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驱散灰霾成本届政府最重要民生目标 需超常规减排 [打印本页]

作者: 叮当猫    时间: 2013-12-17 20:05     标题: 驱散灰霾成本届政府最重要民生目标 需超常规减排

5年的时间,全国空气质量要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具体到灰霾天最严重、10大污染城市最密集的京津冀地区,PM2.5等细颗粒物污染物的浓度年均要下降25%。

  这份详细的大气污染治理时间表出现在9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也是我国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空气污染治理方案,被业界看作是本届政府在环境和民生领域最重要的行动目标。

  据参与计划制定的专家透露,大气治理计划的酝酿早在今年年初灰霾天频繁袭击我国1/6的国土面积时就已经启动,而且打破了以往污染治理方案制定仅有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由国务院一位副秘书长直接牵头,召集6个相关中央部委和京津冀等减排重点地区共同参与,其间,方案做过几十次修改。

  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说,灰霾天形成的元凶——PM2.5来源渠道复杂,燃煤、机动车、扬尘都有贡献,而且地区之间又有相互影响叠加的因素,光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地区、或者是哪一项减排措施,都不能有效解决灰霾的问题,必须多地区、多部门联防联治,共同打出一套组合拳,这也意味着,破解灰霾天的难题需要有一套全新的污染治理模式。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35条措施,覆盖了机动车污染治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减排考核等10个领域。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汪键说,这10个方面的措施都直指PM2.5等细颗粒物产生的根源,如果真正落实,就能在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煤炭消费量控制等目标,可以说是一石多鸟。

  5年的时间,10个方面的35条措施能否顺利执行,北京等地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25%的超常规减排目能否落实,蓝天能否重现?

  污染治理不容等待,减排目标需要超常规努力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给出的减排目标是,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等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计划还特别提到,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也是计划目标中唯一针对某一个城市的目标。

  北京目前PM2.5的年均浓度是90-100微克/立方米,在柴发合看来,要实现2017年目标,北京的任务并不轻。依据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这样的减排目标要用10-15年才能完成,而留给北京的时间只有5年,任务非常艰巨,属于必须要跳起来、或是踮起脚尖才能实现的目标。

  曾经空气污染严重的英国伦敦和美国洛杉矶,改善空气质量的时间都在几十年以上。所以柴发合也特别强调,短期要改善空气治理,一定需要全民参与,大家共同对环境治理改善负责。

  长期研究美国环境政策的中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也认为,计划提出的减排目标,难度高于美国当初面临同样问题时的难度。

  比如,发展阶段不同,1990年美国大规模治理空气污染时,已是高收入国家,而目前中国按人均GDP计算,刚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再有,发展阶段不同,美国治理大气污染的这20年,已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能源需求和污染排放都呈大幅下降的趋势,而未来20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柴发合介绍说,之所以要把目标定的稍微高一些,是因为我国的空气质量已经等不起了。传统发达国家的空气问题都是依次出现,比如先有煤烟型污染,再有机动车污染,不同时期,治理的对象不同,但中国不一样,煤烟型污染和机动车污染叠加出现,老百姓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期待更迫切,必须走超常规的路径。

  汪键透露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前多次征求地方政府的意见,减排的目标也经过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反复讨论,可以说,最终的减排目标能否实现,对当地环境质量有怎样的改善,甚至对地方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都有过细致的思考。

  此前,北京市环保部门的负责人也表示,据测算,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但也需要超常规的努力。

  事实上,在超常规的环境目标压力下,北京也在动态调整一些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目标。比如,最早,北京确定的煤炭总量控制目标是2017年控制在1300万吨,但随着环境目标的加码,北京提出了要将煤炭消费量控制在1000万吨。这意味着,北京将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而价格更高的清洁能源会直接影响提高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杨金田介绍说,要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会对地方经济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污染治理投入的增加对GDP增长有不小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肯定会造成一些地方的财政税收下滑,影响区域经济增速。

  这些变化都需要地方政府预先了解,并做出应对之策,不能在向减排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因为经济指标的变化而止步不前。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能源结构优化是减排的牛鼻子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庄志东说,就北京而言,PM2.5有3个来源:60%是“烧出来的”;15%是“飘出来的”;还有25%是“扬出来的”。

  “烧出来的”指的是,燃料燃烧排放的PM2.5,包括煤、油、机动车排放等的燃烧;“飘出来的”则是指工业、油气、溶剂、餐饮油烟挥发出的PM2.5;“扬出来的”是指扬尘,包括建筑扬尘、道路扬尘和工业粉尘。

  所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有多项措施直指煤炭消费量的问题,比如,要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要制定国家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在骆建华看来,尽管我们目前面临的减排难度要大于美国当年治理空气污染的阶段,但并非不可为,关键是要抓住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这个解决问题的牛鼻子。

  我国能源消费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目前消费量已达到35亿吨,即使未来20年煤炭消费量不再增长,新增能源消费需求以油气和可再生能源来填补,但骆建华认为,35亿吨煤炭消费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仍不可小觑。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优化能源结构如何破题?骆建华分析说,未来能源消费需求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弹性消费系数两个因素。

  他根据目前对中国经济增速主流的预判,以2010年~203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6.8%、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4%为基础测试出,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需要46亿吨标煤。

  骆建华说,紧随其后的问题是,目前35亿吨煤的消费已经导致灰霾天频繁发生,那么未来11亿吨标煤的能源缺口该怎么弥补,显然不能再依靠化石能源,否则空气污染的问题永远无解,必须靠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甚至是超常规发展安全核能来填补。

  骆建华的测算是,如果实现煤炭消费零增长,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5亿吨,那么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占比由目前的68%,降至2020年的55%,2030年的40%,也是能否结构优化的关键一步。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直言不讳地指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地方发展是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那些过去以来煤炭消费量一直节节攀高的地区,因为那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靠资源和能源,现在不仅不能再靠能源支持,煤炭消费量还要降下来,这就必须要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大调整。




欢迎光临 分析测试百科 (http://bbs.antpedia.com/)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