐而不为呢?自然申请难度大大降低。
    这种访问的期限比较短,一般也就是一年左右,学不了太多东西。但是能被派出去的人,很多是国内单位里的红人。学术上的收获和眼界的开拓是次要的,关键是需要这么一个海外经历来镀金,为以后的升迁铺路(很多国内高校评教授都要一年的国外学术经历了)。所以,很多人其实本来就没有在海外长期留学或工作的打算。
  • 我是谁 (2010-11-04 11:33:33)

    3.2. 恋爱与留学
    申请出国读硕博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都需要开始认真考虑恋爱结婚。特别是女生,在考虑是否出国时,容易担忧自己的婚恋问题。这里给出一点个人想法。

    3.2.1. 志同道合
    道不同,不相与谋。人生大方向不同的两个人,最后能走到一起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假如志同道合,虽然出国路很艰辛,但能一起携手走下去,也会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3.2.2. 乐观、坚强、忠诚
    申请出国读硕博不是请客吃饭。学术科研、寄托考试、和申请路上的艰难险阻难以胜数,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克服。此外,假如出国后两人异地,更是考验两人感情的牢固程度。所以,对于想认真谈恋爱的人来说,双方乐观、坚强、和忠诚的性格是基本条件。
  • 我是谁 (2010-11-04 11:34:13)

    3.2.3. 出国路上的恋爱机会
    对于单身的同学来说,特别是女生,出国路上找到另一半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准备出国和出国后的整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同路人,交流过程中可能就会擦出火花。而且能自发努力申请出国读硕博的学生,要么有能力,要么有钱 ,自身或家庭条件比较好。此外,因为出国女生本来就相对较少,所以找到合适男友的可能性也不小。

    3.3. 北美留学的安全问题
    受长期以来西方电影和中国媒体对西方和中国留学生负面新闻的报道的影响,很多人觉得在国外生活很危险。其实,电影都是拍一些生活中难以遇到的事情,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才能赚到票房收入。假如电影都是拍日常生活,谁有兴趣看呢? 所以,电影和现实生活的常态正好是相反的。另外,国内贫富两极分化,各种社会矛盾严重,社会不稳定,恶性案件多如牛毛,治安状况其实可能比北美恶劣得多。如此看来,北美总体比国内可能还要安全些。
  • 我是谁 (2010-11-04 11:34:40)

    4. 国内本科硕士期间的出国准备

    4.1. 本科课程

    4.1.1. GPA和排名

    出国读硕博深造,必须从大一就开始准备。GPA和排名(特别是专业课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衡量一个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力、兴趣和学习态度。因为GPA是加权平均,所以要在学分多的课程上多下功夫。此外,专业课程,例如电子信息专业的各种数学课程、电路、信号等等,都要考高分。假如不知道学某一门专业课有什么用,就要自己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了解一下,搞清楚这门课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知道了某一门课程的实际用途,才能点燃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不去了解一下,就说某个课程没用,其实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 我是谁 (2010-11-04 11:35:21)

    4.1.2. 建立专业知识架构,拓宽眼界
    努力在专业有关的课程中考高分是必须的,但这远不是本科学习的全部。只有搞清本专业的整体知识架构,才能尽早知道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学有所长。但是,许多同学(不论分数高低)只是被动应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不是在脑海中努力建立起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结果,即使到毕业,也不清楚自己学的课程有何关联,又有何用处,更不清楚自己继续前进的方向。老师在课堂上也只是以讲授本课程为主,难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架构。所以,不要依靠老师,应该自己主动开拓专业视野,接触广博的专业资料,搞清楚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专业方面不仅要学深,还要学广。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知识大多陈旧。面对这种现状,学生必须自己有意识地去上网或者到外文论文库里广泛了解本行业现状和新动向,然后自学相关知识。这样学的东西才能跟得上时代。

    4.1.3. 不要局限于本专业
    对于理工科学生,人际交往、社会、political、历史、艺术,都要有所涉猎。科学技术只是提供工具和手段,人文精神和思想才能指引成功和美丽人生。
  • 我是谁 (2010-11-04 11:35:48)

    4.1.4. 关于数学课程的误区
    这里专门提一下国内学生对应用数学类课程的认识误区。有人说上帝一定是个数学家,因为自然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是分析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但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毁坏了数学的魅力,让学生们误以为数学很枯燥,除了应试外,别无他用。其实数学的核心是其解决问题的巧妙思想,而不是枯燥的推理证明,更不是无聊的应试技巧。教科书上的数学,其实是用严格的定义和推理包装起来的数学,而不是“原生态”的有生命活力的数学。一个数学方法的发展,往往是研究者先有一个粗糙的灵感,然后验证基本可行,最后逐渐严密化并包装冰冷古板的模样。所以,在学习应用数学的时候,重在领悟其解决问题的思想和如何灵活应用,而非琐碎的推导证明步骤和应试技巧。至于具体数值计算,可以都交给软件。此外,除非是专业的数学家,一般人研习数学是为应用,而非在数学理论上有所突破。当然,面对实际问题时,也会发现新的数学课题,反过来推动数学理论的发展。
  • 我是谁 (2010-11-04 11:36:13)

    4.2. 本科科研与竞赛
    假如想本科毕业后继续出国深造,那么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参加科研和竞赛活动。不要只盯着那点奖学金和荣誉,而是要通过经历这些活动,边学边做边思考,边拉车边看路,体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从而帮助自己确定人生的大方向。工程、科研、还是和人打交道?只有早知道自己到底想追求什么,才能先下手为强,永远处于优势地位。
    参与这些活动,需要仔细体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自己到底适合科研还是工程。科研关键在于创新,从无到有地创造知识。其难度高,需要功底扎实、热爱思考、执着、火花般的灵感。工程关键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实践,将现有知识用在具体问题上;或者实现,将科研成果转换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其难度相对低,需要的是经验、熟练。
    坐等活动通知是不行的。国内大学的信息管理和发布机制尚不完善和规范,很多信息渠道并不十分透明,好事往往都是“地下”的,“闷声发大财”。既得利益者们为了排挤潜在的竞争对手,往往希望一切都是静悄悄的,等到好事已经过去了,才让大家知道。所以,自己要多留心,多打听。不要怕遭人冷眼。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我是谁 (2010-11-04 11:36:33)

    4.2.1. 实验室项目
    本科生找老师参与实验室项目一般是私下的,除非学校有什么专项计划。
    不要跟错老师。有些老师是教学型的,对科研没有兴趣。建议找之前,先到论文库里面搜索一下老师发表论文的情况,评估一下其学术水平和对科研的热心程度。中文学术刊物上的论文,虚假应付的太多,所以就只看这个老师在国际会议或者英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假如没有,至少也要看其发表在中国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另外,搞清楚老师到底是不是需要人。一般来说,老师手下的一群硕士博士都不一定有实事可做,所以根本不缺人。假如学校没有支持老师带本科生的经费,老师没有相关收入,也就不愿费力带几乎什么都不会的本科生。当然,有的老师由于某种原因也需要人,自己要积极多打听。第一次和老师谈,就要问清楚。不过,听说现在有个面向本科生的国家创新计划,调动老师这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好好把握一下。
    学生自身的能力也很重要。本身要有一定的特长才可以(例如编程,电路等等)。如果只是学习一般,老师当然不愿意带了,所以自我修炼要做足。另外,毕竟本科生的专业课程都没有学完整,所以不大可能做出大成果,只能做点“体力劳动”打下手,如编程序、做试验。反正懂得也不多,无论做点什么都是收获,总比闲着好。

    4.2.2. 竞赛
    这里所提的竞赛,是对申请出国读硕博有帮助的国家级学习方面的竞赛,而不是诸如歌唱,演讲,创业之类的竞赛,也不是学校内诸如“星火杯”之类的普通科技活动。
    这类竞赛,有全国电子大赛,全国数学建模,ACM竞赛等等。电子大赛工程性较强,而数学建模考验的是科研潜力。很多学科,只要涉及到数学公式,说到底其实就是数学建模,无非是先建立起具体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这个工具来分析、解决、优化那个具体问题。数学建模竞赛,就是利用一些无需专业背景就能读懂的问题,让参赛者创造性地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所以,数模竞赛可以锻炼和考察一个人创造性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用来判断自己到底是不是搞科研的苗子,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 我是谁 (2010-11-04 11:38:01)

    4.3. 考研

    4.3.1. 考研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之一

    在国内,“现在的教育是从起点开始制造不平等的一种教育,从重点幼儿园到重点小学、到重点高中、到重点大学,大学也分为部级大学、地方级大学,不断制造等级差别。这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信力建,深度对话)。高考制度、高等教育体制不仅自身问题重重,质量堪忧,而且在有限资源的分配中也存在巨大浪费和人为制造的不公平(例如:高考招生名额按地域划分,同样的好学生高考后却不能进入同样的好大学)。作为平民家庭出身的学生,无权无钱,既无法改变这种人为造成的受教育权利不平等,也无法凭借各种灰色手段“走后门”回避竞争,或者利用“好爸爸”的人际关系扶摇直上,在各种“拼爹”游戏中屡屡获胜。平民家庭出身的学生只能依靠自己,在现有体制下一点点努力,尽量改善自身的处境。考研就是这样一条出路之一。
  • 我是谁 (2010-11-04 11:38:47)

    4.3.2. 如何选择学校和导师
    既然想通过考研改变命运,那么选择学校和导师是需要些魄力的。在客观分析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名校中的名师。因为一旦考上这样的学校和导师,将在未来出国深造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想在硕士毕业后出国读博的学生,应该选择“985”院校中经常能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的导师,并且应该选择国际热门前沿的研究方向。这样,硕士期间研究条件好,导师自身对研究有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和经费来指导学生,所以学生容易出成果;而且研究成果解决的正是国际同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样一来,出国读博申请时,国外教授会很感兴趣。此外,假如硕士导师是该领域国际上活跃的学者,那么其为学生写的推荐信也会受国外教授的重视。而且,重点大学里有志于申请出国读博的优秀学生多,很容易找到同路人;重点大学在国外的校友多,所以国外教授也会比较了解和认同这些重点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而且国外校友的人际关系网络也可以带来灵通的信息,甚至个人推荐。
    对于电子和计算机专业想要出国的考研学生来说,即使没有能力考上这样的导师和学校,那么选择的考研目标学校也至少要有IEEE论文库。否则,连国外论文都无从下载,自学都无从谈起,又如何能在硕士期间做出国外教授认可的研究成果呢?
    既然考研时选择一个高水平大学和导师如此重要,就要在本科期间多参与竞争(学习、考试和竞赛等)并取得胜利,从而培养自己的信心和魄力,培养出敢打必胜的心理素质。这样,在选报考研学校时,就能正确评价自己,防止过于保守而错失人生机遇。当然也不要盲目高估自己,那样也会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