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0版药典中甘油的“二甘醇、乙二醇与其他杂质”检查? [打印本页]

作者: ongon    时间: 2010-4-27 08:57     标题: 10版药典中甘油的“二甘醇、乙二醇与其他杂质”检查?

如题,我们做用的是ZB624柱(固定液: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柱长30m,内径530um,膜厚0.3um。载气流速4.5ml/min。其他条件同10版药典。结果发现,对照品溶液图谱情况良好,各峰分离度很好,峰面积之比(该法为内标法测定)的RSD<5%,出峰顺利乙二醇-正己醇-二甘醇。
但系统适应性图谱就不行了,溶剂峰(甲醇)拖尾严重,干扰乙二醇,更纳闷的是二甘醇峰会消失,在二甘醇应该出现的保留时间前后也无峰出现,加大二甘醇的浓度也没有峰出现,真是怪了。做了好多次了,都是如此。
可以确定的是,做供试分析会严重污染柱子,对照品溶液(无甘油)进样分析正常(多次进样也正常),供试品溶液和系统适应性样品溶液(均含甘油)分析溶剂峰就会拖尾,影响乙二醇峰,然后再进对照品溶液也会如此。但柱子老化后,对照品溶液进样分析就会正常了。
不知那位战友做过这个品种,有没有遇到这问题?或者有经验的战友,这种情况可能是那里出现了问题 .
作者: unknow    时间: 2010-4-27 08:57     标题: 回复 #1 ongon 的帖子

用SE-54柱时遇到过如果样品的含水量超过一定值会使甲醇峰变宽、拖尾,楼主的意思是不是有甘油时溶剂甲醇就会严重拖尾,无甘油溶剂甲醇峰就无影响?这样的话解决溶剂峰的拖尾而影响乙二醇问题不如换一种溶剂试试,比如用乙腈、丙酮等。

二甘醇可能会和甘油一起共费出来(甘油的保留时间应该在二甘醇后面吧),可以加大二甘醇的量看哪个峰变大就到哪了。再改变色谱条件使这两种物质予以分离。不过即使分开甘油对二甘醇的影响仍属于基体影响,恐怕需要做加标回收率了。如果能通过换柱减弱或消除这种影响就最好了,建议试试极性更大的柱子如OV-225
作者: woaifou    时间: 2010-4-27 09:49

如果溶剂峰拖尾严重的话,开打吹扫气的流量试试。  朋友有空常来论坛与大家交流。。
作者: bhnchnuo    时间: 2010-4-27 09:49

没遇到到过这样的问题,建议在样品前处理上多做工作
作者: 财富思考    时间: 2010-4-27 14:15

用安捷伦的柱子吧,DB-624的,柱子的问题
作者: ongon    时间: 2010-4-27 16:32

从今天结果看,有极大可能是前面战友所说的二甘醇和甘油共沸出来了。二甘醇浓度加大到药典浓度的25倍峰很明显,降到12.5倍就几乎看不出峰了。换分析条件恐怕比较难办,因为这是药典规定的分析条件,而我们是制剂厂家要控制进货质量,没法擅自改动分析条件。改了分析条件,估计被GMP核查专家发现了不好解释 。看来按前面战友所说的换极性大的柱子试试了。今天做的结果见附件,有兴趣的战友可以看看
谢谢前面战友的解答
才发现不能传word文件。
作者: ongon    时间: 2010-4-27 16:46

说明:对42010-4-27 12 25 191:对照品溶液图谱;系统32010-4-27 12 49 532为系统适应性溶液3图谱;系统22010-4-27 13 15 353为系统适应性溶液2图谱;系统12010-4-27 14 41 164为系统适应性溶液1图谱;对42010-4-27 14 38 201:对照品溶液图谱。(按进样先后顺序排列)
四种溶液乙二醇和正己醇浓度相同,系统适应性溶液1和对照品溶液二甘醇浓度相同(按10版药典配制),系统适应性溶液2和系统适应性溶液3中二甘醇浓度分别为对照品溶液中二甘醇浓度的12.5和25倍。
柱温:程序升温;自动进样。

图片附件: 前八分钟.gif (2010-4-27 16:46, 8.6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63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4196



图片附件: 后八分钟.GIF (2010-4-27 16:46, 15.5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81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4197



图片附件: 后八分钟进一步放大1.GIF (2010-4-27 16:46, 15.8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45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4198



图片附件: 后八分钟进一步放大2.GIF (2010-4-27 16:46, 16.2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54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4199


作者: 绿茵ssein    时间: 2010-4-27 17:04

我觉得溶剂峰拖尾跟进样量有关系,减少进样量试试,如果不行,再检查一下隔垫是否该换了,衬管是否干净?
作者: wangwei8857    时间: 2010-4-27 17:04

楼主,问题可能出在甘油上面。
作者: OSRCC_REE    时间: 2010-4-27 17:16

分流开大一点,或者采用不分流/分流进样看怎么样?
作者: thereyoube    时间: 2010-4-27 20:46

明白了,你的样品含有甘油,其沸点很高,因此在你毛细管柱的前面形成一层新的液膜,改变了你色谱柱的固定相,因此导致出现如此结果。
请注意,你的柱子是0.53mm的,膜厚却只有0.3um,是一个典型的薄膜柱子。你用宽口径毛细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大进样量吧?可是却选择一个薄膜的,薄膜却要求进样量小才会有良好的分离效果,我有点不理解你的选择方式。好了,不说这个,你样品中的甘油在这一薄层上形成了新的液膜,而二甘醇在甘油中具有非常好的溶解度,因此保留时间明显增加,跑到了你第二章和第三章图的那三个蓝色矩形那里了。成为甘油峰前面的平台峰了。

你标准品后面可以看清甘油峰,其他样品这个峰都看不到顶。看第二章图是最明显的,除了对照品甘油峰很低明显可见,二甘醇在较前位置外,其他4个样品二甘醇都明显拖后,且甘油峰大到看不到峰顶,也就是说达到溶剂含量水平。
由于你是程序升温,实际上开始分析阶段,甘油在柱头形成新液膜后,由于甘油分子中羟基比例很大,因此分子中羟基比例大的都会产生强吸附,所以甲醇乙二醇和二甘醇都产生了强吸附,发生保留时间增加和拖尾的现象。
首先甲醇的分子量小且含量高,因此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拖尾严重,影响了后面乙二醇的分析。
其次乙二醇发生拖尾和保留时间延长,但由于含量低,所以拖尾表现不明显,并由于已经出现在甲醇拖尾上,难于发现。保留时间延长由于固有保留时间短而不明显,且因为位于拖尾而难于发现。看你仔细看,对照品的乙二醇峰起点终点位置实际是错的,实际峰宽较样品峰宽要小的多,这是发生拖尾的典型特点。

第三正己醇由于羟基少,因此基本不受影响。注意,甘油也是一个强极性固定液,因此正己醇所受极性取向力基本相当,所以出峰情况保持基本良好,仅仅因液膜加厚而产生少量拖尾。这个也可以从峰宽上看到。
第四是二甘醇。由于和甘油分子结构非常接近,沸点高保留时间长,因此受到明显影响,分析时间有显著增加,且严重拖尾。实际上二甘醇和甘油都是在柱头发生保留,在程序升温到一定程度后才被迫离开的。低温下它们基本不往前走。而且由于甘油的强极性特点,甘油本身就拖尾严重。其实你的二甘醇含量增加表现的是很明显的,就是甘油峰前面的平台峰高度啊。可是你没有注意罢了。你的对照品中的甘油峰应该是注射器残留吧?甘油粘度大,洗针比较难的。

分析了半天,不知道你看明白了没有。解决办法。。。。。。
1、提高柱箱初始温度吧,我觉得分离度还是可以做到的,这3个峰离得还是挺远的。
2、加大分流比,看你的基线平直度还可以,分流比再大一点,甘油液膜厚度就小了,这样影响就小一点。
3、增加末段程序升温过程,高速升温到合适温度,驱赶柱内残留甘油和其他杂质。注意温度不要过高损害柱子寿命。
4、如果可能,前面增加非极性反吹保护装置,避免甘油进入此柱子。

对了,补充一下。你这个例子我收藏了,是一个色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很好的典型案例。所以我希望如果你看到了我的解答,并且据此作出了调整,那么请帮忙把调整结果在这里说明一下,让我知道我的理论分析是否正确。无论调整后效果是否良好,都最好能发张图看看。这里先谢谢了!
作者: ongon    时间: 2010-4-30 10:59

首先感谢大家的热心帮助!
    估计部分战友手头没有10版药典,我先说下10版药典的检查方法:
    对照品溶液:每1ml含乙二醇、正己醇(内标)、二甘醇各0.1mg的甲醇溶液;系统适应性溶液:每1ml含有甘油100mg,二甘醇、乙二醇、正己醇各0.1mg的甲醇溶液。供试品溶液:每1ml含甘油400mg,正己醇0.1ng的甲醇溶液。气相条件: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液的毛细管柱,程序升温,起始100℃,维持4min,以50℃/min升至120℃,维持10min,以50℃/min升至220℃,维持6min;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50℃。
    我采用的方法是参照10版药典征求意见稿中的具体参数进行试验:毛细管长30m,内径0.53mm,膜厚0.3um,流速4.5ml/min,分流比10。
    我使用的是瓦里安GC450型气相色谱仪,自动进样,毛细管柱为ZB624,长30m,内径0.53mm,膜厚0.3um。
    试验过分流比30,定量限还可以,再大,对照品溶液图谱中二甘醇峰就在定量限下了。但以该分流比分析系统适应性溶液,问题照旧。
    试验过程序升温起始120℃,维持14min,以50℃/min升至240℃,维持6min;问题照旧。
试验过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80℃,问题依旧,而且从对照品溶液图谱中看出二甘醇在进样口好像分解了。
    “thereyoube”战友所说的非极性反吹保护装置,小弟接触气相还不多,不知是什么东东?若这东西较贵的话,作为制剂厂家单单为了检查其中一种辅料,领导估计不会同意配置。
    目前看来只有换另一种型号的柱子试试了,比如前面一位战友提到的安捷伦的DB624,不过这柱子手头没有,还要购买,还要算算预算超标了没有。
    打算五一后试试固定液为改性聚乙二醇的毛细管柱,有进一步结果会来和大家回报一下
作者: 感悟人生    时间: 2010-4-30 11:00

呵呵,朋友,论坛上就2010版药典了。。
作者: ztj970831    时间: 2010-5-1 21:55



QUOTE:
原帖由 ongon 于 2010-4-27 08:57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如题,我们做用的是ZB624柱(固定液: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柱长30m,内径530um,膜厚0.3um。载气流速4.5ml/min。其他条件同10版药典。结果发现,对照品溶液图谱情况良好,各峰分离度很好,峰面积之比(该法为内标法测定)的RSD ...

做几个样品后将靠近进样器那端截掉一段试试看 ,

尤其是11楼专家回答的太详细了。。
作者: header    时间: 2010-5-1 21:55

每次试验后不着急降温,在高温区保持一段时间。
作者: iwfi325iwc    时间: 2010-5-1 21:55

楼上的高温区保留一段时间的目的是为了将溶剂消耗完吗?
作者: ongon    时间: 2010-5-14 10:52

高温区保留一段时间,我认为是为了将强保留物质(如甘油)洗出。

汇报一下结果。
最后用了聚乙二醇柱子,DB-WAX(30m,内径0.25um,膜厚0.25um)。程序升温,起始70℃,维持5min,以50℃/min升至170℃,维持9min,以50℃/min升至220℃,维持6min。

能够将二甘醇和甘油分离开。但还是明显可以看出,甘油在柱上有保留(溶剂甲醇峰拖尾没有改善,但基本上可以不影响乙二醇峰)。最大的问题是,随着供试品进样次数增加,乙二醇、正己醇、二甘醇峰面积逐渐减小。进样5次以后,这三个峰基本上都消失了,柱子要进行老化。
目前就用这方法凑合着检查了
作者: xusk    时间: 2010-11-13 15:21

怎么看不到图?




欢迎光临 分析测试百科 (http://bbs.antpedia.com/)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