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e最新研究证实椎间盘源性腹股沟区疼痛的存在

近期,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单节段椎间盘的感觉神经末梢可以与多节段背根神经(DRGs)相关,对于小鼠来说,L5-6椎间盘的神经纤维可能与上位背根神经发生联系。以此推论,因为人类腹股沟区感觉由L1或L2脊神经终支——生殖股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支配,故腹股沟区疼痛也可能是与间盘因素相关的牵涉痛。临床上多见患下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患者主诉伴腹股沟区疼痛,或行相关操作时患者在局麻条件下当探针穿透间盘侧面时会诉腹股沟区疼痛。那么,反推之,是否存在仅以腹股沟区疼痛为主诉的椎间盘源性病变呢?在1月的Spine杂志上日本千叶大学Yasuhiro Oikawa教授等研究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该研究评估了212名腹股沟区疼痛的患者,其症状持续了至少3个月,无腰痛或根性痛,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后将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及盂唇损伤的150例排除;剩余的62例患者中有32例在首次评估后3个月内症状消失,也将其排除。对剩余30例患者进行脊柱相关的检查,排除有2节以上椎体或间盘退行性变的17例患者,排除曾行脊柱手术的3例患者。

对剩余的10例患者首先向髋关节中注入利多卡因(0.2mL,1%),注入30分钟后利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估,如疼痛改善超过60%则认为可能为髋关节因素导致疼痛。

然后对退变的椎间盘行造影及局部阻滞来诊断椎间盘源性腹股沟区疼痛,透视下针头进入椎间盘中间,依次在各间盘中注入造影剂直到诱发腹股沟区疼痛,保留针头位置,10分钟后注入浓度为0.5%的布比卡因0.75mL,如造影时激发出疼痛,则记为椎间盘造影(+),可认为该患者的疼痛是由间盘因素引起;如间盘阻滞后30分钟疼痛缓解超过60%(以VAS为评判标准),则记为椎间盘阻滞(+)。研究过程中,5例患者因以上两项指标中至少一项为阴性而被排除,至此,剩余5例患者确诊为椎间盘源性腹股沟区疼痛,对其进行造影后CT检查,评估其病变程度。然后对此5例患者施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两侧终板切除2mm后以自体髂骨进行椎间融合。术后应用VAS评估手术对于疼痛的治疗作用。

表1列举了10例患者详细的资料


表2显示出有5例患者对造影和阻滞均表现为阳性,造影后CT显示4例为后部纤维环撕裂,1例前后都有撕裂


表3显示术后1年骨融合情况以及VAS评分情况


表4为手术效果评估


可以看到,所有患者术后1年均达到骨性融合,VAS评分显著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均满意。


图1 40岁患者左侧腹股沟区疼痛,无腰痛及根性痛。(A)MRI检查提示L4-5间盘退变;(B)X线检查未发现髋关节病变;(C)髋关节内注射利多卡因未缓解疼痛,造影激发了疼痛,阻滞能够缓解疼痛;(D)患者接受了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1年后随访椎间骨性融合,腹股沟区疼痛亦消失

【编者按】:作为人体最复杂的自我感受之一,关于疼痛,还有太多尚不明确的机理有待研究,此研究所关注到的感觉神经不同节段互相影响的问题并不是新话题,但其确切机理和规律至今未完全明确,与之相关的症状在临床上却并不少见。因为无法对其发病机理进行详尽阐释,故对其进行治疗、特别是手术时必须慎之又慎。作者认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包括:1、没有进行L2脊神经阻滞试验;2、没有将可能引起疼痛的神经根、肌肉或小关节等因素排除;3、现有研究将两节以上病变的患者排除,且造影、阻滞均是针对“认定”的责任间盘,无邻近节段的相似处置做为对照。但此研究对疾患诊治过程的方法学过程值得学习,从最开始的212名患者中逐步筛出最后的5名确诊患者并实施手术,可谓有理有节,虽也有不足之处,但其对手术指证把握的严谨程度确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