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射电镜之家 » 讨论区 » 分析百问 » 【转载】TEM样品污染的原因降低污染的两个机械途径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未解决]【转载】TEM样品污染的原因降低污染的两个机械途径

  [未解决]本主题悬赏 可用分 10  
龙泉[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19248
精华 1
积分 1831
帖子 3298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455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4-1-7
状态 离线
1
 

【转载】TEM样品污染的原因降低污染的两个机械途径

最近在看hirsch的薄晶电子显微学,看到设备这章,改变了我对污染的一些错误看法,在此和大家分享讨论一下

一直以来,我主观的认为污染是由于样品局部温度升高,导致在电子束轰击的地方造成碳的沉积而形成碳污染,电子轰击造成样品温度越高,则越加速样品的污染,而根据hirsch的分析则正好相反,样品本身温度越高,抗污染能力越强,而TEM样品在电子束轰击会发生污染时由于局部温度的升高造成样品温度的不均匀而在样品上空间形成正负压,c会在温度相对低的地方沉积,造成通常所说的碳污染

hirsch在书中制样说的:

冷却试样的唯一的缺点是增加了污染速率,在液氮温度范围内污染速率可能增加5%。

另一方面,冷却试样室表面而不冷却样品表面可以减小污染速率,这是由于试样区域内污染物蒸气压减小的缘故。Ennos(1953)曾指出:电子显微镜中的碳氢化合物蒸气是由真空系统中倒流(可在真空管道中用冷阱来防止它)和显微镜镜筒内真空油脂这两方面引起的。这些碳氢化合物在试样表面反复凝结和蒸发,但可以被电子束分解而在试样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富碳层。Yada和Siegel(1962)指出:这一层的生长速率取决于暴露在真空系统中的立体角和其环境温度,一般典型值为每秒钟几埃。在大多数显微镜中离开试样位置的出射孔径大小由物镜固定光阑确定,而入射孔径大小与试样杯的设计有关。出射孔径的下限取决于衍射束的布拉格角,因为要在衍射花样上把衍射束记录下来,而入射孔径的下限则由所希望的入射束倾斜的角度和试样位移的程度来确定。如果这些孔径做的尽可能小,并且样品室周围冷却到-100度到-150度的范围内,则在试样本身附近的碳氢化合物蒸气分压降低,并且污染大大减小。

减小污染的另一方法是将气体泄漏到试样位置,以产生局部的气体压强,而显微镜其他部分在正常的真空中运转。Heide(1958)的试验指出:氧或空气减小污染速率的效果取决于气流的速率,并且大约10托的氧气压将能防止任何污染,而且已有的污染也能被清除了。通过对设计的装置试验证明:污染时引起薄膜中位错运动的主要因素。用气体泄漏法防止污染时一种比用冷却台更简单和容易控制得多的方法。

还应提及的是:加热试样可以防止污染,因为在临界温度以上试样表面凝聚的碳氢化合物蒸气是如此之迅速,以致于几乎所有分子被分解,因此,在300度以上的温度下,可以长期观察而像的质量并无损害。
顶部
龙泉[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19248
精华 1
积分 1831
帖子 3298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455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4-1-7
状态 离线
2
 
看来没有多少人关注样品污染问题
顶部
熊猫[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19232
精华 1
积分 1796
帖子 3228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4330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4-1-7
状态 离线
3
 
现在还用这些方法吗? 是否只是针对特定的样品?   

所述和通常的TEM/STEM测量要求有不小的冲突啊, 不太明白, 要学习学习.
顶部
龙泉[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19248
精华 1
积分 1831
帖子 3298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455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4-1-7
状态 离线
4
 

回复 #3 熊猫 的帖子

现在的方法也只是老的方法基础上改进的,通常所说的加液氮可以改善真空度、降低样品的污染和减少样品的漂移,我觉得液氮并不是直接冷却样品,而是降低样品上空间的气压
顶部
熊猫[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19232
精华 1
积分 1796
帖子 3228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4330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4-1-7
状态 离线
5
 
冷却/加热; 真空/气流;  到底是何种选折?

有多少样品要加热到300度呢? 样品还稳定吗? 这个温度时要测什么呢?

针对性是肯定要强调的。我学习学习。  

分压,温度,contamination, 这部分让我想起来BET的内容,得重学一下。
顶部
坚持2011[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344
精华 1
积分 9370
帖子 13818
信誉分 101
可用分 1770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8-24
状态 离线
6
 

回复 #1 龙泉 的帖子

感觉在高倍观察的时候 轰击哪个地方 哪个地方发黑 轰击的地方温度应该比周围高啊 还是有点不明白
顶部
龙泉[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19248
精华 1
积分 1831
帖子 3298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455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4-1-7
状态 离线
7
 

回复 #5 熊猫 的帖子

除了原位观察位错、或者加热过程中组织或相的变化,我也一时想不出哪些样品需要加热到300度

样品温度高的话,抗污染能力加强,但是会对一些样品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甚至会改变相的结构和组成

加热台以及一些拉伸台、冷冻台都没有接触过,其效果到底怎么,这个不敢妄下结论
顶部
龙泉[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19248
精华 1
积分 1831
帖子 3298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455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4-1-7
状态 离线
8
 

回复 #6 坚持2011 的帖子

发黑就是由于样品易污染,但是发黑的地方都是看高分辨区域的周围,当然在低倍下就是一个黑点,但是在高倍下,可以看到是一个黑色的环,说明由于电子束和样品的相互作用,导致局部的温度升高,增加这个区域的抗污性,但是周围温度低,形成一个负压,所以在这周边形成碳沉积
顶部
ay123[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19244
精华 2
积分 2402
帖子 4436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6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4-1-7
状态 离线
9
 
其实样品污染问题很重要,对高分辨实验来说。只是感觉没有一个特别普适和有效的方法去搞定它。学习了,原来电子束轰击的地方理论上反而不易被污染。最实在和常用的还是加液氮(冷阱)吧。
顶部
龙泉[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19248
精华 1
积分 1831
帖子 3298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455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4-1-7
状态 离线
10
 

回复 #9 ay123 的帖子

对,常用的就是加液氮,这个效果很明显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