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动物模型建立及NF-κB、MCP-1蛋白的表达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对子宫内膜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展迅速,使用免疫缺陷小鼠进行裸鼠成瘤实验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研究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及进行药物实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的裸鼠成瘤实验的开展,都是为抗肿瘤药物的筛选以及研究服务的,不少医药研发公司提供皮下瘤实验服务。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超化蛋白-1(MCP-1) 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进行裸鼠成瘤实验,采用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株建立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皮下瘤和宫腔原位移植瘤模型,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易于对肿瘤进行动态观察与几率。

1、子宫内膜癌裸鼠成瘤实验的造模方法

(1)将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或者子宫腔,分别建立皮下瘤和原位瘤。可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细胞,活体观察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美迪西药理学服务可以为客户提供裸鼠成瘤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服务

(2)将人原发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标本移植到裸鼠皮下建立动物模型。

选45周龄BALB/c-nu/nu裸鼠,雌性,体重1012g。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细胞株, HEC-1A或者HEC-1B细胞株),进行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将Ishikawa,注射于8只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处死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mm3的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左侧子宫内。4周后牺牲10只裸大鼠,取出左侧子宫。通过巨检、镜检、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等初步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发现8只雌性裸大鼠皮下均成瘤,10只雌性裸大鼠中7只左侧子宫内成瘤,免疫组化证实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皮下瘤均有表达。流式细胞分析早期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的S期细胞含量为37.83%。因此人子宫内膜癌裸大鼠皮下瘤和宫腔原位移植瘤模型成功建立,为子宫内膜癌的体内实验和新型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一般来说裸大鼠宫腔原位移植后34周肿瘤生长局限在子宫内,肉眼既能探及肿瘤又不发生转移,这恰好符合人类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裸大鼠体型、器官、血管等都较裸小鼠大,更适于体内实验研究的复杂操作,尤其是其盆腔血管较粗大,可用于人类肿瘤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

2、子宫内膜癌中NF-κBMCP-1蛋白的表达

选取某医院的子宫内膜癌标本5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子宫内膜癌、1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9例增生期子宫内膜中NF-κBMCP-1蛋白的表达,及子宫内膜癌中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F-κBMCP-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增生期子宫内膜(P<0.05),NF-κBMCP-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二者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r=0.895,P<0.05)。因此NF-κBMCP-1蛋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建立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模拟人体子宫内膜癌的生长环境,符合人体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特点。可以作为探索人子宫内膜癌中药治疗及生物治疗和客观评价治疗手段效果的合适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