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在胃体癌致病机制研究方面获重要进展

  最近,上海交通学Bio-X研究院在胃体癌致病机制研究中再创佳绩胃癌是全球最主要的死因之,占世界死亡最常见原因的第二位,在中国部分地区,胃癌占据了所有癌症死亡率的42%。最近,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单位共同合作,通过一项基于4924例胃体癌患者和5882例正常对照样本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染色体3q13.31区域和5p13.1区域内的基因与胃体癌的发病机制相关,相关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学》杂志(Nature  Genetics,  DOI:  10.1038/ng.978,  IF:  36.377)。   

  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见的一消化道恶性,通常把见于胃上部的癌症称贲门癌(cardia  gastric  cancer),而把见于胃下部的癌症称为胃体癌(non-cardia  gastric  cancer)。胃体癌也是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构成,对其遗传机制的研究困扰了研究人员年。此次,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师咏勇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林东昕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对3279名汉族受试者(其中包括1006名非贲门癌症患者以及2273名未患该病的对照体)进行了芯片技术分析,并进一步在6897名受试者(其中包括3288名非贲门癌症患者,以及3609名对照个体)进行了结果验证,从基因组中鉴别出了5p13.1和q13.31两个新的胃体癌相关易感位点。与此同时,归因分析(Imputation  analyses)再次证实了从报道的染色体上8q24  区域(rs2294008和  rs2976392)、1q22区域(rs4072037)和20p13区域(rs13042395)也与汉族人群胃体癌易感相关性。这是胃体癌发病机制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中充分体现了贺林院士挂帅的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第一单位)在分子遗传学研究平台建设方面的优势力量,得到的研究成果将对胃体癌致病机制的后续研究、个性化诊疗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