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类名单 [打印本页]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14     标题: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类名单

实验室名称 所属学科 主管部门 地区
*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江苏省科技厅  江苏  

*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吉林  

*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辽宁  

*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吉林  

*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  

*  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  

*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辽宁  

*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吉林  

*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甘肃  

*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福建  

*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北京  

*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北京  

*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湖南  

*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福建  

*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上海  


实验室名称 所属学科 主管部门 地区
*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辽宁  

*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吉林  

*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山西  

*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上海  

*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甘肃  

*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吉林  

*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北京  

*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中国科学院  吉林  

*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江苏  

*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天津  

*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  教育部  北京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14

实验室编号:  2007DA690071  建设年份:  2007
实验室名称: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江苏  
主 管部 门:  江苏省科技厅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15

实验室编号:  2007DA105011  建设年份:  2007
实验室名称: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吉林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吉林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15

实验室编号:  1984DA173081  建设年份:  1984
实验室名称: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87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辽宁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sklc.dicp.ac.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7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博士生导师李灿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励吾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由中国催化界著名专家15人组成。实验室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外聘研究员8人。另外,实验室聘请了15名国际著名催化专家组成了国际顾问委员会。  

实验室根据催化科学的特点和国际催化发展趋势,结合国家重大应用项目背景,以催化基础研究为立足点,应用基础研究为结合点,瞄准国际前沿方向和我国重大应用项目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工作。具体以开拓催化新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探索环境友好、资源优化利用的新催化反应过程和发展催化新原位动态表征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近年来,实验室在甲烷无氧芳构化,无机膜催化,紫外拉曼光谱表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索,在催化剂活性相、活性中心和反应机理的原位动态表征方面做出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工作,在低碳烃催化转化、环保催化和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进展。自实验室建成开放以来(截止到2001年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66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482篇(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期间发表的未署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7项,中国科学院发明奖1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邀请报告25次。2001年,实验室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学院评为先进工作集体。   

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与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主要合作研究有:(1)与中石化系统力量雄厚的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上海石化研究院和抚顺石化研究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使实验室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能够为我国石化的应用大项目提供一些科学依据;(2)与我国十余所著名的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3)与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学术合作关系,经常互派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研究;(4)在德国马普学会资助下包信和研究员与Schlogl教授建立了中德科学家伙伴小组;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团(JST)的资助下李灿研究员参加日本先进科学技术项目(CREST)的研究。(5)在中国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和法国TotalFinaElf公司的资助下与法国CNRS建立了规模较大的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主要进行与环境、天然气和精细化学品有关的催化合作研究,李灿研究员任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6)得到BP公司的资助,以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参加单位,在大连建立为期十年的“BP-中国研究中心”,进行面向新世纪的清洁能源的研究,包信和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   

实验室现有物理化学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在读硕士研究生近20名,博士研究生约50名,并有1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催化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培养的毕业生已遍及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许多人已成为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资助。   

实验室自运行以来,已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美国Science杂志在撰文论述亚洲科学发展时认为实验室是物理化学的温床;日本《触媒》杂志在撰文论述世界催化研究的现状时,将实验室列为世界上七个主要的催化研究中心之一;国际Cattech杂志专门介绍了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的近期研究目标将集中在基于分子设计的催化基础研究方面,以探索催化新反应(制氢和精细化学品及手性化合物合成)、催化新材料(膜催化材料,无机有机手性材料)和新的催化研究方法(原位谱学和理论计算)为主要内容,争取在催化领域做出创新的研究工作。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首先致力于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努力与国际一流实验室接轨。进一步加强学术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学风优良,学术基础扎实,勇于创新,在国际学术界有竞争力的研究队伍。在基于分子设计的催化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原位动态表征、催化材料制备、催化新反应探索等催化基础研究的前沿方向上,做出国际水平的工作,为国家重大应用项目进行前瞻性探索研究,为使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工作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而努力。



                                   地 址: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邮政编码:116023

                                      电 话:0411-4379307

                                   实验室主任:李 灿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15

实验室编号:  2001DA173031  建设年份:  2001
实验室名称: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2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吉林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www.ciac.jl.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01年7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在原中国科学院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是基于我国国民经济和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是充分发挥分析科学——科学技术的眼睛在环境、生命、能源、信息科学应用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分析化学方面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为杨秀荣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俞汝勤院士(湖南大学)。

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电分析化学研究工作的实验室之一。五十年代初起源于极谱学研究,经过五十年不懈的努力,特别是1989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通过奋进开拓,在电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造就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汪尔康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董绍俊研究员为代表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出一支素质好、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研究生培养、国际交流和仪器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我国电分析化学的重要研究基地。

实验室以分析化学和电化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为主线,根据学科国际发展状况、国家基础研究规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的要求,发挥实验室的特点与优势,凝练科技目标,确定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电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2)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研究;(3)信息和材料科学中的分析化学研究;(4) 分析化学中交叉学科新方法研究。

实验室下设六个课题组,它们在不同的分支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电分析化学研究。现有固定人员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3人,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5人。骨干人员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2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1名,分析化学梁树权奖1名,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名。实验室现有研究生70余人,博士后3人。多年来培养研究生170多人,博士后16人。毕业生中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5人,优秀奖8人;获冠名奖学金者12人。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设有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杰出科学家担任。多年来,实验室承担了一批国家基金重大、重点,攻关,973项目和省部委重大项目。已发表论文1000余篇,国际刊物占60%。获国际奖二项:第十届Kharazmi国际创新一等奖 (伊朗),以及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创新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六项;其它国家、省部委奖七项;出版专著四部,国内专论五本,撰写国外丛书中的专论七册;已申请专利四十二项;获授权专利十六项。研制仪器十二种。

实验室国际交流十分活跃,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十四次,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十次。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专院校、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英、法、日、德、瑞士、瑞典、芬兰等国的大专院校、研究所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十余项。十年来在国际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和报告一百多人次。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十人。本实验室有二人担任了十个国际学术刊物编委,一人在国际学术组织IUPAC中任职。根据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和Elsevier (1993 ~1997)调查,近年来本实验室被列入国际电化学实验室发表论文最活跃的前十名,并有二人被ISI列入国际电化学论文发表前一百名,其中一人排名榜首。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59号

                             邮政编码:130022

                             电 话: 0431-5689278

                             实验室主任:杨秀荣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16

实验室编号:  2006DA173101  建设年份:  2006
实验室名称: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8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北京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16

实验室编号:  1988DA173091  建设年份:  1988
实验室名称:  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北京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www.chem.pku.edu.cn/sclab/')  
学 科领 域:  化学   


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7年3月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批准建设,于1991年3月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主任为来鲁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赵新生教授。

实验室主要学术方向:生物功能体系及分子功能体系研究,化学和生物体系中瞬态结构和功能研究。采用手段包括功能体系分子工程学方法、动态结构时间分辨超快光谱学、X-射线晶体学、计算机模拟及单分子技术等。

实验室研究领域:(1)结构生物学: 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及计算机模拟,蛋白质折叠研究与结构和功能预测,分子设计与合成;(2)单分子检测技术及其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3)化学和生物体系中快速与超快速过程和瞬态结构研究;(4)多核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5)功能体系的结构、表面和过程的研究;(6)气相原子分子反应中瞬态物种结构研究。

实验室在稳态结构研究中,发展和丰富了自发单层分散理论,有关综述文章被国内外学者上百次引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理论指导下,研究出一系列产品,申请了多项专利,在国内外推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瞬变物种及相关化学反应的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研究的成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在获得原子种的UPS方面的重大进展”;继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后,在城市光化学污染UPS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提出了切断汽车尾气导致城市光化学反应链的新途径,被中国科学院作为创新工程重要成果上报国务院。近年来,实验室已发表论文900余篇,申请专利 8 项;实验室获得国家和部委奖 8 项, 其中“胰蛋白酶和Bowman-Birk型抑制剂复合系列立体结构的研究”,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X光电子能谱数据库(ESCADB)建立及应用”,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活泼自由基结构和性能研究”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南瓜家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功能关系研究及改造”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加氢催化剂的载体效应”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瞬变物种及相关反应的UPS研究”获中国科学院1996年自然科学二等奖;“制苯装置扩量技术改造及BY-2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获1996年部委二等奖,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气臭氧层的破坏”2000年部委二等奖。

实验室现有物理化学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士生导师12人,已培养硕士、博士200余人。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4人,技术人员4人,管理人员1人。已建立一支年龄、专业和层次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 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开拓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通过执行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与国内外高水平机构和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对于提升重点实验室科研水平和培养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实验室与美、英、日、澳大利亚、以色列、奥地利等国家科学家在化学、生物体系中超快过程研究,时间分辨ESR,UPS研究、生物功能体系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现在执行中国-奥地利的政府合作项目、中国-丹麦政府合作项目,中国-法国先进合作计划、中国-韩国基金会合作项目等。与日本大阪大学蛋白质研究所签有双边合作协议。每年有30余人次到国外访问、合作研究和进修,接待20余人次国外科学家来访。实验室主办了“第16届国际晶体学大会”和“第一届国际电子能谱学会议”以及多个国内会议。

实验室的目标:把实验室办成研究活泼中间体结构、性能及其应用与生物功能体系及分子功能体系研究的学术中心,吸引国内外学者来实验室长期或短期工作,形成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奋斗在学科研究前沿,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在国内能促进多学科渗透合作的研究队伍;使实验室成为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政编码:100080

                                 电 话:010-62588930

                                 实验室主任:来鲁华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16

实验室编号:  1987DA173131  建设年份:  1987
实验室名称: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2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辽宁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www.dicp.ac.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在楼南泉教授领导下筹建,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的两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联合组建。1990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开放,1992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杨学明研究员,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部分的负责人)是王鸿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钟任本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学委会成员由国内著名的同行专家、教授18人组成。诺贝尔奖化学获得者、国际著名分子反应动力学专家李远哲教授是实验室名誉主任。

利用分子束、激光(包括超强和超快激光)、氢原子时间飞渡谱、离子速度成像、质谱、光电子能谱、时间分辨红外光谱、和频光谱以及时间分辨单分子成像及其光谱等现代实验技术,并与动力学理论相结合,研究基元及复杂化学反应过程的重要动力学问题,如超快分子反应动力学,量子态分辨的动力学及量子干涉现象、自由基反应过程,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探讨控制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原子与分子团簇的形成结构和动力学性质,胶体和界面的物理化学及其过程。并开展针对大气化学、燃烧过程、化学激光、生命现象和星际化学中一些重要化学反应的研究。

80年代系统地研究了碱土金属以及Sn、Pb、Bi等原子与多种气体分子的近百个反应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取得了一批新结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与此有关的项目“分子束反应动力学和分子传能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另一项 “双共振电离法研究激发态分子光谱和态分辨碰撞传能” 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及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沙国河院士等首次实验发现“分子碰撞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新闻之一。“分子束和激光束反应动态学研究” 获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大型实验装置的研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982、1994年), 二等奖1项(1992年)。

该联合实验室有固定人员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名,其他科研、技术、行政管理14人;在读研究生 70余人, 在站博士后8人。有5位资深院士:楼南泉,张存浩,朱起鹤,何国钟,沙国河及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其中7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历经多年的科研实践,实验室逐步凝聚了科研与技术两方面人才,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学术指导,以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包括了化学、物理、激光、电子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种学科的研究队伍。

实验室成立20多年来,共培养研究生百余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 不少人一直活跃在动力学领域,有的成为本领域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力量,是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能够持续发展的潜在力量。

实验室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如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建立了理论化学计算中心, 该大学著名教授张增辉任计算中心主任;和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及香港一些大学开展长期合作研究、定期学术交流。主办了数十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该实验室于1978年成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成为国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基地。1993年第15期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Science指出:大连是化学物理的温床,因为大连化学物理所有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表明该实验室在国际上的地位已被承认。1997年国际著名的Gordon会议将该实验室沙国河院士的发现 ——“CO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确定为会议的中心议题,并邀请到会报告。楼南泉院士自1979年起,被聘为国际分子束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长期),张存浩院士和孔繁敖教授被聘为国际重要学术刊物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的编委。 2001年被聘为该实验室主任的杨学明研究员,是本领域国际杰出的青年科学家,他的出任无疑将进一步扩大该室在国内外的影响。

实验室将继续对外开放、引进国内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建造一个有创新成果并孕育出一流科学家的科研基地。近期争取在基元反应动力学方面获得有特色的成果。瞄准国际先进的实验室,改进管理,鼓励重要创新。鉴于国际上化学动力学研究与新技术不断发展,实验室将鼓励“新的增长点”,发展学科的交叉。力争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地 址:大连110信箱11分箱

                            邮政编码:116023

                            电 话:0411-4379039 0411-4379040 0411-4695174

                            实验室主任:杨学明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17

实验室编号:  2000DA173031  建设年份:  2000
实验室名称: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吉林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202.98.16.42/ppcl/index.asp')  
学 科领 域:  化学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原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经连续两次(1995年和1999年)评估为优秀实验室后,在2000年2月批准组建,2001年3月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该实验室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何天白研究员(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徐懋研究员(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基于国家需求和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前沿科学问题,并与物质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密切结合,目前主要学术方向和研究内容为: ·

高分子的分子链凝聚 ·

高分子的软物质化学和物理特性 ·

高分子复杂体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

功能高分子的分子工程 ·

通用高分子的链构建、结构调控与性能优化

实验室建设以来,在高分子的凝聚过程、非晶态高分子的物理老化、高分子结晶过程的原位观察等、通用高分子的高性能化、高分子的软有序、共混高分子的增容作用、纳米高分子及受限高分子的相行为、金属团簇的合成及催化性能、光电高分子及其器件、生物高分子及高分子智能凝胶等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实验室建设期间,“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和“高分子共混物的增容”分别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二等奖,此外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量逐年递增,质量不断提高,2000~2001发表论文分别为233篇和262篇,其中Macromolecules发表论文数在国内排名第一。

实验室完善了责任研究员负责制的项目课题组的建设,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3名(其中院士4名,研究员42名,中青年占60%以上)。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以“招得进,留得住,用的上”的原则,2000-2001年共从境外招聘8名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其中6人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人才,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他们都已承担重要科研任务,实验室已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的研究团队。

实验室健全和完善了室务会议、人员聘任、考核奖励制度和各项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公用仪器管理制度等。密切了两所之间的合作研究机制,这些对实验室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验室有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传统,2000年和2002年分别在我国举办了第4和第5届国际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高分子科学国际前沿研讨会等,与许多国际知名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一批国外著名学者定期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今后要根据实验室总体目标,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分子物理和化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在加强学科交叉,改善研究队伍层次结构,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合作,多为国家科研目标作贡献。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59号

                                邮政编码:130022

                                电 话:0431-5262125

                                实验室主任:何天白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17

实验室编号:  1985DA105061  建设年份:  1985
实验室名称: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87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兰州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甘肃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sklaoc.lzu.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计委1984年首批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1987 年 12 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第一任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刘有成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涂永强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礼和院士。实验室是我国有机化学人才培养和进行有机化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教授1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9 人)。以涂永强和李卫东教授领导的“有机化学创新研究群体”正在成为本实验室的学术骨干力量。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活性分子的有机化学基础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依托西北地区高原植物资源,发挥我们在有机化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加强与生物学、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集结构分析、合成和结构改造、生物活性研究和机理研究为一体的生物活性分子有机化学研究体系。加强药物化学研究,开展天然抗癌、抗氧化、抗艾滋病等主要药物的先导结构的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并逐步开展化学生物学领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5个方面:(1)自由基化学和生物学研究: 生物膜的氧化损伤和 DNA 氧化损伤以及天然生物抗氧化剂的氧化活性、协同效应和微环境效应的研究;(2)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有机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复杂天然有机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生物活性测试筛选及构效关系研究。筛选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活性先导化合物。(3)基于新化学反应性的有机合成新方法(包括新反应和新试剂)研究及其在生物活性有机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高立体选择性(包括对映选择性,非对映选择性及区域选择性)反应的探索性研究和应用;(4)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开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药用植物(包括药用植物和杀虫植物)的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结构研究、生物活性评价和构效关系研究,寻找新的高活性物质,提供先导化合物模型;(5)积极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做好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近几年来,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成果有:(1)在新化学反应性的有机合成新方法研究方面,发现和完善了新颖的能同时控制三个立体中心的环氧醇还原重排反应,发现了新的高价碘羰基化反应。代表性工作发表在 Angew. Chim. Int. Ed. 上;(2)完成了一系列大环二萜、螺环缩酮等复杂天然产物及海洋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工作;(3)在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方面,建立了一种从天然樟脑出发不对称合成所需构型 a-氨基酸的新方法;(4)在天然抗氧化剂和一氧化氮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5)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有药用植物中,发现了数种具有特殊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和修饰天然产物。

实验室已成为培养青年化学家的摇篮,大批年轻有为的有机化学家从这里脱颖而出,走进了世界著名有机化学研究机构 (如:哈佛大学、 Scripps研究所,等),有数人在世界级有机合成大师 E. J. Corey, K. C. Nicolaou,D. H. R. Barton 等研究小组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有十余人获得了洪堡基金。有大批青年学者成为国内有机化学研究的学科骨干和中坚力量,其中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百人计划入选者 20 余人。

实验室广泛开展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有 200余名国内外的有机化学家来实验室进行了100多项开放课题研究工作。实验室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重点课题、自由申请和青年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百项。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 130余篇, 其中67% 发表在被科学引文索引 SCI-CD收录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提交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近 200 多篇,大会邀请报告近 20 人次。30余人次应邀赴国外讲学及合作研究。“有机质谱在立体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单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先后有几十位国外著名学者来讲学和进行科研合作。

在国家开发西部的宏伟战略中,实验室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励精图治,在二十一世纪作出更辉煌的成绩。



                                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路298号

                                邮政编码:730000

                                电 话:0931-8912500

                                实验室主任:涂永强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28

实验室编号:  1987DA105051  建设年份:  1987
实验室名称: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0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厦门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福建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pcss.xmu.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依托单位是厦门大学,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并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主任为万惠霖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乾二院士,田昭武院士和蔡启瑞院士分别担任实验室名誉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2人, 其中高级研究人员2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博士生导师21名), 技术人员4人, 管理人员2人。学术委员会由15 名专家学者组成。   

实验室认真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开放交流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在1994年国家计委组织的评估中, 实验室被评为A级实验室; 同年, 在国家计委、科委等八个部委联合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 实验室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荣膺“金牛奖”。1997年被国家科委遴选为全国8个试点实验室之一。1999年,在全国29个化学学科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名列第一。2001年,由实验室14名优秀中青年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群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为全国首批15个创新科研群体之一。   

实验室以固体表面、固/气和固/液界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表面和界面的结构、性能与反应机理,设计和合成原子团簇、纳米材料等微观和介观结构体系。实验室主要研究目标为:建立和发展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的先进实验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新催化材料与过程和电化学新体系和技术的开发提供科学基础,进而解决与能源、化工、材料、生命和环保等关系极为密切的某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实验室十分重视现代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在研究工作中广泛使用了各种原位、时间分辨、显微及其联用技术, 应用量子化学等方法建立固/气、固/液界面的模型, 研究化学吸附和反应机理。实验室拥有研究固体表面、固/气、固/液界面结构和瞬态过程的二十余台(套)大型仪器设备,还自行设计研制了国际上尚无报道的或尚无商品化的仪器设备近十余台(套),通过实验和理论方法的不断创新,实验室已逐步形成和发展有独自特色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多年来,实验室在络合催化理论、酶催化和非酶催化固氮成氨、一氧化碳加氢和低碳烷烃临氧定问催化转化的研究及有关催化剂体系的设计和研制、电化学研究方法、谱学电化学、电化学纳米加工、新型高能化学电源、团簇的产生与机理研究、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和量子化学中的群论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发表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的论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实验室承担了包括973项目、863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在内的多种科研课题; 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余项,例如:《多电子体系的群论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固氮酶作用下和铁催化剂作用下固氮成氨的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和《合成气制乙醇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离子色谱电化学抑制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此外, 还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实验室注重营造人际关系宽松和谐、学术创新气氛浓厚的研究环境,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拥有一批具有献身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这支队伍里,有五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4人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实验室重视学科交叉,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特别注重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强-强”合作。多位研究人员分别在国际上五个学术杂志担任编委和在一些学术组织中任职(包括国际电化学学会副主席);并应邀在多种有关国际系列丛书和学科大全上撰写综述文章。实验室成功主办过各种国际学术会议, 例如1995年召开的第46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大会有近五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八百余名代表(包括国外代表五百余名)参加。还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全国量子化学大会(1993年)、第三届中日理论化学研讨会(1994年)、第八届全国催化大会(1996年)、第六届全国STM会议(2000年)和第十一届全国拉曼光谱会议(2001年)等,并参与主办第三届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大会(2000年),这些活动大大扩大了实验室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实验室将在保持现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改进开放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强调从原始创新的目的出发,发挥实验室在物理化学分支学科齐全的优势,集中科研力量和凝炼科学目标,注重从原子、分子水平上(甚至在单分子水平)表征固体表面、界面的反应过程,并注重纳米尺度结构和性能的关联,全面和深入地认知固体表面、固/液、固/气界面结构和性能及其关联。同时加强与本校、本地区相关优秀实验室的联合、整合,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力争把实验室建成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物理化学研究基地。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

                                  邮政编码:361005

                                  电 话:0592-2093603,2182432

                                  实验室主任:万惠霖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29

实验室编号:  2006DA105121  建设年份:  2006
实验室名称: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8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北京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www.gzs.buct.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29

实验室编号:  1987DA105031  建设年份:  1987
实验室名称: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浙江大学 天津大学 清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北京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由萃取分离(清华大学)、精馏分离(天津大学)、固定床反应工程(华东理工大学)和聚合反应工程(浙江大学)四个分室组成。1987年由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筹建,1991年建成验收并开放运行。清华大学汪家鼎教授(科学院院士)为第一任实验室主任,南京化工大学时钧教授(科学院院士)为第一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目前戴猷元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华东理工大学袁渭康教授(工程院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袁希钢教授、清华大学费维扬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戴迎春教授和浙江大学李伯耿教授为实验室副主任。

实验室的具体学科目标为:在近代湍流理论,粘弹系统和多态现象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深入研究两相和多相系统传递和反应过程的规律,开发新过程和高效设备;深入研究有关化工过程的数学模型,编制优化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包,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工应用中的研究;开发化工过程动态特性和优化控制的研究,开发新的动态过程;探索及开发化学工程新技术,向生物工程、新材料、环境等高技术领域渗透。

实验室的具体研究内容为:在萃取分离方面,深入研究液液、固液、微尺度接触及超临界萃取、膜萃取、反应萃取和电泳萃取等耦合新分离方法的相平衡、界面现象和传递现象性质;"按基本原理设计"的目标,通过分子设计研制新型绿色分离剂,开发用于环保、生物和新材料制备的反应萃取新工艺;推广分散-聚合型脉冲筛板塔、改进型转盘塔(MRDC)和超级扁环填料塔等高效萃取设备;致力于信息科学的最新成果和传统化工方法的结合,研究萃取设备优化设计的技术难点,并在CFD和智能CAD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在精馏分离方面:以界面科学及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精馏等传质分离过程中界面传递及多相流体力学规律,发展计算传质学和新一代精馏理论;非常规条件下气、液、固传质及过程强化研究,包括高压及高真空精馏,高压吸附过程,吸附精馏、膜精馏及反应精馏等新复合过程及其强化机理,加盐精馏等特种精馏研究;精馏过程工程研究,包括分批精馏、动态过程、系统优化与节能研究;高效精馏分离技术工程化研究,包括大型精馏塔技术、新型工艺和设备开发。

在反应工程方面:以反应过程和反应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态、非稳态的实验和模拟方法,研究反应器和相关设备内的传质和反应规律,开发新的反应工程和设备。主要包括多相催化工程与反应器;环境友好化工产品和低污染工艺的开发;超临界流体技术的相平衡、传质与反应规律;电化学过程的动态操作特性及新合成工艺;开发新型化工设备;聚合物加工中传递、流动、模型化和优化;开发新型复合材料和以纳米碳纤维为载体的功能性催化材料。

在聚合反应工程方面:研究高转化聚合动力学及工业聚合过程中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组成及其分布、分子立构规整性和颗粒形态等分子结构和聚集态的调控规律。研究高粘、非牛顿和非均相聚合物系的流动、混合、传质与传热规律;研究聚合反应器中的流场、浓度场和温度场。研究动力学、反应器、过程及产物性质的建模与仿真,反应器及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监测。研究高性能及功能聚合物材料制备的原位聚合、反应-挤出等新的聚合技术。

现实验室固定人员40人,院士3人,教授22人,副教授13人。自实验室建设以来,承担了多项重大的科研任务,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为:戴猷元教授开发的“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费维扬教授发明的弯弧型筋片扁环填料(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特别金奖);“精馏过程中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教育部科技进步[基础类]二等奖);反应工程室以固定床反应器为代表的“大型聚酯反应过程和反应器开发”(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冶炼厂废气净化新技术-非定态SO2转化技术的工业化示范工程”(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氯乙烯类多相(共)聚合反应工程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涂料专用搅拌釜优化研究、开发和系列产品设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实验室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项目的年经济效益达5.8亿元。研究工作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李伯耿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并与肖文德教授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化学工程学科特聘教授。

实验室随时跟踪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与国外建立了较广泛的国际合作,扩大了国际影响。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对外开放,利用实验室的先进装置和研究力量为科研和产业部门服务;吸收优秀人材,提高研究水平,促进学科交叉与渗透,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欢迎国内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工作。



                                 地 址:北京海淀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邮政编码:100084

                                 电 话:010-62773017

                                 实验室主任:戴猷元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29

实验室编号:  2001DA105041  建设年份:  2001
实验室名称: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2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湖南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湖南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cbsc.hn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教育部正式确认并对外开放的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学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增加最近几年形成的纳米生物传感技术新兴学科生长点扩充而成,于2001年由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依托湖南大学边建设边开放。建设项目负责人为王柯敏教授和吴海龙教授。建设时间为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   

主要学术方向和研究内容包括:(1)化学计量学:运用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数学与统计学方法,优化化学量测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信号)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学信息;(2)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技术:利用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及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利用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学和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的检测技术与检测理论,通过综合解析所获分析信号,对生命体系诸多现象和物质进行分析研究;(3)纳米和单分子水平生化分析:主要从事纳米和单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生物活性的功能化纳米颗粒研究、纳米材料制造和表征等;(4)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主要从事离子敏化学传感器研究、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光化学传感器及生物传感器研究。   

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为湖南大学校长王柯敏教授,由常务副主任吴海龙教授主持日常管理及运行。   

该实验室已经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100余项,其中包括合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析化学重大项目,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九五”化学计量学重点项目及“十五” 痕量分析重点项目,联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生物传感器重点项目,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研究、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和较多的面上研究基金项目,主持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的重大项目及重点项目。实验室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其中SCI收录论文年均50篇以上。该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谭蔚泓博士,在纳米技术及其超小型生物传感器、生物医学实时成像、单细胞活体检测、分子触角超分子、分子信标DNA探针等研究领域亦取得了国际同行公认的创造性成果,在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且绝大多数被SCI收录。该实验室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各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俞汝勤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守拙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柯敏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谭蔚泓博士、沈国励教授、魏万之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协作、能在分析化学领域世界前沿竞争的科研梯队。该室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60名以上、博士研究生70余名。实验室所在的分析化学学科已获准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   

实验室致力于对国内外开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仅2002年度就收到开放基金申请33份。   

实验室还加强了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讲学,并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同行进行了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成功举办了我国第一届生物分析化学与纳米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150余名国内外同行聚会湖南大学,其中海外专家30名,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世界著名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扎尔博士,著名分析化学家、美国《分析化学》杂志副主编、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杨士诚博士等。该室也正与有关大学合作,积极筹备第一届亚洲化学计量学国际学术会议。   

在实验室运行管理方面,该室坚持室务会议工作制。分工协作,积极推进办公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已建立运行良好的办公系统及网站。仪器设备购置、维护及实验室日常运行等方面均已取得良好成绩。   

该实验室在化学计量学研究方面已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并已步入国际化学计量学研究的先进行列。生命科学的新分析技术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工作的系统创新性方面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行列。纳米传感技术形成了新兴学科生长点,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重要成果。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已成为国内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的中心之一。   

今后,实验室将努力借鉴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经验,充分、合理地把握与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因素,进一步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努力成为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平、实验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验研究基地和学术活动中心。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大学

                             邮政编码:410082

                                                                                                                    电 话:0731-8821818

                             实验室主任:王柯敏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30

实验室编号:  1992DA173011  建设年份:  1992
实验室名称: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4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福建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前身为福州结构化学开放实验室, 是1986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建立的开放实验室之一,1992年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开始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实验室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技前沿,以结构化学研究为基础,以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和物理化学前沿领域的金属原子团簇结构与功能、结构敏感材料和纳米材料结构为主攻方向,合理合成新型化合物,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探索新型化合物的分子和电子结构及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应用背景,为新材料的研制提供创新的源泉。近期主要开展电磁性功能化合物的设计;金属团簇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基础研究;重要生物过程中的结构化学问题;超分子聚合物晶体工程;结构敏感材料的基础研究;纳米材料的重要结构化学问题;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研究。实验室的目标是将实验室建成国内外结构化学的研究中心之一,成为光、电、磁功能材料、纳米材料、膜材料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

已故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教授生前为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敬魁研究员为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由结构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17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洪茂椿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以“实验与理论、化学与物理(以及其它非化学学科)、结构与性能、静态与动态、基础与应用五重双结合”的科学方法,建立了从合成、分析、结构表征、性能研究到应用探索的一套完整的结构化学综合研究体系,在结构化学研究中形成了优势。自1992年以来,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青年、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等。实验室在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金属原子团簇的结构化学、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及纳米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福州模型”,元件组装,M3S3“类芳香性”,等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结构化学研究基本原理。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公开8项;出版专著三部;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79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546篇,国内刊物论文433篇),研究论文被SCI收录及引用数均列全国科研机构的前列。

实验室有一批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活跃在结构化学领域、成绩卓越的学术带头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3人;留学归来的优秀学者4人和一批青年研究骨干,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并富有竞争力的科研队伍。实验室按“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运行机制管理,现有固定人员34人(具博士学位的占41.5%,硕士学位的占35%,平均年龄38.8岁),流动人员31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64人。

实验室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7人。已从实验室毕业的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90多人。

实验室有配套的技术支撑系统,拥有多种现代化的结构分析大型仪器:CCD X射线单晶面探测仪、四圆衍射仪、粉末衍射仪、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富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荧光光谱仪、高分辨质谱仪、PPMS物理性能测量系统,并有一支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队伍提供了高水平研究的技术保证。

实验室在人员结构和课题审批都保持较大的开放度,客座人员承担课题的比例为60%,已取得明显的开放效果,既有利于发挥实验室的优势、促进国内相关学科研究发展,又有利于实验室拓宽研究领域,吸收新的学术思想,提高研究水平。 实验室已和国内外4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荷兰、瑞典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验室已成为国内外结构化学研究的中心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实验室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

  

  



                              地 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西路155号

                              邮政编码:350002

                              电 话:0591-3715544,3792594

                              实验室主任:洪茂椿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30

实验室编号:  2000DA173041  建设年份:  2000
实验室名称: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上海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www.lomc.labs.gov.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于1989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实验室依托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1995年和1999年的两次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后,经过论证,科学技术部于2000年2月批准筹建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4月通过验收。目前实验室主任为麻生明研究员,副主任为侯雪龙研究员。钱长涛研究员担任学委会主任,康北笙教授和席振峰教授担任副主任。

实验室主要开展对金属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设计并合成新型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其结构及反应性能;研究金属—碳键,金属-氢键等的形成及其化学转化;开拓导向有机合成反应的金属有机化学,发展新的金属促进的高选择性催化反应。为走向21世纪的高效、低污染的绿色合成化学提供方法和源泉。

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 新型金属络合物的合成研究。稀土金属有机化学,烯烃配位的过渡金属卡宾和卡拜络合物的研究;(2) 导向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主族元素金属有机化学,原子经济性反应,高选择性反应特别是不对称催化,功能分子合成的方法学及其应用研究。

实验室成立以来,发表研究论文1452篇,其中962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实验室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协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等。

近年来实验室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不对称催化;高价态过渡金属催化的合成方法学;催化的高立体性主族元素金属有机化学;联烯化学。

有些有机合成反应方法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及应用,其中之一在1995年被国际著名的工具书Organic Synthesis收集为标准方法, Handbook of Palladium - Catalyzed Organic Reactions中收集了钯催化反应共84个,有5个反应引用了陆熙炎院士的工作,CD-ROM版本中增加的唯一一个反应即第85个反应也是他的工作。实验室部份工作被美国化学会C & EN News 2001年10月1日期封面文章评述为“the most significant potential chiral chemical advance of the year”。 2002年接受Acc. Chem. Res. 主编邀请专文介绍工作进展。 另一部分工作应Synlett主编邀请写专文发表在该杂志2001年第8期,标题刊登在封面上。有些工作已申请了专利,在国际杂志如JACS、 Angew. Chem.等发表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或特邀报告。

实验室一贯重视人才的引进,近年来实验室已引进8名青年学术带头人,他们中4人获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人通过今年的初评;5人获中国科学院百人工程资助。目前实验室已初步完成了新老交替,实验室共有学术带头人13名,其中院士3名,研究员9名,副研究员1名,拥有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学风严谨、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2001年实验室的7位学术带头人和所内其他2位同志共同获得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实验室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共有7名学生获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1名学生获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根据研究方向设置高强度的开放基金和课题,面向全国资助金属有机化学的各界科研人员,形成一个高水平的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团体。并且专门有两间客座实验室为客座研究人员提供科研硬件。实验室利用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向,并使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与国际金属有机化学界进行交流的窗口。

实验室在人才引进上是做了一些工作,但目前在有些研究领域上正再一次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问题。同时人才的引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不断做好引进人才的工作,形成一支年龄学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实验室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强调(1)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2)团结互助的群体意识;(3)公平竞争氛围;(4)积累基础上求创新。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硬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54号

                                  邮政编码:200032

                                  电 话:021-64163300-3320

                                  实验室主任:麻生明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38

实验室编号:  1991DA10521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染料及表面活性剂精细加工合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辽宁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finechem.dlut.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以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实验室批准建设日期为1989年6月16日计科技函[1989]32号,1991年开始建设,1995年9月24日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和2001年实验室又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主管部门是教育部,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前两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为中国科学院徐僖院士、张存浩院士,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佟振合院士,学术委员会由我国化学化工领域著名专家16人组成。前任实验室主任杨锦宗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彭孝军教授。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染料化学与光化学、表面活性剂及温控相转移催化、环境友好精细有机化工。主要开展新型纺织染料研究、生物性能染料研究、生物分子标示染料研究、光-电转换及光-化学能转换染料超分子化学研究;生物质表面活性剂研究、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基础研究、温控相转移催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分子筛催化、金属氧化物催化、金属络合物催化研究。在功能性有机分子的结构设计、合成、构效关系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实验室已拥有许多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如400M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荧光寿命测定仪、电化学分析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红外光谱仪、X-衍射仪、X-荧光仪等,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实验室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人员队伍,其中有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人。实验室现有教授15人,青年科技人员2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7人,中青年科技人员占72%。   

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科技部973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17项、企业攻关课题91项。通过鉴定成果16项,其中国际首创或国际先进水平3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28项。“活性染料与反应性染色的理论和实践”获200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实验室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4篇,SCI摘录101篇,EI摘录99篇。   

作为国内精细化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实验室设立了开放基金,每年可资助与实验室学术方向一致的10个研究课题,吸引客座人员和访问学者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室也是我国精细化工研究领域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人员互访、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实验室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和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有有机化学硕士授权点。每年招收40-50名硕士和20-30名博士生。实验室为研究生的成长和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已形成具有规模的精细化工研究人才培养基地。   

在未来的几年中,实验室将在保持纺织染料等精细化工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将加强生物分子识别染料、能量储存与转换染料及环境友好精细化工新技术的研究,力争在短时间内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精细化工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热忱欢迎海内外专家、有志于从事精细化工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来实验室工作、访问、合作。



                                地 址:大连市中山路158号40信箱

                                邮政编码:116012

                                电 话:0411-3631333-3634,3271

                                实验室主任:彭孝军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39

实验室编号:  1991DA10550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吉林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吉林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五十年来,在著名理论化学家唐敖庆院士的领导下,在吉林大学逐渐形成了我国的理论化学中心。1978年国家科委批准在吉林大学建立理论化学研究所,唐敖庆院士任所长。这个研究所是我国理论化学的中心,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享有很好的声誉。经过多年的努力,唐敖庆院士和他的科研集体已五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两次,三等奖一次。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理论化学,在唐敖庆院士建议下, 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在吉林大学建立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1995年11月完成国家验收,1996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实验室接受国家教委评估,1999年实验室在国家组织的评估中被良好类实验室。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吉林大学为依托,由教育部主管。学术委员会由国内著名理论化学家17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唐敖庆院士、徐光宪院士任顾问,孙家钟院士和张乾二院士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实验室主任由李志儒教授担任。    本实验室的科研定位是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向为:(1)复杂化学结构的成键规律,(2)不同层次化学过程的选择规律和控制途径,(3)分子和材料设计。近年来,实验室围绕这三个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开展研究:(1)团簇化合物结构、性能和反应;(2)量子化学多体理论研究;(3)化学微观过程及反应控制理论;(4)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理论研究;(5)功能高分子材料理论模拟与设计;(6)弱相互作用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的研究;(7)生物体系中的化学问题。已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量子化学与非平衡态统计理论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总结评估中指出全部项目为A类,并在评语中指出“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高,创新性突出,学术思想新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成果属国际领先,如高碳原子簇的结构规则等”。

唐敖庆院士、李前树教授所从事的“原子簇的结构规则和化学键” 研究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专家在该成果的鉴定报告中指出“这项科研成果,在原子簇的结构规则和化学键方面做出了系统完整的工作,有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有重大突破,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引用,科研成果属国际领先水平”。封继康教授和孙家钟院士等所从事的“C60等团簇的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唐敖庆院士、李泽生教授和孙家钟院士等所从事的“非线性高分子聚合反应统计理论及其应用” 等工作还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著名学者唐敖庆院士和孙家钟院士是实验室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实验室逐渐形成了一批承上启下的学术带头人,如封继康教授、李前树教授、张明瑜教授、李志儒教授等。目前,实验室拥有固定人员15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9人。近年来,实验室重视选拔、大胆使用、积极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创造条件让中青年学术骨干挑重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使其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如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李泽生是唐敖庆教授的年轻助手和科研合作者,同时还兼任实验室副主任。他承担了多种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30余篇,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实验室还拥有黄旭日教授、张红星教授等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科研人员。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体制,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高校,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感光所等研究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在国际方面,已同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典、波兰和韩国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关系。

本实验室实行访问学者制度,需要在理论化学方面与本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均可在申请本实验室的开放课题。我们真诚地欢迎国内外同行学者到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

  

  



                                   地 址:长春市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130023

                                   电 话:0431-8923189-3733

                                   实验室主任:李志儒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39

实验室编号:  1991DA17364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煤炭转化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山西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学研究所。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通过国家评估(化学口排名第七)。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刘振宇研究员,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何鸣元院士。

实验室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需求,结合国际发展趋势,以煤高效洁净转化为燃料、化学品和材料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为研究方向,重点研究核心科学问题和相关前沿课题,综合协调地研究煤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煤化学、物理化学和工程科学问题,为实现洁净煤技术的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和工程化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为:煤直接转化过程的化学与工程基础;煤经合成气间接转化的一碳化学与工程;煤转化相关的环境化学与工程;化学反应工程与计算机模拟;煤转化相关的能源环境新材料。

多年来,实验室争取到多项国家层面的项目,主持和参与973项目3项、863项目3项,负责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 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23项、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13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7项,省部委项目60余项,横向协作项目30项,总计到位科研经费7000万元。共获省部级成果奖7项,申请发明专利120余项,授权30余项,发表国外学术刊物论文17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700余篇。

实验室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出进展。在煤间接转化和反应工程方面,实验室致力于开发以浆态床和相应催化剂为关键技术,适宜坑口大型化并具有经济竞争力的配套工艺的煤基合成液体燃料技术,形成了多系列合成催化剂和廉价催化剂放大制备技术,完成了催化剂分离技术验证,正在进行千吨级中试,并将与产业界合作实现百万吨级商业性装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实验室利用超临界流体独特的传质传热性能和催化分离一体化概念,发明了超临界相合成甲醇新工艺,使合成甲醇这一理论上的可逆反应变为实际上的不可逆反应,大幅度提高了CO单程转化率,同时解决了化学与工程问题,现已完成了百吨级中试研究和工业化装置的可行性研究;实验室致力于低碳醇合成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研究,形成了具有工业前景的催化剂体系及新合成工艺;实验室在二甲醚合成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正在进行百吨级浆态鼓泡塔中试研究。

在煤直接转化和污染控制方面,实验室提出了煤分级转化-集成优化的若干模式,深入研究煤中有效组分和污染组分在热解、气化、液化等过程中的变迁行为,形成了煤气化、煤与多种有机(废)物共处理、煤中污染物燃前脱除、高效催化剂制备等新技术;实验室提出了在燃煤锅炉排烟温度下同时脱硫脱硝、同温催化剂再生、再生过程同时实现硫资源化的烟气干法催化净化思路,发明了若干催化剂体系和工艺,正在进行百公斤级催化剂的中试验证。

在能源环境新材料方面,实验室在多种活性炭材料制备、及其在甲烷储存、锂离子电池电极和医疗应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在多种分子筛材料的制备、催化反应及计算机模拟等方面形成了雄厚基础。

实验室本着 “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学风严谨的以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为主体的固定人员和以研究生、博士后为主体的流动人员所构成的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20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3名,硕士学位者2人,具有高级职称者20名,平均年龄42岁。实验室涉及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和材料学五个专业。物理化学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化学和化学工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和材料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实验室有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9名,在读博士生59名,在读硕士生49名。

实验室已具备了煤转化国际前沿研究的竞争能力,将在提出有特色的煤转化过程新概念和完成技术创新原理实验的基础上,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洁净煤转化新技术,满足国家对洁净煤炭能源的需求,使实验室成为国际煤转化应用基础研究和煤转化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中心之一。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桃源南路27号

                          邮政编码:030001

                          电 话:0351-4155552

                          实验室主任:刘振宇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39

实验室编号:  1989DA173051  建设年份:  1989
实验室名称: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上海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202.127.145.63')  
学 科领 域:  化学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9年开始建设;并于1990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开放;1991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吴毓林研究员为实验室第一任主任,吴厚铭研究员为第二任主任,目前,马大为研究员为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垣研究员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惠永正研究员任第二、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的学术方向是化学生物学,即探索生命过程中的(有机)化学问题。主要是以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有机天然小分子为研究起点,开展结构、全合成、创制类似物、构效关系以及在生物体内转化等研究;并运用现代谱学(如NMR、MS和 X-Ray衍射等)、计算机模拟和各种生物学技术研究它们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从而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现象。并通过研究调控这些生命过程,为发展新的治疗药物打下基础。

自正式开放以来,本实验室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907篇,其中国外刊物论文409篇。申请专利29项,已获授权12项。“以糖为手性源合成生物活性天然产物”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免疫调节剂—牛膝多糖” 获中国科学院发明二等奖。 “两种酶的三维构象、分子识别和催化机理研究”和“无溶剂均相合成蔗糖脂”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它参与的获奖还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等。

实验室取得了以下一些突出进展:(1)在小分子调节剂的研究方面。发现了一个选择性作用在蛋白激酶C的b-亚基的调节剂,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和较小的毒性,已申请美国专利。发现了一些作用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的小分子调节剂,其中一个选择性拮抗第二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化合物已作为研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工具,被国外公司发展成商品。(2)在糖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高效的合成新方法。完成了树脂糖苷Tricolorin A和强抗癌活性皂苷OSW-1的首次全合成。系统地研究了植物皂甙的合成。利用糖作为手性源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高活性的手性天然产物,如:白三烯A4和B4。(3)在青蒿素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从马氏钳蝎毒液中分离得到40余个毒素多肽,研究了部分多肽的溶液构象和调节离子通道活性的关系。(5)解析了天花粉蛋白、b-苦瓜子蛋白、甲醇脱氢酶系列、细胞色素b5突变体系列以及天花粉蛋白与一系列底物类似物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探讨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 对槐糖酯和鼠李糖酯的生物合成应用于三次采油,可提高采油率达10-15%。筛选得到具有高对映选择性还原作用的真菌G38等。上述的部分工作已在JACS,Angew.Chem.和PNAS等一流刊物上发表。

本实验室固定人员约为30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12人,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个人获得的荣誉有:求是科技基金会奖4名;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人;中国化学会青年学者奖2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2人;上海化学化工会庄长恭奖3人;上海启明星称号3人等。本实验室已毕业博士75人,硕士92人,出站博士后13人。其中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6人获优秀奖。现有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37人。

实验室参与筹办了21stIUPAC天然产物会议和主办了国际天然产物合成会议;主办“第一届中韩有机化学讨论会” 。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50余次,每年出境参加会议和访问10人次以上。并与韩国、日本、美国和香港等地开展了合作研究。还向韩国和英国派出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应邀在国际或双边会议作邀请报告每年10余次。 应邀为J. Am. Chem. Soc; J. Org. Chem.等几乎所有有机化学领域重要刊物审稿。实验室论文受到广泛引用。

实验室将围绕小分子与大分子相互作用这一学术核心。在近期将引进分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波谱学的青年人才,完成新旧交替的队伍建设。正与一些国内和国际著名生物学家组建化学生物学研究团队,并已开展在细胞凋亡和免疫方面的研究合作。



                                 地 址:上海枫林路354号

                                 邮政编码:200032

                                 电 话:021-64163300-1427

                                 实验室主任:马大为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41

实验室编号:  1991DA17365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甘肃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www.licp.ac.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学科发展子项目,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1989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2年7月开始边建设边开放。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1999年9月通过国家对化学学科类实验室的评估,并于1999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夏春谷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树本研究员。

实验室主要以西部资源(油气、矿产、生物)的优化与综合利用为背景,以羰基合成和选择氧化催化过程为主要手段,瞄准世界前沿,重视学科交叉,通过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表面催化与界面催化、多相催化与均相催化之间的相关研究,开展以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的环境友好催化合成为目标的催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应用基础和战略性高新技术研究。

实验室研究领域:(1)均相络合催化;(2)生物酶催化化学;(3)低碳烃多相选择氧化;(4)环境催化与清洁转化工艺;(5)精细化工催化及耦合技术。

实验室通过与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有效结合、以及与产业界的有效合作,实现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的相结合。实验室成立以来,科研成果稳步增长。几年来,实验室已获省部级奖励10项,发表论文754篇(其中被国际刊物录用225篇),授权发明专利16件。

实验室目前拥有固定人员30名左右,平均年龄35岁左右。其中研究员10名、具有副高职称的15名,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占50%。实验室每年保持着由50-60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员和客座研究人员组成的流动人员队伍。实验室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两个博士点。



                              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路342号

                              邮政编码:730000

                              电 话:0931-8276531

                              实验室主任:夏春谷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43

实验室编号:  2001DA105011  建设年份:  2001
实验室名称: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2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吉林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吉林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synlab.jlu.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于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前身为1993年成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教授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冯守华教授现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包括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参加了1995和1999年由国家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全国化学学科重点与开放实验室评估,并在1999年被评为优秀。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机合成化学基础研究,无机合成与制备方法、技术与路线的开发,计算合成与分子工程学以及绿色合成化学与仿生合成化学研究。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重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成功地合成出最大孔径的磷酸铝微孔晶体JDF-20和含五配位钛的钛硅酸盐JDF-L1;新型微孔晶体与新合成路线的开发研究被评为1999年教育部十大科技成果之一;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在微孔磷酸铝单晶中制备出直径为4Ao的单壁碳纳米管;C&EN科技焦点曾报道研究成果复合氟化物温和水热合成新途径;最近发现了一系列无机螺旋链化合物并开发了新型微孔-介孔催化材料。实验室在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水热与溶剂热合成化学、新型微孔晶体及微孔晶体单晶、低维磷酸盐材料、固体快离子导体、无机主-客体组装以及新型催化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效显著。

多年来,实验室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0余篇;获专利20余项,专著7部。实验室1999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要成果为:合成了四大类型12个系列120余种新型微孔晶体,并对它们进行了结构和性质方面的表征。这些新型微孔化合物的合成成功地将微孔晶体主体骨架元素由Si, Al, P扩展到了包括B, Ga, Ge, As, Be, Zn, Co, Ti等在内的众多的主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突破了微孔晶体主体元素由Si,Al, P组成的传统局面;骨架的结构基元也由单纯的TO4扩展到包括TO3, TO5, TO6等多面体。新型结构基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微孔晶体的结构类型。与此同时,开发了微孔化合物新型合成路线,包括溶剂热合成路线,氟离子体系合成路线,清液合成路线以及高温灼烧凝胶路线。

实验室已经和正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百余项。研究任务包括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项目,973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教育部重点科研基金项目,重要国际合作项目,省部委重点基金项目等。

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实验室成员分别担任了如J. Mater. Chem.等7种国际重要学术杂志的副主编或国际顾问编委,并应邀为美国化学会化学研究评述(Acc. Chem. Res.)和先进材料(Adv. Mater.)等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刊物撰写综述论文8篇,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30余次。实验室还将承办2002年国际固体化学研讨会(ISSSCC-2002),2003年第七届国际水热反应研讨会(ISHR-7)等国际系列学术会议。

实验室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人员结构合理,具有团结奋斗精神的研究队伍,2001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创新研究群体。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5人,包括教授12人,其中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徐如人院士获“何梁何利化学科技进步奖”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有3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被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1人担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进入“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计划”等。实验 室自成立以来已培养出50余名博士和90余名硕士。

实验室与国际上知名研究机构如德国汉堡大学,英国皇家研究院、牛津大学、美国拉特格斯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加拿大皇后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开展了地区合作研究。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一个高水平的无机合成化学与制备化学教学与科研中心,并形成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以博士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在科研水平和人员素质方面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在“十五”期间做到学科科研人员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在国际上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学术带头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除继续发展目前已建立的与美国、欧洲、日本等近10余个学术机构的合作关系外,还准备继续扩大与国际著名大学、著名实验室的科研合作与人员互访,使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在世界科技竞争中作出创造性研究成果。





                                 地 址:长春市解放大路119号

                                 邮政编码:130023

                                 电 话:0431-5670650

                                 实验室主任:冯守华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46

实验室编号:  1991DA10517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北京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北京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www.chem.pku.edu.cn/relab/')  
学 科领 域:  化学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与无机化学教研室稀土发光材料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9年3月通过专家论证,1991年实验室开始建设。实验室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在1992年12月成立并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1993年1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1995年9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并通过当年的全国实验室评估。在1999年全国实验室的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黎乐民教授,实验室主任严纯华教授。

稀土是镧系元素及钪、钇等十七种元素的总称,在能源、信息和材料领域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被美、日等国称作“二十一世纪战略元素”。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稀土自然资源,已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0%以上。为了提高我国稀土科学的研究水平,促进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战略优势,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紧密围绕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利用稀土的本征性质,探寻开发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并将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验室以下述四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1) 稀土分离化学与稀土分离工艺优化设计。针对我国稀土矿组成多样化的情况,开展普适的单一稀土全分离的串级萃取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2) 稀土固体化学和功能材料。合成和发现新型稀土固体化合物,制备不同形态的材料,研究其组成、结构形态和性能的关系;探寻性能优良的新型稀土光、电、磁固体功能材料。(3)配位化学基础研究。设计合成其组成或结构新颖的稀土化合物并测试性能;大力开辟分子基稀土材料的应用新领域。(4) 稀土物理化学和镧系理论。总结稀土化合物性质变化的规律,用理论化学方法研究与稀土有关现象和规律的微观机理;用谱学方法研究含稀土体系的微观结构及相关过程,发展理论与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对稀土功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能力。

实验室建设以来,科研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稀土分离化学与萃取工艺优化设计方面。建立了非恒定混合萃取比体系的串级萃取分离理论,解决重稀土分离酸度高和平衡速度慢的难题,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萃取法生产,建立了国际最大的高纯重稀土生产线;(2)稀土固体化学方面。提出了合成BaFBr:Eu2+的新方法及稀土激活碱土金属氟氯化物的X射线发光和X射线存储发光机理,并应用于临床的X-射线存储发光屏;(3)稀土配位化学方面。把稀土配合物引入分子基电致发光材料中,制备出最大发光亮度达980cdm-1的铽配合物,研制出多种荧光强度高,光稳定性好的高分子复合稀土荧光材料,并应用于国家增值税发票等;(4)在稀土物理化学和镧系理论方面,应用谱学方法研究了萃取过程中微乳状液的组成及结构,深化了萃取过程中有机相结构变化和相平衡的认识,建立了迄今精度最高的四分量相对论密度泛函计算程序(BDF)以及近似相对论和非相对论密度泛函计算程序,并用于镧系元素成键规律的深入研究。这些重要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数十项,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并获得一批发明专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验室有以徐光宪院士为领导的长期活跃在国内外稀土化学与稀土新材料前沿领域的老一辈科学家, 还有一批以严纯华教授为代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组成一支专业与年龄结构合理的、精干的科研队伍。现有固定人员27名,其中教授11名(博士生导师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技术人员4名。实验室十分重视引进优秀留学人员来实验室工作,先后吸纳美、加、日、英等国的优秀人才5名。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A类4名;B类2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还有几位获得了教育部的优秀人才基金。

自1993年对外开放以来,实验室审批了十批开放课题,聚集了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实验室工作。此外,还有来自美国和瑞典及国内的高级访问学者。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内外稀土专业的学术会议。先后参与组织和主办了在我国举行的历届国际稀土发展和应用会议。在1999年国际材料科学大会上,严纯华教授任稀土材料分会主席。

在依托单位北京大学的有力支持下,实验室将始终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立足创新的基础研究,并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争取在新的稀土功能材料方面实现重大的突破并进一步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保持研究队伍的活力。



                             地 址:北京海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100871

                             电 话:010-62751016

                             实验室主任:严纯华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46

实验室编号:  2007DA173041  建设年份:  2007
实验室名称: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吉林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47

实验室编号:  1988DA105011  建设年份:  1988
实验室名称: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南京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江苏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chem.nju.edu.cn/subject/sklc/chemlab/default.asp')  
学 科领 域:  化学   


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1990年起向国内外开放,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实验室为无机化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无机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郭子建教授,游效曾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立足于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方向是与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功能配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和固体无机化学。在功能配合物化学方面,着重研究分子基材料的组装,探索新型的分子基磁性材料、导电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光开关、手性分离材料和纳米器件等;在生物无机化学方面,着重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配合物分子,深入研究金属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最终在金属药物的设计、合成以及金属酶的模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固体无机化学和表面化学研究方面,主要是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制备新颖的低维、层状和多孔固体材料,研制具有应用前景的有序纳米管、纳米丝等材料。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研究结构多样的配合物体系中的电子给体——电子受体之间的电子传递,能量转移,自旋交换,混合价态和激发态的微观机理,开拓了一系列新型非线性发光和磁性配合物。此项研究被亚洲化学会授予1995年亚洲基础研究报告奖。(2)首次分离得到两种与顺铂抗药性及降低其毒性密切相关的铂化金属硫蛋白。(3)首次合成了三种以咪唑桥联的铜锌配合物作为超氧化物歧化酶反应中心的模型,这项研究获199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首次用Pd(II)配合物模拟内切酶,专一地水解多肽和蛋白。已获一项美国专利。(5)开拓了低热和室温固相配位化学反应这一新领域,合成了大量结构新颖的链状配合物以及原子簇化合物。这项研究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6)首次在金属表面电化学聚合合成了各向异性的高强度导电聚合膜。(7)在(MOCVD)前体物的研究中,把8个品种的纯度均提高到了99.9995%以上。

1991年以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6项和面上基金项目69项,以及863项目1项和横向项目9项等。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0余篇,专著4本,专利4项,鉴定成果2项,技术转让1项。有关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材奖3项,亚洲化学会基础研究报告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1994年被国家教委评估为A级实验室,1995年在国家计委、科委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的联合评估中评为A级实验室,199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的联合评估中,在化学类29个实验室中名列第8位。

实验室十分重视并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多次主办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努力提高我国配位化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水平。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才,已经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共275人次。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8人(教授19人,副教授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海外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名。另外还有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8人,他们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以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实验室现有以下现代化大型仪器:500兆DRX超导核磁共振仪,LCQ电喷雾质谱仪,CCD和四圆单晶X-射线衍射仪,穆斯堡尔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皮秒级荧光光谱仪等。实验室每年批准开放课题约20项,并设有客座人员实验室,可接纳客座人员20人/年,并可接待获得国家教育部资助的高级访问学者5人/年。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

                              邮政编码:210093

                              电 话:025-3594569

                              实验室主任:郭子建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47

实验室编号:  1985DA105011  建设年份:  1985
实验室名称: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87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南开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天津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skleoc.nankai.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及化学系金属有机研究室基础上于1985年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7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88年正式对国内外开放,中国工程院士李正名教授任首届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李靖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戴立信院士(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农药与有机化学界著名专家17人组成。

实验室主要从事农药化学、杂原子和金属有机化学研究。近期农药化学主要研究高效、低毒、无公害新农药(分子设计、合成、分析、生测、毒理、剂型与作用机理等)及化学生物学。杂原子有机化学主要研究磷及其它杂原子有机化学、设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揭示活性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作用机理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乃至物理有机与超分子化学。金属有机研究主族和过渡金属有机物的合成、结构、反应机理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发现有机新反应及有机合成新试剂。

实验室建设以来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有机磷生物活性物质与有机磷化学”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应用研究项目“粉锈宁新工艺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并为国家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十几亿元以上;“高效(顺反式)氯氰菊酯”亦曾为国家创造亿元以上经济效益,获国家发明三等奖;91年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93年又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另有“NK-P型植物营养素”等二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还有24项重要成果获得省部级一至三等奖。近十年来,实验室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0多篇,大部分是SCI收录刊物,其中影响因子在2-6的论文100多篇。该室宋礼成教授在近几年全国个人SCI系统发表论文排名及论文被引用排名均名列前茅。

新农药品种的创制与开发,是该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的科技领域,在国际上目前仅有美、日、德、英、法及瑞士等6个国家具有独立创新农药的能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奋斗,该室以李正名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在创制新农药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除草剂单嘧磺隆已于2001年完成中试。在2001年国家科技部下发的“国家科学技术重点推广计划”中被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之一,现已列入国家十五产业化规划。正在为国家农业生产与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农药与有机化学科研需要,实验室配备了一批大中型仪器,主要有核磁共振仪(BRUKER AC200一台,EM—360L型二台),色谱—质谱仪(HP5890—HP5890A型),红外光谱仪(IR—435,BRUKER EQUI NOX55),高效液相色谱仪(Series—4型一台;黄金系列H型一台;HP1090L型四台);元素分析仪(MT—3型一台;Vagio—EL型一台);色质联用检测器(MSD5970B型一台,GCD三台),金属原子反应器,光化反应器,计算机网络系统(SGI服务器,INDY图形工作站,Sybyl系列软件,MDL化学反应数据库)。

实验室具有有机化学及农药化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士导师24人,已培养硕士249名,博士127名,博士后15名。目前在读硕士生106名,博士生79名,并有4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形成初具规模的农药与有机化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在队伍建设方面,该室充分发挥现有老一辈科学家与学术带头人作用,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青年学术带头人。该室现有30位固定研究人员,其中包括三位院士、三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及三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具有雄厚实力的研究队伍。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已接受访问学者90多名,其中国外学者9名。与国内外同行如德国Bayer公司、美国DOW公司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

实验室将在保持原有学科优势与研究特色的基础上,积极与相关领域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当拓展研究方向,使之真正成为代表国家水平的有机化学和农药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邮政编码:300071

                                 电 话:022-23503691

                                 实验室主任:李 靖
作者: flyingwings    时间: 2008-2-26 12:48

实验室编号:  1991DA10558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北京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www.heavyoil.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实验室是以重质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立项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石油大学,实验室分设在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校区。

实验室具有开展重质油化学与加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现代仪器设备,实验室使用面积1800平方米,连同校内的大型仪器分析中心和年处理能力为50万吨的石油炼制试验厂,形成了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基础能力。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学术委员会由陈俊武院士等14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林世雄教授和杨光华教授分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徐春明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0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7名。实验室重视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每年招收各类研究生60余名,同时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

我国石油资源和产量相对不足,而且多数原油偏重(多数原油中沸点高于500℃的渣油含量达40%-50%)。因此,发展重质油轻质化技术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重质油(包括稠油、常压渣油及减压渣油)加工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重质油轻质化技术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重质油的化学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2)重质油的基础物性研究

(3)重质油化学转化技术及其基础研究

(4)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研究

(5)石油沥青和润滑油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

(6)新的重质油加工技术及综合加工方案研究

(7)能源加工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室研究工作紧密围绕重质油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前沿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应用基础研究。

自实验室成立以来,承担了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产业部门的科研任务328项,发表学术论文62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部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0项,成果技术转让21项。实验室在重质油化学组成及结构研究,渣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重油催化裂化应用基础研究,重油悬浮床加氢技术开发研究,含渣油体系的相平衡研究领域,已形成实验室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室在深入研究了石油渣油的化学组成、性质、反应性能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自行开发的渣油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技术为基础的一整套全新的渣油评价体系。该体系把重质油的分离,化学结构组成分析,特征化研究等评价工作引入了一个新领域,为优化和发展渣油加工技术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深入研究渣油轻质化反应行为的基础上开发了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三维流动-反应模拟技术、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劣质渣油悬浮床加氢新技术、有供氢剂的渣油减粘裂化工艺、重油催化裂化柴油非加氢精制新工艺等基础研究成果均于同类研究领域居领先水平,并且已对我国渣油加氢新技术的开发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发的几项新技术已在工业上应用,并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柴油非加氢技术已在国内外十余座炼油厂推广应用,年经济效益一亿元以上;劣质渣油悬浮床加氢技术被认为是未来重质油加工的主要技术,两段提升管技术工业试验的成功也被誉为催化裂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实验室致力于对外开放工作,其规模和水平逐年提高。经学术委员会批准的开放课题共40多项,资助金额达120余万元。实验室与国内重要的炼油化工科研设计单位,如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北京设计院等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与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大庆石油化工公司、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抚顺石油化工公司等10余个石油化工企业就生产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此外,与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等也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国外,与加拿大的Sycrude研究中心、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Alberta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院校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验室每年都邀请多名国内外学者来实验室讲学,派出多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出国进修访问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此外,在1996年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了《’96亚太地区化学反应工程学术研讨会》;1997年与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了全国性的“重质油化学与加工学术报告会”。2002年9月实验室将主办“2002年全国重质油加工利用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实验室被加拿大特邀共同主办加拿大第五十二届化学工程年会中的重油加工分会。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使实验室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家学术水平、实验室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学术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地 址:北京昌平石油大学

                                    邮政编码:102200

                                     电 话:010-89733070

                                     实验室主任:徐春明
作者: dragon5    时间: 2008-2-26 13:06

楼主整理得好辛苦啊,我整理根据以上资料成一个PDF文件,供大家下载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类




欢迎光临 分析测试百科 (http://bbs.antpedia.com/)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