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讨论帖]细胞培养基础器材和试剂选择与购买 [打印本页]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1 17:24     标题: [讨论帖]细胞培养基础器材和试剂选择与购买



发起细胞培养常用器材与试剂选择与购买话题,在自己搜集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到很多。总结了一些非常基础的东西,以及一些群友们可能会忽视的问题,与大家共同学习。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1 17:25

一、细胞培养基础器材与试剂购买之细胞培养环境
其实这些对于有层流条件的战友是废话。但就我所知,国内有这样条件的还是少数,大部分战友的培养细胞条件非常的简陋。当然细胞培养的环境是越干净越好,很多实验室都是一个小屋子里放着一台超净工作台,四周不透风,这样的结果有两个:1、人非常的难受(特别是在照完紫外灯之后)2、细胞污染的几率加大(在这样空气不循环的条件下,超净工作台的工作负荷会加大),其实超净工作台的工作原理非常的简单,就是上面多了个过滤空气的纱网,空气不循环的条件下空气会非常的浑浊,纱网的洁净功能寿命会明显缩短,所以如果是这样条件的话,最好开一个排风扇,在上面安装一个过滤空气的纱网,这样会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很多情况下发生污染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试着检查一下是不是这些细节出了问题吧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1 17:25


二、细胞培养基础器材与试剂选择与购买之培养箱与超净工作台
细胞培养肯定离不开这两样东西,我谈谈对两种仪器的简单看法。国内与国外的很多厂家都生产二氧化碳培养箱,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这里我建议各位战友如果要购买培养箱的话还是考虑国外的,不是我不支持民族企业,我们前后买过几个培养箱,国产的寿命平均不到两年,其中还来来回回修过很多次。国外的厂家我推荐Termor公司的和日本ESPEC公司的,这两家的培养箱质量都不错。
二氧化碳培养箱从加热装置来看分为气用型与水用型的。气用型的特点:加热快,散热快。水用型的特点:加热慢,散热慢。水用型的加满水大概需要加50公斤的水(搬起来能把人累死),加满之后3-5年不需要再加水。
园子里很多战友对培养箱的消毒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很多战友喜欢用甲醛之类的来熏蒸,这里我建议大家不要采取这样的方法,培养箱的二氧化碳探头是一个非常灵敏的器械,这个器械在37℃和饱和湿度的空气中才是准确的。由于我国诸如电压会不稳定等问题,一个不稳定脉冲的冲击下,二氧化碳探头长时间就会形成一种错乱,表现是显示为5%的CO2,但其实是已经明显高于5%或者明显低于5%, CO2在很短时间内就用完或者培养液颜色老是偏碱。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培养箱进行一次CO2校正。不同的培养箱校正指示不一样,在这里不再论述。经常用有机溶剂进行熏蒸的话,使得这个探头的灵敏度大大下降。最好的办法就是用75%的酒精溶液充分地擦洗。(个人浅见,欢迎各位战友拍砖)
这些仪器的购买不是我们这些实验在第一线的人说了算的,既然买了我们就要维护。最主要的维护就是定期要换洗超净台上的过滤纱网,不要用酒精擦拭有机玻璃挡板等。套用一句热播电视剧的台词:既然没办法改变结果,就完善过程吧。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1 17:26

三、细胞培养基础器材与试剂购买之培养瓶,培养板,滴管
生产细胞培养瓶、培养板的厂家不计其数,我不可能将其一一列出,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些细胞培养瓶的大小与我们平常实验的关系。
从大小来讲,细胞培养瓶约可分为约600ml,250ml,50ml和25ml的,一般都经过表面改性处理,适合细胞贴壁和生长。600ml 、300ml的多用于大规模培养时用(如单克隆细胞的培养等),50ml的多用于一般性细胞实验用(一般性的传代,保存细胞,为实验提供细胞等),25ml一般是用来复苏细胞或细胞较少时的培养,还有做原代细胞时也可以做多瓶而避免交叉污染。当然还有其他如圆形的等,都可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验需要自己选择。


图片附件: 15986103.jpg (2012-3-21 17:26, 7.8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2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11275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1 17:26


根据细胞培养瓶制作材料的不同,也有玻璃和塑料之分,这里谈一点自己的浅见(欢迎不同意见的战友拍砖)。不同的细胞对胰酶的敏感度不一样,所以在实验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胞消化半天也没有起色,导致细胞状态不断下滑,直至最后的死亡以至于实验进展的不顺利。当然,有时候是可以通过加一些EDTA等来增强胰酶的能力,或者提高胰酶的浓度来实现,在培养一些细胞过程中,我发现,一些细胞对玻璃和塑料制品粘附能力不同,如RAW264.7,平滑肌细胞等,在转换培养瓶之后,可以发现好消化了很多,并且在回到原制品的培养瓶时不会改变它的贴壁能力。这里希望有经验的战友可以分享你们的经验。


图片附件: 86248544.jpg (2012-3-21 17:26, 6.4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11276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1 17:27


图中我们看到塞子有所不同,因为有些规格的培养瓶瓶口不是螺帽形状,所以只能通过图中的方法进行,但是这样会有一个弊病就是二氧化碳培养箱基本起不到调节pH的作用了,所以这种情况一般用于较皮实的细胞的培养,如HepG-2,HeLa等等。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1 17:27


关于培养板的购买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经验,想说的就是要尽量避免购买国产的培养板,国产的一些培养瓶还可以,但是培养板我们买过很多国产的,确实效果不是很好,细胞在里面基本上长的非常非常磕碜。所以经费富余的情况下,这些东西能买进口的就买吧。大公司的基本都可以买,BD,Corning等等。这些东西原则上是一次性的,但是我们大部分实验室根本不可能做到,其实泡酸,洗干净再用也没问题,毕竟我们没有老外那么富足的经费,所以我们就累点吧,多做点体力活锻炼一下身体吧。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1 17:29


滴管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国产的就足够了。要说的是图中我比较喜欢用C类的滴管,原因就是塞上棉花后吹打细胞不会怕棉花湿掉而引起污染,而且用完棉花也方便取出,便于下次再用。


图片附件: 73805283.jpg (2012-3-21 17:29, 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11277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1 17:29


细胞培养的基础器材和试剂很多,胰酶,EDTA,具体到各个实验就更多,筛选用的G418,侵袭迁移用的Transwell小室等,刺激细胞生长的PHA,ConA,IL等等,希望有经验的各位战友将自己购买的性价比高的器材,试剂等(什么牌子等),加上自己使用的宝贵经验等,为新战友少走一些弯路尽自己绵薄之力吧!

作者: 00无名指00    时间: 2012-3-21 17:30


这个问题嘛
是否什么东西都是一分钱一分货呢?
我一直都是用的GIBCO的胎牛血清,小牛血清,培养基,非必须氨基酸,G418,0.25%胰酶EDTA;corning细胞培养瓶,培养板(有时候也用国产的玻璃瓶)
HYCLONE的培养基也曾经用过

GIBCO配好的胰酶非常能放,刚开始还怕4°放久了活性变差,每30ml分装,现在基本上时100ml分装,因为我发觉他的胰酶在4°放上2-3个月还是很猛。

总之GIBCO的东西确实很好用。不差钱,选择GIBCO不会错

作者: windy+++    时间: 2012-3-21 17:31


最近也买了一点东西,说一个关于培养基的注意事项。

我都买的是gibco的DMEM/F12培养基,货号12400-024(大包装,这个货号在官网上可以查到),10个小包装的货号为12400-016(这个货号在官网上时查不到的)。

这种培养基在国内有四种等级。

第1种:原装进口,价格昂贵,840元,是真品

第2-4种都是假的,根据造假等级的高低价格由500-200元不等

购买培养基之前,我在园子里搜到这样一条信息:我最近买了GIBCO/INVITROGEN的DMEM/F12,按照说明书加了1.2g/l 碳酸氢钠,颜色呈橙黄色。用1 N NaOH滴定后呈橘红色至淡粉色。用之养细胞,全死了,这是为什么?以前也用过,按照上述配好后根本不用滴定PH(加1.2g/l 碳酸氢钠),溶液也呈橘红色至淡粉色,细胞长得很好。后来发现,外包装与以前买的一样,货号均是:12400-024,但是这次里边的小包装货号却是:12400-016。我查看了一下,好象手册里没有这个批号。而且,以前要隔日后颜色才变成深黄色(细胞长得很旺盛),这次上午刚加液时还呈淡粉色,下午就变成橙黄色了。换液后次日仍呈橙黄色,细胞就死了?

对于信息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我问过购买的公司了,他们说12400提示两个应该为同一成分的产品.但是12400-024可以在中国销售,而12400-016一般只在美国销售,他们答应给我换培样基!只是可惜浪费了我的血清, 细胞以及时间!

但是我咨询的最终结果却和园子里的信息不一样:

1.12400-024编号的大包装和12400-016编号的小包装是没有问题的。
2.出现细胞死亡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培养基是假的。如果是真品的话,就不会出现园子里的问题。鉴别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查产品的有效期,但是一定要到联系gibco指定的国内代理进行查询。
3.以DMEM举例,是invitrigen公司发给我的。鉴别办法:找到包装袋上"LOT NO:1290007“(注意这个不是货号),和”EXP. 7/09“;将LOT NO:1290007报给官网后,得到1290007的效期应该是2008年6月。您购买的产品显示效期是2009年7月与记录不符。所以是假的。见下图,如果只是从包装上鉴别,是辨别不出来的。
4.如果你把LOT NO:1290007报给你购买的经销商,他们也会给你出具一个有效期的证明,但是这个证明肯定不是真的了。
5.我买的培养基还没有开始使用,等我用了以后,细胞不死,呵呵,才是最后的证据。

把这个经历发在这里,供各位战友参考!


图片附件: 58184780.jpg (2012-3-21 17:31, 61.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0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11278


作者: windy+++    时间: 2012-3-21 17:31


invitrogen细胞培养官网地址

cuturl('http://www.invitrogen.com/site/us/en/home/Products-and-Services/Applications/Cell-Culture.html')

国内代理地址

cuturl('http://www.invitrogen.com/site/us/en/home/Global/Contact-Us.html')

刚刚知道invitrogen把gibco兼并了!

作者: flower-201    时间: 2012-3-22 13:05


国产二氧化碳培养箱的确质量不太好

但是我喜欢水套的,不喜欢气套的。
我们用一个水套的,一个气套的,都是上海博迅的。水套的温度不稳定,经常比设定温度高一到两度,但是温度指示很准确;气套的温度稳定,但是温度指示不准确;指示37度了,但是手伸进去感觉到很凉,绝对不到37
至于进口的质量如何,由于没有用过,所以不知道。
进口的一次性培养瓶、培养板质量都不错;国产的质量绝对比不上

作者: HP007    时间: 2012-3-22 13:05

Science上面发表文章,中国国内的DMEM很多有假!
cuturl('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4/5930/997?sa_campaign=Email/sntw/22-May-2009/10.1126/science.324_997')

作者: HP007    时间: 2012-3-22 13:06

上文的详细内容:

Science 22 May 2009:
Vol. 324. no. 5930, p. 997
DOI: 10.1126/science.324_997
Prev | Table of Contents | Next

News of the Week
China:
Appearances Can Deceive, Even With Standard Reagents
Hao Xin*

* With reporting by Xu Zhiguo of Science News in Beijing.

Culturing immortalized human cell lines for microRNA studies had been a routine procedure in Xi Jianzhong's lab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n last June, something went wrong. Time after time, black spots appeared in the flasks and the cells died within a week. Xi, a biomedical engineer, spent the rest of 2008 trying to figure out why his team's experiments were failing. He finally got a tip that a cell growth medium his lab was using—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DMEM)—might be bogus. "DMEM is so basic that we never suspected it could have problems," says Xi. Sure enough, after obtaining a fresh batch from a well-known distributor, the cell lines grew without a hitch.

China is infamous for cheap knockoffs of brand-name consumer goods. Now many scientists are discovering to their dismay that a cottage industry of faux biochemical reagents has sprung up to take advantage of China's hefty increases in R&D funding. Scientists who until recently worked overseas are especially vulnerable because they may not know which dealers to trust, Xi says.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re returning to China. We don't want them to waste time and money like we did," says Huang Yanyi, who like Xi is a returnee in Peking University'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fter Xi learned that many colleagues had also been victimized but kept quiet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he contacted ScienceNet.cn, a Web site for China's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an online survey conducted with the biweekly magazine Science News, more than half of the nearly 500 respondents reported run-ins with fake reagents, according to results posted on ScienceNet.cn on 29 April.

Exposing scams may not prevent them. Currently, no Chinese agency regulates research reagents, except those used for medical tests. A database kept by Lab-on-web (cuturl('www.bioon.com.cn')) lists more than 500 reagent dealers in China; many are small operations claiming to be distributors of foreign products. The Web site has also published the names of unscrupulous dealers.

Legitimate companies say there is little they can do about the bad apples. "It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throughout the life science and other industries in China," says Johnson Ho, president for Greater China at Life Technologies, based in Foster City, California. Invitrogen, a division of Life Technologies, discovered that some of its products had been counterfeited. It has created a list of authorized distributors (cuturl('www.invitrogen.com/site/us/en/home/Global/Contact-Us/RegionalContactUs/China.html')). Ho suggests customers buy only from distributors on the list.

Earlier this year, Xi confronted the Beijing-based distributor who sold his lab the false DMEM. The dealer challenged Xi to prove his case. Xi called Invitrogen's office in Shanghai, which on 20 March dispatched representative Ju Jun to Xi's lab to examine the DMEM. At first glance, the packages looked genuine, but a search in Invitrogen's database by lot number, which anyone can do on the company's Web site, revealed that one lot number did not exist, and a second had an expiration date that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stated on the fake DMEM's package.

Counterfeits are not limited to Invitrogen products. In recent years, others have reported fak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kits and ovalbumin products. More than time or money may be at stake, says Huang. If Chinese researchers were to publish spurious results because of fake reagents, he says, "we could lose our credibility as scientists."

作者: 8964357    时间: 2012-3-22 13:06

关于配制培养基的容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容量瓶是目前我所知道的定容最准确的容器。那么容量瓶该如何使用呢?

经过查阅资料,得到以下事项自觉应尤为注意,和大家分享:

1.检查:是否破损及瓶塞是否漏水。

2.洗涤:坚决不能用刷子刷,否则就不准了,只能浸泡和漂洗。

3.混匀:不能用转子,得振荡。

4.保存:不能当试剂瓶长期保存溶液。

5.干燥:容量瓶不得在烤箱内烤干,也不能在电炉等热源上加热。干燥的方法是:将容量瓶洗净后,再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润洗后晾干,或用电吹风的冷风吹干。

尤其是第2条和第5条,一定要注意。不知道的要投票哦,呵呵

具体的细节请参考:医用化学实验技术导论,闫福林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容量瓶的主要用途是配置标准溶液用,比如调节ph计的时候,我想用来配置培养基应该更准确一点,一个博士跟我说,如果你配培养基足够标准的话,那么配好的培养基的ph值根本不用调,直接就是准的。

等我试好了,我再分享经验。可怜我已经把两个容量瓶烤干了,3天3液才烤干的啊

作者: 8964357    时间: 2012-3-22 13:06

为了挽救我已经烤干的容量瓶,我在dxy上进行查找,结果出乎意料之外:
都知道不能烤干,但是大部分还是烤干的,一般说50度以下都不要紧,但是也有105度,200多度的,更多的用的是超声。
我昨天又泡了几个,刚刚冲洗了一下,用无水乙醇润洗后,放在37度烤箱里了。一会拿出来去泡酸。
呵呵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2 13:07

为了挽救我已经烤干的容量瓶,我在dxy上进行查找,结果出乎意料之外:
都知道不能烤干,但是大部分还是烤干的,一般说50度以下都不要紧,但是也有105度,200多度的,更多的用的是超声。
我昨天又泡了几个,刚刚冲洗了一下,用无水乙醇润洗后,放在37度烤箱里了。一会拿出来去泡酸。
呵呵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2 13:07

上文的详细内容:

Science 22 May 2009:
Vol. 324. no. 5930, p. 997
DOI: 10.1126/science.324_997
Prev | Table of Contents | Next

News of the Week
China:
Appearances Can Deceive, Even With Standard Reagents
Hao Xin*

* With reporting by Xu Zhiguo of Science News in Beijing.

Culturing immortalized human cell lines for microRNA studies had been a routine procedure in Xi Jianzhong's lab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n last June, something went wrong. Time after time, black spots appeared in the flasks and the cells died within a week. Xi, a biomedical engineer, spent the rest of 2008 trying to figure out why his team's experiments were failing. He finally got a tip that a cell growth medium his lab was using—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DMEM)—might be bogus. "DMEM is so basic that we never suspected it could have problems," says Xi. Sure enough, after obtaining a fresh batch from a well-known distributor, the cell lines grew without a hitch.

China is infamous for cheap knockoffs of brand-name consumer goods. Now many scientists are discovering to their dismay that a cottage industry of faux biochemical reagents has sprung up to take advantage of China's hefty increases in R&D funding. Scientists who until recently worked overseas are especially vulnerable because they may not know which dealers to trust, Xi says.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re returning to China. We don't want them to waste time and money like we did," says Huang Yanyi, who like Xi is a returnee in Peking University'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fter Xi learned that many colleagues had also been victimized but kept quiet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he contacted ScienceNet.cn, a Web site for China's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an online survey conducted with the biweekly magazine Science News, more than half of the nearly 500 respondents reported run-ins with fake reagents, according to results posted on ScienceNet.cn on 29 April.

Exposing scams may not prevent them. Currently, no Chinese agency regulates research reagents, except those used for medical tests. A database kept by Lab-on-web (cuturl('www.bioon.com.cn')) lists more than 500 reagent dealers in China; many are small operations claiming to be distributors of foreign products. The Web site has also published the names of unscrupulous dealers.

Legitimate companies say there is little they can do about the bad apples. "It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throughout the life science and other industries in China," says Johnson Ho, president for Greater China at Life Technologies, based in Foster City, California. Invitrogen, a division of Life Technologies, discovered that some of its products had been counterfeited. It has created a list of authorized distributors (cuturl('www.invitrogen.com/site/us/en/home/Global/Contact-Us/RegionalContactUs/China.html')). Ho suggests customers buy only from distributors on the list.

Earlier this year, Xi confronted the Beijing-based distributor who sold his lab the false DMEM. The dealer challenged Xi to prove his case. Xi called Invitrogen's office in Shanghai, which on 20 March dispatched representative Ju Jun to Xi's lab to examine the DMEM. At first glance, the packages looked genuine, but a search in Invitrogen's database by lot number, which anyone can do on the company's Web site, revealed that one lot number did not exist, and a second had an expiration date that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stated on the fake DMEM's package.

Counterfeits are not limited to Invitrogen products. In recent years, others have reported fak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kits and ovalbumin products. More than time or money may be at stake, says Huang. If Chinese researchers were to publish spurious results because of fake reagents, he says, "we could lose our credibility as scientists."

很严肃的事情,希望只是个案而不会真的已经这么严重~
作者: 66+77    时间: 2012-3-22 13:08


现在我也正在受一些黑斑的困扰(BLACK SPOT),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看了上面的新闻,心里有点惊,难道我的培养基也是假的,这可是接近两百块钱的,说是从上海运过来的,不知道是真是假。我的也是GIBCO的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D-MEM) (1X), liquid (high glucose),Contains GlutaMAX™-I substituted on a molar equivalent basis for L-glutamine. Contains 4,500 mg/L D-glucose and 110 mg/L sodium pyruvate.

作者: zranqi_1    时间: 2012-3-22 13:08

实验室刚买了一批Giobco的1640,大包装上的Cat. NO.是31800-022,能在官网上查到,小包装的Cat. NO.是31800-014,这个官网上没有。主要是以前的1640的1L加1.5g NaHCO3,pH值就OK了,不过这回,加了1.5g NaHCO3,pH是8.4左右,所以有些担心,从官网上没查到有效期...
作者: 园丁##    时间: 2012-3-22 13:09

实验室刚买了一批Giobco的1640,大包装上的Cat. NO.是31800-022,能在官网上查到,小包装的Cat. NO.是31800-014,这个官网上没有。主要是以前的1640的1L加1.5g NaHCO3,pH值就OK了,不过这回,加了1.5g NaHCO3,pH是8.4左右,所以有些担心,从官网上没查到有效期...

————————————————————————————————

有效期是要向一级代理商直接咨询后告诉你的,网络上时差不到的。
作者: hyuu    时间: 2012-3-22 13:10


请问怎么样查询买到的试剂是不是真品呢?

作者: star#room    时间: 2012-3-22 13:10


请教各位同道,那个来源比较物美价廉?国产细胞比如上海中科院的、各个高校的细胞株还是生物公司的?

作者: gogo    时间: 2012-3-22 13:12

说说我的意见吧:
细胞培养是一个实验的基础平台,我和以上几位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invitrogen(GIBCO)真正厉害的是培养基,我作过对比,和欧洲来源的培养基相比,它比较强的一点是能迅速对PH值反应,过分迷信这个牌子经济上吃很大的亏.

invitrogen的血清真的对不起它的价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就培养用耗材而言,培养板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也仅仅限于96孔板,其他板子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不影响实验.

全世界最好的耗材是日本的,最贵的培养皿要38块RMB一块,是专门对人体干细胞的,国内没有销售.实验用的瑞士TPP就算顶尖了,批量用的是BD,但这种质量的优势对实验本身没有任何影响.

其实实验用品里,技术难度最大的是培养基.就BD的正牌产品也出现过巨大的质量问题,只不过最后是经销商代为受过.

我相信现在绝大多数实验人员把结果作为唯一的标准,其实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试剂和耗材是否出问题要谨慎. 如果通货膨胀大幅度回潮,国外的这些东西就会涨价涨的超出想象. 科研经费是确定的, 你用不用国产的?

作者: gogo    时间: 2012-3-22 13:13


还有斑竹说的假培养基的问题,我专门试过,但不能一概而论.

DMEM全部成分是33到36种,没有一个价格高的.所以假培养基在成分上一般不造假,问题在PH指示上,假培养基在细胞液体变酸的时候,不变黄,导致实验者以为培养基环境还是原来的环境.

培养基我同时用GIBCO和HYCLONE里面比较,不可能同时全是假的吧.

作者: hold住    时间: 2012-3-22 13:13

版主太小气了。

我知道很多国产东西不行,不过因此而完全依赖进口也不是个办法,甚至到了要去上网查编号的地步,你就那么相信老外,如果他要骗你你是不是要撞墙。

说句老实话,我们现在用的试剂(包括抗体)、耗材(corning、BD),有哪一个是真正欧美国家自己生产的呢?其实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然后贴牌。

公司是为利润,你那么相信它,它不小骗你一下没有天理。不要说什么信誉,他们都是股份公司,今年做的好,明年就跳槽离职了,连华尔街都能大量造假,一个耗材有什么不能骗你的呢?

所谓的made in USA或者made in europe都是在海外生产以后运回本国包装,然后分发。对企业而言,这种方式成本低,利润大。好的牌子在墨西哥和印度生产,差的在东南亚的穷国生产,最好的也就是东欧。

shylook讲的比其他人更基础。

细胞培养本身环节不多,但出了问题以后,要厘清每一个环节不大容易。真的想在耗材上明晰一些东西,光靠使用者那点经验是不够的。我们都是学医的,循证医学的观念要贯穿每一个环节。

开贴的站友,贴开得很好,但接下来讲的东西(除shylook)都是在猜。这种帖子危害最大,给很多新站友自以为是的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然后坚定把错误重复一遍又一遍。

这个号不是我的,不用加分也不用扣分,没有意义(丁香园有近两年很少来了,搞不懂为什么不给shylook加分,规则变了?)。我想表达的是:细胞实验和分子实验最大的区别是厘清错误的边界比较困难,因为养细胞时间长,需要等待;但是除了严格的实证,其它方法得出的结论都不如没有结论;急冲冲得出结论只是让同样的错误犯了一遍又一遍,欲速则不达。

我接触过不少刚回国的牛PI,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全部用最好的牌子。这个方法看起来明智,其实是偷懒;所以在国外做的很好的学生,自己做PI做的差。

我们做医生(或者学生物的也算),实验是要做一辈子的,除非你改行。那种想通过做导师以不劳而获的时代快要过去了。

有的东西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比如细胞培养瓶瓶盖的透气性。只有美国的牌子才会在这个事情上下功夫,其实它们自己也知道没有太大的意义,德国和瑞士的生产商比较老实,他们不做这个东西。

还有,细胞培养箱里的水,主要是针对培养板和培养皿才有意义,对培养瓶几乎没有影响。

如果有培养基造假,不用查编号,因为没有哪个造假的厂商会不知道这个事情,要合理考虑对方的智商。编号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蒙客户的,这么简单的防伪手段怎么能防的了伪?

说这些话伤感情,但能避免新站友走弯路。

作者: 爱老虎游tt    时间: 2012-3-22 13:14


最终的判定结果只有一个:细胞长的好就行,不管在哪里买的,不管用什么培养液。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些战友细胞长的不好,只是分析一下可能产生的很多种原因之一:培养基。并没有它意。

我们去买试剂,理论上讲:
1.需要一个一个试,先买便宜的,如果便宜的能用,就不买贵的,要物美价廉最好。

2.但是现实是有些情况下我们不能一个一个试,抛开时间不允许不说,有时候你的细胞很贵重,你肯定要选取最合适的了。

3.那什么是最合适的,就要看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来最最合适的选择。选择了这个牌子的这个试剂以后,

4.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买了。还是那个原则,就像水货的手机和行货的手机一样,能用就行。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如何买真品,而不是假的(不是说假的不能用,只要细胞长的好就行。)

5.最后一个任务就是如何买真品了。然后才有了上面的讨论,我们讨论的只是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很小的很重要的细节而已。

作者: fqswdzd    时间: 2012-3-22 13:14

太大的思路差异,靠讨论是难以讨论明白的.

我说题开的很好,下面跟帖的很差的意思是:

如果这个帖子写的很好,自然会有很多跟帖,但实际情况是两个月过去只盖了很低的楼.原因是跟贴都是逻辑上完全的正确,但对实际没有意义的废话.所以战友们用脚投票,看看没有意义就走了.

斑竹你要合理估计他人的知识水平,你说的这些东西对正常人没有意义;

实际情况是很多人都是经费有限,经费宽余的不用你说也会用进口的.帖子本来是讨论如何选购好的耗材,结果变成了如何选购真正的进口耗材.

这个"很小的很重要的细节而已"你是解决不了的,中国的造假连欧洲的药监部门都能搞过去,一个小小的实验用品你其实是没有办法的.

你的意思是我们时间很紧张,所以如果经费允许就买最好的;我们要买最好的,所以要买正品;于是问题就变成如何买正品.看似逻辑清晰,其实就是废话.

第一,经费永远都不会非常充裕,只是有时候你自己觉得充裕.

第二,如果我要造假,象编号这种东西我怎么可能造错?你说的编号有错就是水货,也就是没有交纳关税而已,和质量无关;公司答应给你换,不是意味着你抓到了他们造假的把柄,只是不想和你争论,失去你这个客户.

第三,做假货的哪有你想象的那么傻,他们都是先进一批真的,然后把所有的地方都模仿出来,想找到一个辨别真假的方案对中国人来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第四,这个帖子不是我来顶一下,大概就是dxy有历史以来最差精华贴,因为把精力都集中在了一个不可能的事情上.如果你能通过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全世界的大厂商都愿意给你一半股份,继续努力吧.

认错是人类最难的事情-佛利民.

作者: fqswdzd    时间: 2012-3-22 13:14

我觉的最不可思议的是;

细胞版这么多斑竹竟然没有一个斑竹对我稍做赞同,我说的有那么难理解吗?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2 13:15


实验器材和试剂的购买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部分,特别是实验新手经常面临如何选择与购买的困惑。这是开本帖的初衷,感谢以上各位战友的精彩分享。

大家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从某个角度反映相应的问题,如wanliheng斑竹谈的DMEM的真假辨别问题,对于有相应需要的战友是有启示作用的(有的细胞株、有的实验对培养基要求就很苛刻)。

pcspc2000战友和shylook战友是从通常情况下谈的观点,多数肿瘤细胞对培养条件要求不严格。

大家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和具体条件下,谈自己的经验或者教训,以开放的态度看待问题,都是有益的!

作者: yychen    时间: 2012-3-22 13:16

我觉的最不可思议的是;

细胞版这么多斑竹竟然没有一个斑竹对我稍做赞同,我说的有那么难理解吗?

————————————————————————————————————————

我也这么认为,难道他们都是一伙的,没事闲着也是闲着,所以。。。呵呵???
妄加猜测-----事实-----认错是人类最难的事情。。。!

作者: yychen    时间: 2012-3-22 13:16

一般来说,供实验室器材的都是些常客介绍的,很少有人买陌生的本实验室没有人用的公司的东西,
一般来说,真假你无法辨别,还是从自己的水平上找找问题再说吧。。。
一般来说,路过。。

作者: jkobn    时间: 2012-3-22 13:16

GIBCO1640假的太多了,不敢用了!改换sigma的了
作者: qhyu    时间: 2012-3-22 13:17

比较喜欢弯头的,吹T75的细胞容易些~~~
现在过长的吸管也有弯头,同时塞棉花的口和C一样的了

————————————————————————————————————————————————————————————————

滴管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国产的就足够了。要说的是图中我比较喜欢用C类的滴管,原因就是塞上棉花后吹打细胞不会怕棉花湿掉而引起污染,而且用完棉花也方便取出,便于下次再用。
作者: DDD    时间: 2012-3-22 13:18


我觉得有些人把商品的防伪编号想的太简单了,不是你进一批真货,就能仿得了的。人家的防伪码算法这么简单就被你***啊。那还真的有点搞笑了。我想我们只想买到的是行货吧,反正已花了那个钱了。不想买个假货还是水货(人家不会说是水货 便宜点的)。

作者: star#room    时间: 2012-3-22 13:19


前面有一点言辞激烈。

平心而论,不是说各位说的没有意义,只是说不要把实验寄托在所谓的正品上。

确实,肿瘤细胞比普通细胞而言,条件不一定更宽松,而且我现在也不是就肿瘤细胞来说的。

不要把防伪想的那么神,HB90连国家都搞不定,何况一个编号;如果真的想要正品,很简单,找国外厂商,不问价格的买。

生物公司,就算是sigma这种超大的,一年销售额不会很大,太复杂的防伪要高额成本,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不现实的。

我的意思就是破除这种正品的迷信。又想便宜又想正品,结果都是自以为是的正品,与其如此不如用优秀的国产货。

我以前实验做的很多,现在有幸接触一点商业东西,我想我对于造假这套东西的了解大概超过前面的诸位战友。高水平的造假根本不是我们实验室的普通使用者可以识别出来的。

即使在造假这个领域都是竞争激烈,每一家都在努力的让他们的客户满意,这个具有识别力的客户不是实验室人员而是大的经销商。

消灭造假的有效途径只有一种就是正品价格大降,这样就可以断了假货的销路。

诸位基本是在推测,我是第一手资料,这就是问题的本质。

就耗材而言,没有美国或者西欧产的,信不信是事实。

作者: star#room    时间: 2012-3-22 13:19


对于新手来说:

不要老怀疑试剂和耗材,更不要从包装上下功夫,几乎没有太大的意义;前面几位版主说的都非常正确,但在实际中是屠龙之技。

我始终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你认为信得过的供货渠道,然后先试一下,再定夺,试剂永远都值得怀疑,不过除非有很硬的证据证明。再有信誉的供货渠道也有骗人的动力,只不过是衡量骗的利益和成本核算与否,所以也没有办法完全相信。

试图通过买正品的方法来100%的保证东西质量有一个前提是完全不在乎价格,除此以外,无论你多么聪明都不要倚靠这个办法。

还有,比如抗体我只买santa的,原因是我认为即使造假贴santa的牌子也是最划不来的,当然我今天知道santa很多抗体可能就是国内生产然后去美国旅游了一圈又回来的,也可能是台湾生产的,还有是一家生产商生产同一种抗体,贴不同的牌子卖不同的价格。

sigma自己不做东西我想大部分人应该是知道的,但是像axygen、BD和corning都是从中国或者是比中国还差的国家生产的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

lv的包包可以验真,前提是它有暴利;nike鞋子你永远都不知道是真是假。

买试剂和耗材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试,其它都仅供参考,你越相信别人别人越又骗你的动力,国外的厂商也不例外,我觉得这就是正确的立足点。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2 13:20

我也这么认为,难道他们都是一伙的,没事闲着也是闲着,所以。。。呵呵???
妄加猜测-----事实-----认错是人类最难的事情。。。!

————————————————————————————————————————————————

猜测和评论是最容易的事情,而做到认清事实,秉持真理和公正是最难的事情

论坛是虚拟的,任何人的发言都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细胞版仅供大家讨论和交流与知识相关的话题。

您的这种猜测请保留为好~
作者: BOSS2011    时间: 2012-3-22 13:20

好复杂啊,看来俺们不仅得精通医学和细胞培养,还要学习物流,决策分析,经济学,质量鉴定等等学科,哈,天才。
作者: sunnyB    时间: 2012-3-22 13:21     标题: 回复 #40 BOSS2011 的帖子

如果只做细胞培养当然不用了解这些东西,如果想做好耗材采购,那就不一样了。

进口的东西再便宜相对国产的利润很大,很多时候一些国产伪而不劣的产品是市场的主流,只不过一般没有人追究。

做实验超过两年以上的人,一般来说会形成自己的购买观念,这种观念几乎不可改变,除非实验严重碰壁,实验结果造假的盛行也是观念不用改变的因素之一。

所以,如果是老手,这个帖子其实没有意义,因为无论对错,采纳的机会微乎其微,但是对于新手大不一样,我给出的意见也仅仅限于新人。

我觉得有几点必须是共识的时候,讨论这个问题才有意义:第一,科学研究对于个人而言很重要;第二,科学研究将伴随人生始终。

如果以上两个前提成立,耗材试剂的购买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值得下功夫。我们不需要精通物流、经济等学科,可是对于耗材试剂的一些环节还是要有可验证的把握。

选购耗材还有一个办法是向人咨询,有一个误区是向高年级的学长咨询,不一定准确。科研领域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得已而从事这个行当的,目的形形色色,一定要找有志于此并且做事沉稳的人去咨询。

一般的人对于耗材和试剂方面都是以猜为主,而且说的很肯定,带有极大感情色彩,很多时候问和不问一个样。

我现在呆的这个地方在全国还是不错的,我自己的统计是实验结果完全没有主观(包括潜意识)造假大概有2%左右的样子,主要发现很有可能造假的大概有30%,其他的肯定有潜意识造假,所以完全依从后98%的人分两种情况:A掩耳盗铃;B判断错误。

咨询的核心就是要找到那2%的人。
作者: sunnyB    时间: 2012-3-22 13:21

大部分人做实验非常的急,急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结果。

这个所谓的精华贴里有许多凭感觉猜出来的不靠谱的经验,其反应的实质是急。

很多临床医生事情很多,急了又要搞研究,潜意识里总想跳过一些东西,跳到最后殊途同归的造假。

学生物出生比较悠闲,毕业一来,结果也出来了。

出问题的核心在一个急字。

试剂和耗材的购买是一个很重要的面,一定要给出一个犯错误的余地,很多事情除非自己严格的尝试绝对不能相信其他人,否则它会在你后期的实验中反复的骚扰你。

我个人的看法是从事研究的人98%最后以部分或者全部造假结束研究,新人也不例外,既然是造假没有必要高那么严格的东西,叶公好龙不值得下那个功夫。

有2%是对这件事比较认真的,其中少部分会自发的发现买东西的诀窍,大部分还是摸索的比较辛苦,我的意见就是给这2%不到的新人看的。

认真和求实是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一个能力问题。

dxy比较注重友善的态度,确实,过激往往是犯错误的根源,不过和气的讨论最后都会导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这种问题。

在试剂与耗材购买上我和绝大多数人有不同想法,我认为在这方面下功夫(不光是讨论这么简单)是有价值的。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3-22 13:22

发这个帖子只是希望更多的战友可以将自己买东西或者最初学习细胞的时候的一些经验之谈奉献给大家,我也只是将自己看到的或者说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如果有些战友认为本贴实在垃圾的话可以向版主申请取消“精华帖”。
本贴只是一个引子,初衷是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分享自己购买一些基础试剂等时候的一些心得,不客气的讲,就胰酶来说,你看下进口和大部分的国产的差距在哪里,做原代估计累死也做不到预想的效果。
细胞培养方面的基础试剂有很多,生产厂家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因为这样才希望我们能够鉴别真伪,有些战友如果认为本贴对你没有用处的话,你尽可以讽刺挖苦嗤之以鼻,论坛吗,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

作者: fsdd817    时间: 2012-3-22 13:22

我前段时间养内皮细胞,细胞是好不容易讨来的比较金贵,所以用了Gibco的培养基和血清,不知道啥原因太不给我面子了细胞死了。害的我只好再去买细胞,现在用的是一种国产的液体培养基也还凑活。我感觉不用太迷信够用就行。
作者: leifengta    时间: 2012-3-22 13:23


请问您进口的一次性细胞培养瓶用完一次后,泡酸后,还能在用吗?我看完您的帖子有点好奇

作者: gemei0115    时间: 2012-3-22 13:23


哪位有细胞培养过程中如何进行试剂耗材控制的文件,请帮忙。

作者: bamboo16    时间: 2012-3-22 13:24

大部分人做实验非常的急,急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结果。

这个所谓的精华贴里有许多凭感觉猜出来的不靠谱的经验,其反应的实质是急。

很多临床医生事情很多,急了又要搞研究,潜意识里总想跳过一些东西,跳到最后殊途同归的造假。

学生物出生比较悠闲,毕业一来,结果也出来了。

出问题的核心在一个急字。

试剂和耗材的购买是一个很重要的面,一定要给出一个犯错误的余地,很多事情除非自己严格的尝试绝对不能相信其他人,否则它会在你后期的实验中反复的骚扰你。

我个人的看法是从事研究的人98%最后以部分或者全部造假结束研究,新人也不例外,既然是造假没有必要高那么严格的东西,叶公好龙不值得下那个功夫。

有2%是对这件事比较认真的,其中少部分会自发的发现买东西的诀窍,大部分还是摸索的比较辛苦,我的意见就是给这2%不到的新人看的。

认真和求实是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一个能力问题。

在试剂与耗材购买上我和绝大多数人有不同想法,我认为在这方面下功夫(不光是讨论这么简单)是有价值的。

————————————————————————————————————————————————————————————

我觉得很多时候突破就在于像pcspc2000 这种人,因为真正的讨论不能够单纯的接受,应该不断的思考,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中才能萌生新的想法,这对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欢迎光临 分析测试百科 (http://bbs.antpedia.com/)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