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DSC测试同一块玻璃钢的Tg,扫描结果相差8度左右? [打印本页]

作者: syx147    时间: 2011-2-24 21:16     标题: DSC测试同一块玻璃钢的Tg,扫描结果相差8度左右?

我们在不同单位利用DSC测试同一块玻璃钢的Tg,研磨成粉末,第一次扫描以20度每分的速率扫描至足够的温度,消除热历史,然后以-40度每分的速率降至室温,然后第二次扫描再以20度每分的速率扫描至玻璃化温度以上20度,其中三家单位测试的Tg的第一次扫描结果相差8度左右,为什么相差如此之大呢,急求原因。

[ 本帖最后由 miracle 于 2011-2-25 09:55 编辑 ]
作者: maomi520    时间: 2011-2-24 21:16     标题: 回复 #1 syx147 的帖子

如果第三次的结果比较一致的话,
第一次和样品的状态有很大关系,
just forget it.
这也是为什么你要消除热历史的原因。
作者: redwang8181    时间: 2011-2-25 09:33

会不会是受固化剂的影响呢?
作者: feiteng666    时间: 2011-2-25 09:33

是相同测试条件,不同仪器吗?连续升温扫描两次,差别多大?第二次的有差异吗?
作者: bhnchnuo    时间: 2011-2-25 09:33

测时间不同吧?考虑测试前样品状态是否一致?Tg有几种的表征方式,三家的算法是否一致?
作者: eedc-dcnge    时间: 2011-2-25 09:34

第一次有热历史,结果又影响,应该看第二次扫描结果;
不过,如果玻璃钢交联度高的话,Tg应该消失了,没有链段的概念可言。
作者: kcuw589    时间: 2011-2-25 14:24

第一次扫的没意义 看第二次的就行了
而且每次用的样品交联程度也不能保证一样吧
作者: wtz010    时间: 2011-2-25 14:24



QUOTE:
原帖由 syx147 于 2011-2-24 21:16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我们在不同单位利用DSC测试同一块玻璃钢的Tg,研磨成粉末,第一次扫描以20度每分的速率扫描至足够的温度,消除热历史,然后以-40度每分的速率降至室温,然后第二次扫描再以20度每分的速率扫描至玻璃化温度以上20度,其中三家单位 ...

这个差异应该是不正常的,不过由于是三家不同的单位做的样品,影响因素就较多,抛开样本本身是否状态一致不谈,能确定测试时这三家的设备都是在良好的状态吗?是否有校准过温度?还有“人来人往”所说的Tg的算法是否一致?还有就是楼主的方法要求-40度/min的降温,没有制冷的设备是达不到的,这样实际降温速率不同也会影响二次的测试结果。
作者: syx147    时间: 2011-2-26 15:43

同样的样品,在不同的设备上测试,其中第二次扫描的结果比较一致,就是第一次扫描结果差异较大,因为测试环氧复合材料,属于热固性材料,我们关注样品的原始信息(例如工艺、固化是否充分等),所以想两次扫描结果都参考。
作者: syx147    时间: 2011-2-26 15:45     标题: 回复 #3 feiteng666 的帖子

同样的样品,连续升温扫2遍,可是第一次结果比第二次高???理论说应该第二次的高啊?
作者: syx147    时间: 2011-2-26 15:48

样品状态是一致的,扫描结果的初始值、中间值和终止值我们都参考,对比不同设备第一次扫描的初始值、中间值和终止值都有差值。
作者: bhnchnuo    时间: 2011-2-27 11:53



QUOTE:
原帖由 wtz010 于 2011-2-25 14:24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这个差异应该是不正常的,不过由于是三家不同的单位做的样品,影响因素就较多,抛开样本本身是否状态一致不谈,能确定测试时这三家的设备都是在良好的状态吗?是否有校准过温度?还有“人来人往”所说的Tg的算法是否一致?还有就 ...

很有道理啊

而且-40度/min的降温速率,我试过RCS40、液氮/气氮在140℃以下都很难做到的
作者: feiteng666    时间: 2011-2-27 11:54     标题: 回复 #12 bhnchnuo 的帖子

用液氮冷却,降到室温,这个速度都不行,这太出人意料了.还是炉子大了.
的确,Tg受降温速度和交联度影响挺大的.
作者: eedc-dcnge    时间: 2011-2-27 11:54

200度以下,-40度/min的降温速率,大概只有找PE的DSC来做才行
作者: feiteng666    时间: 2011-2-27 11:54



QUOTE:
原帖由 eedc-dcnge 于 2011-2-27 11:54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200度以下,-40度/min的降温速率,大概只有找PE的DSC来做才行

我记得TA的有个PPT介绍说过,对于聚合物,降温速率50度/min就够了,所以一直认为TA的DSC至少配液氮冷却装置的能达到这个速度的,尤其是才到室温。不知“人来人往”用的是哪个公司的?
作者: suosuosky    时间: 2011-2-27 11:55



QUOTE:
原帖由 feiteng666 于 2011-2-27 11:54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我记得TA的有个PPT介绍说过,对于聚合物,降温速率50度/min就够了,所以一直认为TA的DSC至少配液氮冷却装置的能达到这个速度的,尤其是才到室温。不知“人来人往”用的是哪个公司的? ...

TA  Q20 配RCS40
Netzsch 204F1,配液氮冷却
作者: feiteng666    时间: 2011-2-27 11:57



QUOTE:
原帖由 wtz010 于 2011-2-25 14:24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这个差异应该是不正常的,不过由于是三家不同的单位做的样品,影响因素就较多,抛开样本本身是否状态一致不谈,能确定测试时这三家的设备都是在良好的状态吗?是否有校准过温度?还有“人来人往”所说的Tg的算法是否一致?还有就 ...



QUOTE:
原帖由 suosuosky 于 2011-2-27 11:55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TA  Q20 配RCS40
Netzsch 204F1,配液氮冷却



QUOTE:
原帖由 bhnchnuo 于 2011-2-27 11:53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很有道理啊

而且-40度/min的降温速率,我试过RCS40、液氮/气氮在140℃以下都很难做到的

是这配置做不到吗?看来理想和现实有差距。
作者: ees人生无奈    时间: 2011-2-27 11:59



QUOTE:
原帖由 syx147 于 2011-2-24 21:16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我们在不同单位利用DSC测试同一块玻璃钢的Tg,研磨成粉末,第一次扫描以20度每分的速率扫描至足够的温度,消除热历史,然后以-40度每分的速率降至室温,然后第二次扫描再以20度每分的速率扫描至玻璃化温度以上20度,其中三家单位 ...

正常现象,具体的话,一句话说不清楚。玻璃是一种非平衡材料,是受热历史影响的
作者: gshaojun0823gs    时间: 2011-2-27 12:00

很正常,同一块玻璃做重复实验都可能导致Tg不同,我们经常做这种测试,见怪不怪了,只需要一种比较一种趋势即可
作者: shark423    时间: 2011-2-28 10:14



QUOTE:
原帖由 eedc-dcnge 于 2011-2-27 11:54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200度以下,-40度/min的降温速率,大概只有找PE的DSC来做才行



QUOTE:
原帖由 feiteng666 于 2011-2-27 11:54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我记得TA的有个PPT介绍说过,对于聚合物,降温速率50度/min就够了,所以一直认为TA的DSC至少配液氮冷却装置的能达到这个速度的,尤其是才到室温。不知“人来人往”用的是哪个公司的? ...



QUOTE:
原帖由 suosuosky 于 2011-2-27 11:55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TA  Q20 配RCS40
Netzsch 204F1,配液氮冷却

RCS40的降温能力有限,应该使用RCS90做这个实验。

作者: redwang8181    时间: 2011-2-28 10:15



QUOTE:
原帖由 syx147 于 2011-2-26 15:45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同样的样品,连续升温扫2遍,可是第一次结果比第二次高???理论说应该第二次的高啊?

可能样品有老化

有时松弛也会导致第二次比第一次低
作者: redwang8181    时间: 2011-2-28 10:15



QUOTE:
原帖由 shark423 于 2011-2-28 10:14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RCS40的降温能力有限,应该使用RCS90做这个实验。
7150

上图,对RCS40,可以20℃/min 降至40℃ ?




欢迎光临 分析测试百科 (http://bbs.antpedia.com/)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