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求助】研发一个化药1类新药得多少经费? [打印本页]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0:56     标题: 【求助】研发一个化药1类新药得多少经费?

研发一个化药1类新药得多少经费?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0:57


相关疾病:
46XX性发育睾丸疾病乙型肝炎心绞痛
目前市场上可知的新药转让价位
1、  中药1类
X0200003  藤黄酸  中国药科大学  2003-09-29  广谱抗肿瘤药,转让给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800万,目前 II期临床研究阶段
X0200004  注射用藤黄酸  中国药科大学  2003-09-29  
2、  化药一类
盐酸槐定碱注射液
江西中医学院李雪梅教授开发,1999年该药转让给吉林通化方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转让费高达2000万元,有突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05年8月,槐定碱及其制剂“盐酸槐定碱注射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一类化药新药证书。
【适应症】本品可试用于不能耐受标准化疗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
3、  化药一类
盐酸艾咪朵尔
沈阳药科大学宫平教授课题组,2008年3月18日将该新药以4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天津金泰源生物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此次转让仅包括该新药的国内专利权。
目前,已完成其临床前研究,并于2008年9月22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化学药物1.1类Ⅰ/Ⅱ期临床试验批件(原料:2008L09230,片剂:2008L09232)。
已将包括盐酸艾咪朵尔在内的5-羟基-1H-吲哚-3-羧酸乙酯类化合物申请了中国及世界发明专利(国内申请号:200510054663.2,国际申请号:PCT/CN2005/000301),其中在韩国已获得专利授权,其他国家已进入实质审查。
适应症:该新药若开发成功上市,将为临床上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新型、有效且价格适中的化学合成类抗病毒药物。由于盐酸艾咪朵尔抗乙肝病毒作用机制独特新颖,高效低毒,并且以目前的原料药合成成本计,其制剂价格约为拉米夫定的二分之一,普通消费者即可承担,因此估计上市后,可成为治疗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将占有近三分之一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市场,每年销售额估计可达3亿元人民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可提升和改善广大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兼具显著的社会效益。
4、  化药一类
抗老年痴呆类药物左黄皮酰
2005年底,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把自行研制的一类西药左黄皮酰胺以24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北京市麒麟天盛医药有限公司。
5、  化药一类
氯吲昔布
200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继续建立合作,并开发出第二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创新药物——氯吲昔布,转让额1500万。氯吲昔布属于COX-2酶抑制剂,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型抗炎镇痛药物,已分别获得中、美两国专利
6、  中药一类
黄芪甲苷葡萄糖注射液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郭美丽教授团队,转让价格为1200万,转让给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转让时间不详,估摸为05年转让,应为一期临床批件转让。
适应症: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7、  恩度
恩度(Endostar)独特的复性技术,使恩度(Endostar)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尤其是“恩度”(Endostar?)+化疗”的全新疗法,打破了常规思路,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可以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命。
2006年5月,先声药业斥资2亿元收购烟台麦得津80%的股份,将恩度(Endostar)纳入麾下,创下了国内医药界以单一品种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最大金额的企业并购。
8、  丁苯酞并以25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河北省石家庄制药厂,用于脑缺血的治疗。
9、双环醇片: 2001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以创纪录的3000万元人民币将双环醇片独家转让给北京协和药厂。(应该是生产批件)

作者: 555444    时间: 2015-12-9 10:58


那要看是1点几???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0:58



QUOTE:
原帖由 555444 于 2015-12-9 10:58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那要看是1点几???


相关疾病:
1.3 抗肿瘤药物

作者: sunnyB    时间: 2015-12-9 10:58


转让批件,不能仅仅看前期投入,受让方看中的是经济效益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0:59

中国一类新药品种汇总
★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
利用丰富的动物资源,研究开发创新药物,是昆明动物研究所创新工作的重点领域。最近,由昆明动物所肖昌华研究员主持开发的“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符合国家一类新药审批的有关规定,现已批准进入I期临床研究 昆明动物所的研究结果证明,“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止血作用效果显著,与立止血(Reptilase)比较,有效剂量范围更宽,使用更安全和更可靠。
★艾瑞昔布片
日前,从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00276)传出信息,公司研制的一类新药艾瑞昔布片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研究批件》。这标志着恒瑞医药新药研究由"仿制"向"创新"转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CTN986 抗抑郁作用的黄酮苷类化合物
是在受体竞争实验导向下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具有抗抑郁作用的黄酮苷类化合物。该化合物的活性主要有:对5HT1A受体的结合活性与阳性药丁螺环酮相当;在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腹腔注射0.31mg~5 mg /kg或口服15mg~30mg /kg时显著缩短小鼠不动时间,表明有较强抗抑郁活性;该化合物对大鼠大脑皮层突触膜腺苷酸环化酶有显著的急性激活作用,强于丁螺环酮和抗抑郁药丙咪嗪;在浓度4.04 μM时,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表明该化合物可能有保护神经元细胞的作用。该化合物在急性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Ames)试验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目前已基本完成生产工艺、分析方法的实验室研究,正在进行中试规模的样品制备,以便提供大量的纯品化合物,用于详尽的临床前各项实验研究。该化合物已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PCT/CN02/00198)发明专利,有希望开发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已列入国家重大专项课题。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L-苏糖酸钙
是由北京巨能亚太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开发、研制的产品。L-苏糖酸钙在按相关法规完成临床前药理、毒理等研究后,经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批准文号2001X0019)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类新药进行1期临床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中心和内分泌科合作,自2001年10月~2002年12月,分别进行了L-苏糖酸钙咀嚼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研究、L-苏糖酸钙不同剂量单剂给药情况下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L-苏糖酸钙咀嚼片多剂给药情况下稳态药代动力学以及绝对生物利用度等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实验结论认为:L-苏糖酸钙化学名为2R,3S-2,3,4三羟基丁酸钙。L-苏糖酸由维生素C经氧化得到,可促进维生素C在体内的吸收和延长其在体内的代谢,主要用于钙的补充。
★阿德福韦酯
星湖科技公司开发的乙肝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原料和片剂)已顺利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药评审,并于近日获得"药物临床研究批件",允许进入临床研究。这是星湖科技公司继重组人内皮细胞抑制素项目后又一个一类新药项目获得阶段性成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理基地肝病药物专业主任斯崇文教授透露,治疗乙肝抗病毒新药“阿德福韦酯片”Ⅱ期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该药对于拉米夫定等的耐药病毒株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据悉,该药已被确认为国家一类化学药物 ...
★赛若金 Approved
是采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注射用重组人α1b干扰素,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健康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产品。由我国自主研发及生产,属国家一类新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进口产品相比,具有疗效确切,副反应低的特点。是国内α干扰素第一品牌!也是目前中国人使用最多的α干扰素。
★类别:西药一类 剂型与规格:片剂 100mg 适应症:癫痫 项目进展:临床批件
本药特点:1. 治疗指数高 2.可作为抗癫痫广谱治疗药物 3.本品可与其他抗癫痫药物配伍使用,不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4.具有抗癫痫与抗抑郁双重作用。 5.安全指数高,经动物实验验证,本药对MES的实验的LD50为3000mg/kg(小鼠灌胃),6400mg/kg(大鼠灌胃),其安全性大大超过目前治疗癫痫的常用药物(如丙戊酸钠)。 6.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银屑病恩博克乳膏
中国药学会负责人今天在京宣布,国内第一个专门对付银屑病的生物技术药品日前研制成功并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标志着我国生物制药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介绍,单克隆抗体素有“生物导弹”之称,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制是近年来国际生物工程领域的一大热点。由广东东莞宏远逸士生物技术药业公司和加拿大Yes生物技术研究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恩博克乳膏,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单克隆抗体于外用的首创药物。它专门针对银屑病的诱发因素―――人体皮肤中的白细胞介素―8,能十分专一地与之发生反应,消除其化学活性,从而阻断嗜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对皮肤组织的浸润,阻断血管生成因子在局部皮肤的过量表达。
★依济复”
由深圳市华生元基因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依济复”,日前获得药品试生产批准文号。 有关专家指出,“依济复”作为最新一代的组织修复和创伤愈合领域的基因工程药物,将给传统的创伤医学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是创伤修复的划时代的里程碑。
★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
三九生化历时4年研发的拳头产品———注射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近期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有望于明年年初投放市场。该药由三九生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合作研究开发,属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对肺癌、恶性淋巴瘤、恶性胸腹水、恶性黑色素瘤等有较好的疗效,是目前最有潜力的生物抗癌药物之一。据悉,该药将由三九生化控股子公司———上海唯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目前该公司已做好生产该药的准备,其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高标准现代化生产车间已经落成,项目总投资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
★抗肿瘤化合物H-4
本项目从我国广泛栽培的一种植物中提取分离精制得到一种抗肿瘤化合物H-4。本项目已明确了该抗肿瘤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已完成急毒、动物体外和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化合物毒性低(LD50在1000-1500mg/kg之间,腹腔给药),动物体外(IC50在0.04-3.5μg/ml之间)和动物体内均显示相当好的抗肿瘤效果(腹腔注射60mg/kg剂量时对小鼠S180抑制率为48.2%)。已研究出一条有效的适合产业化的提取分离精制工艺路线(从植物原料到有效成分纯品总收率约0.5%),每年我国该植物产量近千吨(每吨原料市场价现在为14000元人民币),因此可以大量获得该有效成分,以满足试验和临床需要。
★冻干神经生长因子(NGF)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仅研制开发出治疗神经受损特效药--冻干神经生长因子(NGF),而且在世界上同类产品开发中首先获得新药证书,使其成为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 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包括外伤性神经损伤和退行性神经病变,是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据资料统计,神经内科中,周围神经病为十万分之八百二十四点四,按此推算全国约有病人900多万,其他涉及到外周神经系统损伤的病例估计在2000万人以上。
★噁唑烷酮类抗耐药菌一类新药
YC-20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滥用导致多药耐药菌,已对人类健康构成新威胁尤其是革兰氏阳性菌的耐药性更为严重。烷酮作为一种全新类型的全合成抗菌药,具有独特的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初期阶段的作用机理,这不同于已有的其它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意味着交叉耐药性出现的可能性极小。2000年FDA批准linezolid(商品名:Zyvox)在美国上市,这是第一个噁唑烷酮药物,临床使用表明,它对严重耐药性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滥用现象比发达国家更厉害,所以临床上多药耐药菌同样十分严重。YC-20是我所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耐药菌药物。
★三苯双脒
近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和山东新华制药联合 开发的一类新药三苯双脒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新 华制药同时获得了三苯双脒原料药和制剂的生产批文。三苯双脒为抗寄生虫广 谱化学合成药,对钩虫(尤其美洲钩虫)、蛔虫、圆线虫、涤虫等多种肠道寄生 虫有明显的驱除作用。经临床试验表明,其驱虫作用迅速、疗效甚高、毒副作 用极少,将是驱寄生虫药的升级换代产品。三苯双脒属于我国首创的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将享受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1035”工程的 十大创新药物之一。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0:59

★促生长激素类肽
★基因工程抗HBV注射液
★基因工程抗HIV注射液
武汉春天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
★一类新药(R)一盐酸奥丹西隆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抗老年痴呆药物石杉碱甲 Approved
★抗老年痴呆药物一类新药ZT-1 研发中
★新药CJ04
★一类新药“舒心啶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近研制的一类新药“舒心啶”,使困扰人类的心率失常症遇到了克星;张金生、丁健研究员对红根草的结构进行化学改造和药理学研究后,开发出的新药CJ04证实对肺癌等实体瘤具有不同寻常的活性;朱大元研究员则在“石杉碱甲”的基础上,设计出针对性更强、毒副作用更小的抗老年性痴呆药物ZT-1。
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发中
★抗早孕药物环氧司坦的研制(一类新药)
★抗早孕药物ZK98734的研制(一类新药)
上海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研发中
★抗体AA98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发中
具有抑制多种荷人瘤裸鼠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能力。AA98目前已完成小试和部分药效学研究。本产品的创新之处在于抗体及其靶分子的特殊性,该抗体不同于国内外己报道的任何一种抗体(1999年10月国际联网查新报告),抗体AA98对肿瘤血管的专一性及广谱杀伤肿瘤作用表明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源化抗体为抗体AA98二代产品。这些结果已在中国及美国申请发明专利并受理。 该抗体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①有可能成为广谱高效抗肿瘤一类新药;②作为诊断试剂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和预后测定以及体内肿瘤显影和手术导向治疗;③可用于人口控制及其它与血管生成有关的疾病;④抗体AA98靶分子可作为新药筛选的新靶标。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在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界享有美誉的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潜心开发,由他们自行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最近已顺利完成Ⅱ、Ⅲ期临床试验,其研制水平在国内外领先,该公司也是国内这种基因工程新药的独家生产企业。业内权威人士称,三生公司的TPO将是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集落刺激因子(CSF)之后,生物医药界的又一个里程碑。
★抗癌药藤黄酸类化合物
国家重点课题“抗肿瘤一类新药藤黄酸的研究”,此课题最早于1994年就开始研究了,10年来先后有近10人参与研制,2001年成功申请到“具抗癌活性的藤黄酸类化合物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的国家专利技术,该药现正在进行二期临床研究,日前刚以1800万元人民币转让给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创该校新药转让费新高。

作者: kuohao17    时间: 2015-12-9 10:59


一类药的开发费用,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数字。目前,审评要求越来越严。甚至会被毙掉。所以,要做充分的思想准备。基础研究一定要扎实。有的一类药可能要花数亿元、长达10余年。

作者: qhyu    时间: 2015-12-9 11:00


讨论这个没有意义嘛,相关的因素很多,一个全新的化合物的合成筛选得花多少钱?你运气好50块钱就能合成出来,运气不好50亿都能打水漂。可能50块钱有点扯了,不过抛开前期筛选这点不谈,1.几类还是个问题,你弄个口服新复方的感冒药,能和新化合物的抗癌药比么?都是一类药,含金量也有不同。
临床上的费用更是千差万别,脑胶质瘤的病例能保证做完不脱落,全国各大医院算起来你一年才能做几个?要是治疗感冒发烧,外伤损伤,这病例不到处都是。
1.5类新复方理论上最不值钱,但又不一定是最不值钱,云南白药也算是复方治疗外伤的药,人家一个品种养活一个厂,还一养养活好几个世纪。
问这个问题就外行,这和问吃一顿饭需要花多少钱一个道理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1:00


相关疾病:
研发一个化药1类新药(化药1.3类新药,抗肿瘤药物)

作者: koook5695    时间: 2015-12-9 11:00


前段时间听到一个不完全统计:以国内现今28个1类新药计算,平均一个1类新药的研发费用大约是4700万RMB,其中60%-70%费用于临床,从研发到上市花费时间约为10年。
当然统计数据得看你从什么节点开始计算,是包括筛选的过程?还是已经有明确的药效学基础的化合物?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1:01

我现在做的1.3类抗肿瘤药,而且合成的先导化合物做了细胞活性筛选,已经确定了两个候选化合物。正在做初步的结构修饰,进而改变其溶解性。并已经着手做动物的急毒试验。课题从立项到现在应经2.5年。现在的成果是,已申请专利号。细胞活性试验证实,细胞活性强于对照药物。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1:02


新药的平均开发费用在过去10年上涨了2倍达到8.02亿美元,这是美国波士顿药物开发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所估计的费用包括未能上市的产品以及资金的费用。
在美国关于此次研究的结果展开了辩论,消费者拥护组织认为该研究的结果只以品牌产品为基础,采用的数据都是由十大制药公司提供的,同时对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学提出了质疑。但是美国贸易协会PhMRA却指出该中心的分析已被经济学家、学者和政府广为认可。
报告指出研究费用自1991年以来的上涨幅度是通胀的2.5倍,上一次所作的研究为2.31亿美元(1987年所作)。假设以通胀的速度增长,2000年时应为3.18亿美元。此项研究的首席负责人经济学家Joseph DiMasi博士将费用大幅上升的原因归咎于临床研究费用的增长。博士的观点得到一些业界执行官的赞同,他们补充到尤其是治疗慢性和变应性疾病的临床费用上涨幅度更大。
默克公司的主席和CEO Raymond Gilmartin也赞同临床费用的大幅上涨是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和费用上升成正比的。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新药试验只需1300例病人,而今天却需要4000例,临床研究中所需的医学过程也从90年代的100个增加至今天的140个。
过去几年,制药企业还需面对新诊断技术的费用的上涨。默克公司开发骨质疏松药Fosamox(阿仑磷酸钠)需要在骨密度测试方面进行大的投资,而Crixiran(茚地那韦)需要对病毒RNA进行测试,这并不属于标准治疗的内容,有趣的是DiMasi博士和Gilmartin先生都抱怨上升的研究费用,并未产生高昂的价格。Gilmartin先生称,R&D费用与价格毫无干系,新药的价值是由医生和购买者决定的。
此次研究的数据是以随机挑选的68个调查产品的临床阶段费用为依据的,这些数据均为所调查公司提供的原始数据,参与的公司中新化学实体公司要比生物制药公司多。
其实,一个新药的实际开发费用只有4.03亿美元,其余的是每个批准药物的资金费用。报告认为平均开发一个新药的时间是12年。
  现金支出(亿美元)  包括资金费用(亿美元)
临床前  1.21  3.36
临床  2.82  4.66
总费用  4.03  8.02
但是消费者支持组织Public Citizen对此份研究报告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过高估计了药物开发费用。同时支持去年初发表的报告,一个新药包括失败的,税后开发费用仅为1.1亿美元。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1:02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国内新药研发的现状,新药研发未来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1:04


相关疾病:
重症肌无力
国际国内新药设计之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现状及要求
建国以来,我国已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医药工业体系,我国生产的原料药品种已达千种以上,年产量也超过10万吨,基本上保证了人民用药的需要,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相当大。目前我国生产的绝大多数药品均系仿制国外研制的新药,而我国自行设计创制的新药,据统计先后曾有100余种,但能大量生产供应市场的一线药物很少,迄今还没有一个新药能在国外注册,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我国出口的药品主要是一些专利过期的仿制品,虽达2万多吨,但仅换取了3亿多美元,而同年SKF药厂的一个创新药品甲氰咪呱的年销售额就达7亿美元。因此若没有自己的创新药品是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面对目前的形势,必须立刻加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即使如此,其研究成果(新药上市)亦将在2000年以后,这是因为一个新药的开发周期(自研究至生产)平均约需10—15年。
2、药物设计的现状与趋势
药物化学的任务是整个新药研究开发的前期,即设计并合成有效的化合物。传统的方法是合成大量的化合物进行药效筛选,命中率约为万分之一,研究的周期长,因此耗资甚大。但由于成功的新药利润高,因而一些制药企业都把新药开发作为其生命线。为了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创制新药通常多选用具有新型结构并有确切药理作用的天然产物或已知的合成药物为先导物,通过药物设计进行化学结构的修饰、简化,使之更能适应于疾病的治疗。随着许多重要生命过程的调节机理以及病理变化因素,特别是体内神经介质、酶、受体等在生命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被逐步阐明,调节体内某些过程用以控制疾病的发展或纠正病理变化已经成为新药研究追求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国际上在新药设计上的一些趋势分别是:
(1)酶抑制剂的研究。
许多药物能与酶结合,改变了酶的特性,使之不能再起类似的催化,从而干扰了有关的生化反应,产生了药物的效应。例如毒扁豆碱或新斯的明用以治疗重症肌无力,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干扰了细菌的羧肽酶和转肽酶,使细菌不能合成细胞壁,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等。近年来揭示了大量酶反应的历程细节,也阐明了一些酶的三维结构。据此有可能设计具有一定目标的新药物。其中受人注目的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及肾素抑制剂和3-羟基-3-甲基-戊二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等。
生物体内有着众多的酶系,随着对一些在生理上至关重要的内源性物质功能的认识,各系统的酶的抑制剂将不断问世。
(2)受体拮抗剂。
受体是一种特异性大分子。内源性的激素或神经递质,在极低浓度就能和有关受体相互作用,生成可逆性复合物,启动功能性变化,如开启离子通道或激活有关的酶,最终导致生理变化。药物作用在同一受体,若产生类似的生物效应则称为激活剂,若与受体结合,但并不随着产生生理作用,却阻碍了激素,递质等物质与受体结合则称拮抗剂或阻断剂。许多药物是受体的拮抗剂。大多数受体是嵌入于细胞膜的脂蛋白或糖蛋白,其结构较酶更为复杂,除了少数受体的结构已经深入研究外,大多数受体的结构还不甚明了。往往只能通过一系列激动剂和拮抗剂,以间接推测受体和药物结合的方式。由于受体蛋白长长的肽链很易缠卷,常有一个或几个低自由能的构象存在,互变的能障也低,因此可以存在几种不同的亚型。例如肾上腺素的受体有α-型和β-型,而α-型又可分为α-1及α-2,β-型也可分为β-1及β-2,多巴胺受体可区分为DA1和DA2型。药物结构有所改变时,与不同构象的受体亚型的亲和力可发生变化,若所成复合物能量愈低则愈稳定。药物结合在不同受体亚型可产生不同效应,合理性药物设计在于寻找特异性强,专一地作用于某一亚型的药物。
如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各种受体结构,功能的逐步了解,今后有可能设计各种具有不同专一性功能的药物。
(3)已知药物的结构改造。
在新药发现中,药物化学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发现先导化合物,该过程可以是广筛的结果,也可是合理设计的结果;二是根据先导化合物,进一步优化,即化学结构的修饰、简化,获得实用的药物。最近几年,国际上每年约创制新药60个左右,而真正导向研究而获得全新结构的并不多,大部分均属于现有药物的结构改造。当一个有效药物问世后,往往就其基本结构作各种改变,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改进副作用。此外亦可避开其专利权而开发具有相似功效的新化合物。如巯甲脯氨酸(Captopril)的成功,导致了ACE抑制剂研究的高潮。人们发现Captopril分子中的巯基与其副作用——过敏性皮疹、味觉障碍、半衰期短——有关。由此Merck药厂开发了新药苯酯丙脯酸(Enalapril),其疗效优于Captopril。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新药特别受到重视,如氟哌酸(Norfloxacin)的问世,导致了氟化喹酮酸抗菌药物研究的高潮,据统计1991年喹酮酸类抗菌药物的年销售额超过13亿美元,是抗菌药物中年增长率最高的一类。有人将氟代喹酸类药物的开发称之为抗菌药物的第四代***。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1:05

国内新药研发热情高涨但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国内新药研发热情高涨,人员众多,需求紧迫,市场广阔加上政府的重视,可以说是机遇频生,但现状并不乐观。”在第四届中国国际生物医药发展峰会上,这样的观点很具代表性。
新药难找,仿药难仿
“现有的研发模式和流程越来越难以发现新药了。
在现有生命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几乎所有已知的生物化学分子反应和生化酶反应都被制药工业开发了。”美国FDA资深审查官和临床药理学家JohnDuan表示。
新药产出率降低,研发成本不断上升,临床时间过长,上市过程太慢……这些关于药物创新的老生常谈依然存在,并且由于本身的基础薄弱,积累匮乏,国内生物药发展的可持续性困难重重。
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以高于总体医药工业的速度增长,但国内生物药技术依然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生物医药企业的规模相比化学药企业也小了许多。而国内化学药一直在走的“meto(仿制)-mebetter(更好的仿制)-menew(创新)”路线,这对于生物药来说也并不容易。原因在于,生物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难以确定。
实际上,化学药和生物药之间的生产过程差异很大。化学药属于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控制化学配方,可以轻易生产出结构相似的产品,同时,通过实验室试验就可以确认仿制药是否与原始专利产品具有相同的功效。但生物药的情形完全不同,一个微小基团的差异就会导致大相径庭的功效。因此,无论在美国或是中国,生物仿制药想要获得监管部门的审批都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以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其具有生物等效性,则费用和时间花费是相当可观的。
上海生物芯片公司高级副总裁金刚分析说,生物制药本身已经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仿制药没有专利保护,花了大力气去做临床试验,结果市场没有保护,很容易被其他竞争者复制,利润迅速降低。因此在美国,没有专利的药是没有风投愿意接受的。即使有完整的专利保护,专利技术与可以上市的产品之间仍有很长的路,甚至许多专利本身并不具备上市的可能性或者目标市场过小,没有上市的意义。也就是说,开发的产品不仅要具有生物成药性,还要有完整的专利保护。
资金与技术不完全对接
回国一年多,免疫学、医学博士张磊发现一些让他很困惑的现象:国内做研发的机构及一些生物公司穷得叮当响,研发及成果转化很困难;与此同时,投资公司却因投资周期过长、看不到明确前景、找不到下家等原因不敢轻易注资。
实际上,由于医药行业的高成长性,有不少资金围着医药打转,但据了解,国内生物医药所吸引的资金仅占整个医药融资5%左右的份额。另外,一般的财务投资多是希望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益,而一个药品要上市则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果的,即使上了市,后续的风险依然存在。相对而言,战略投资更注重长期效益,可以花数年进行融资并帮助企业做战略规划、管理优化等。
百奥维达中国基金合伙人李毅表示,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还是很多的,作为专业投资公司,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拥有突破性平台技术或巨大市场的早期企业,即使这些企业非常小或需要比较长的投资回报时间,只要企业具备高效合作的管理团队、自主的产品、显著的竞争优势、明确的市场机会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等特点,投资公司是愿意接受的。
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国内企业并不太多。另外,由于上下游依存链没有建立,国内很多企业只是单纯以研发为主导,再进行项目的转让,缺乏长远战略定位和市场考量。
“中国其实不缺乏生物研发人才,但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也没有形成风投市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潜力大,但模式不清。”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寻找生物药火种
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张发明认为,从前我们的研发模式是拿着个放大镜在一堆柴草里寻找一根可以治病的针,现在我们需要放一把火,把不需要的柴草烧掉,那么留下的就是针。在新药研发中,生物标记物就是这根可以烧稻草的火柴。
所谓生物标记物,就是通过基因组学和肿瘤组学知识进行研究,找到那些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普通生理或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的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通过它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中的进程。
实际上,这是一种研发思路的转变。JohnDuan表示,常规的新药研究方法是先进行基础研究,再从大量的化合物样品库中发现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然后进行化学结构优化和设计、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等步骤。通常从1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不到1个,能够到达临床试验的更少。现在可以转变为从疾病研究开始,研究疾病的本身原理,弄清楚最具有影响力的区域,针对其进行具有靶向性的研究和筛眩“更好的靶向鉴定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效率,也可以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对药物有效性进行更精确的判断。
“在选择项目时要有眼光,要清楚研发产品是否拥有足够规模的市场,这类药物淘汰的周期是多长时间,可别学会了屠龙术,结果根本找不到龙。”与会人士形容说。
有机构预测,至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七大医药市场,中国国民在健康领域的需求具有巨大的增长力。生物医药由于具有特异性强、准确率高等特点,能进行研究的领域还很多。只是中国的生物医药仍处于产业初级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培育。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1:06


药物开发遭遇费用考验
目前,要开发成功一种新药,往往其费用的75%以上消耗在前期研究的失败和挫折中。在化合物被作为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开发之后,仍有99%的淘汰率。这对于向来重视创新的制药工业而言是一个警告:无谓的代价实在太大。在今后10年,将采取基因融入人类染色体特定序列等新的策略来开发新药,则更增加了研究工作的复杂性,失败率无疑还 会上升。
据美国LehmannBrothers估计,至2005年研究一种新药并成功上市,其开发成本将飚升至 16亿美元(上世纪末为5亿美元左右),而且这种趋势还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政府较以往更加 关注制药工业的产出,而保守的法规则严重影响了药物的审批速度,新药研究开发产出率下降。加之许多高销售额的重量级产品专利行将到期,如全球性咨询公司———Ernst&Young的数据显示,有价值1000亿美元的药品将在 2004年专利期满,这将使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制药公司力图从现有产品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不得不对市场进行整合,但这只能取得经济的短期增长,不能解决潜在的根本问题———没有新药,企业就没有发展后劲。兼并重组产生了一个官僚主义怪物,合并后的大公司加快新药进入市场的努力事实上变成了草率行事,而非真正讲究速度和实效。虽然,近年来在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一些新兴学科和技术相继出现,例如组合化学、蛋白质学、基因学等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药物研究开发却并没有从中获益,同步发展。
生物利用度决定开发成败
新药开发失败的比例如此之高自然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安全性和疗效,而其背后的决定因素就是生物利用度。因为生物利用度相关性质决定一种药物在血液和受体位置可能达到的浓度。正常情况下,应当使药物与目标部位相互间产生最佳的化学作用,如果生物利用度性质有问题,必然会限制药物的效果,并产生副作用。
药政当局清楚药物生物利用度(有时指药物动力学)性质的重要意义,因此规定,在新药开发时必须对药物动力学(Pk)和药物效果(药效学,Pd)间的关系作具体研究,Pk/Pd关系是新药申报的基础。事实上,新药研究向来十分重视Pd结果,特别是药物与生理目标间的相互作用。而Pk性质一直被视为次于Pd性质。研究人员常会以牺牲 Pk性质为代价去求得Pd结果的细微改善;关注市场的人员偏好给药方便的片剂、胶囊剂型,而许多药物口服给药的P k性质并不理想。如有55%的新药水溶性差,另外还有许多药物的肠道渗透性不佳。
为规避组合化学化合物数据库的专利问题,常需合成结构较为复杂的化合物,由此得到的化合物在体内多会经由肝-肠代谢排泄,给生物利用度带来更多变数,且增加了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总之,生物利用度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候选药物应具可开发性
生物利用度的重要性既然已被人们所认识,一些学者提出:候选药物的“可开发性”应该从整体考虑,在选择一个化合物作全面开发前,其Pk或生物利用度性质应当受到充分重视。但是其主要障碍是人体Pk性质筛选相当困难。
有许多技术可用于筛选研究,包括计算机芯片(insilico)、体外 (实验室)和动物模型。虽然某些方法适合于高通量筛选(HTS),但预测结果都不很可靠,必须仔细处理。例如人和动物体生物利用度之间的关系可信度差,假阳性的可能性很大,出现假阴性时后果更糟,预测往往模棱两可。产生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究竟是什么因素在控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知之甚少。目前有一些新技术被用于评估影响胃肠道不同部位吸收的因素。一些制药公司和给药(制剂)技术公司已开始进行人体的药物吸收研究,以开拓更为可靠的途径,找到具较复杂的药物动力学性质的药物。这类研究是药物开发的创新之举,因为它能提供多种机理,以对一种候选药物所具生物利用度性质能否使其开发成功做出有依据的判断。
研究人员力图找到正确、快捷的方式,安全而符合伦理道德地获得人体生物利用度性质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已使采用极低剂量进行Pk研究成为可能:应用人体微剂量给药或弹夹式给药技术,使一种或由多种新药组成的“鸡尾酒 ”达到最佳化。将微剂量给药或弹夹式给药与人体内的药物吸收研究相结合,不仅可能获得人体生物利用度数据,而且可 了解化合物的性质,预测它的开发前景。这一途径可允许有更多化合物在被选定作为候选药物前进行人体筛选。2002年 6月欧洲药物评价委员会(E鄄MEA)就低剂量人体临床筛选发布了一份意见书,一旦法规框架确立,此类研究将被广泛应用。总之,人体吸收研究提供了一种以Pk性质为基础决定化合物是否可作为候选药物进一步开发的手段,它将成为 早期临床开发研究的常规部分。
在Pk性质的基础上选定候选药物,及早淘汰没有前途的化合物,有望提高新药研究的成功率,显著降低开发成本。(郑莹)
来源:产经网-中国医药报

作者: taoshengyijiu    时间: 2015-12-9 11:07


6类都搞不定,从不敢想1类;先学习学习。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1:07


从中药中寻找先导化合物的方法(写于2003年)
过去的100年里,药物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但在新世纪也面对不少挑战。首先,全球药物研发费用由1990年的200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500亿美元,而过去20年内每年上市的药物并没有增多(1)。其次,目前估计疾病的药物靶点约有2000-5000个,其中有上市药物的靶点约500个(2)。由于每年针对新靶点的上市新药屈指可数,可能需要上千年才能完成蛋白组水平上的药物创新。因此,提高药物发现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是迫在眉睫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临床经验的积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从中药中寻找先导化合物,也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筛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的两种方法:
寻找先导化合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能否影响药物靶点功能为指标,即活性筛选,二是以能否与药物靶点结合为指标,可称为亲和筛选。
活性筛选可以利用96孔以上的酶标板,大量检测化合物库,称为高通量筛选。这是目前筛选新药的主要手段,已经发现了一些先导化合物,其中STI-571已经上市(诺华公司)。目前高通量筛选已经发展到超高通量,反应体系从200ul降至200nl,甚至更少,单分子检测技术已经用于高通量筛选(3)。我们寻找的是有功能的化合物,所以活性筛选是筛选药物的基本方法。但应用这种方法于中药筛选上有两个困难:一是国外筛选的化合物一般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和几个单体组成的混合物,它们对于筛选模型的影响甚小。而中药提取物是由成千上万个结构不明的化合物组成,它们对于筛选模型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如对酶活性的影响可能是影响了酶,或影响了底物,或影响了缓冲液,或干扰了检测体系。二是即使有了明确的阳性结果,从成千上万个化合物中把起作用的成分分离出来是非常困难的。
亲和筛选分为两种(4),一种是修饰药物靶点,使之能固定在载体上,即亲和层析。修饰方式分为共价与非共价两种,共价修饰使靶点与载体成为一个分子,对靶点的构象影响较大,而构象是亲和的基础,所以多采用非共价修饰。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体系经常被亲和筛选选用,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从大量提取物中找到有亲和力的分子,但缺陷是:1,对于部分靶点,标记后会改变构象,如生物素标记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下降了70%。2,药物靶点与载体的结合可能会掩盖部分集团,使得该集团失去与筛选化合物结合的机会,造成假阴性。3,化合物识别的不只是靶点,而是链霉亲和素-生物素-靶点或链霉亲和素-融合蛋白复合物,容易产生假阳性。北大化学学院用这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几个先导化合物(5)。
亲和筛选的另一种方法是不修饰靶点,在靶点溶液中加入多个化合物(如中药提取物),温浴后经超滤或凝胶过滤把形成的靶点-化合物复合物与未结合的化合物分开,然后使靶点变性,将结合的化合物游离出来,由液质联用或亲和质谱鉴定Devil,也可以再经超滤或凝胶过滤分离,回收化合物,鉴定、测活。使靶点变性的方法有化学的,如改变pH、加变性剂,或物理的,如温度、超声波、剧烈搅拌等,可根据不同靶点选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1,对靶点蛋白的纯度要求较高。2,超滤或凝胶过滤过程中,亲和力弱的化合物会与靶点蛋白分离。
一个酶在一个细胞内可以有几个、几十个同源类似物,在机体内可以有上百个,所以得到一个酶的抑制剂不难,但得到其特异性的抑制剂却很难。同组酶的活性集团有共同的结构,所以一个特异性抑制剂除了能与酶的活性集团结合外,还要能与非活性集团结合。活性筛选不能判断一个小分子能否与酶的非活性集团结合,这时候亲和筛选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对中药筛选而言,理想中的筛选方法是既能把方剂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又能把有效成分作用的靶蛋白或靶基因分离出来。这是一个相互钓取的过程,只有亲和方法才能做到这点。
活性筛选是筛选药物的基本方法,而亲和筛选在筛选中药上有独特的优势。从中药中寻找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二、筛选药物的新技术:
技术进步使核磁共振、X射线晶体衍射既能确定结构,又能筛选药物。
一维核磁共振可以确定化合物能否与蛋白质结合(7):
二维核磁共振既能确定化合物能否与蛋白质结合,又能够优化结构:在两个弱结合力小分子的基础上得到一个高结合力的分子。
目前,X线衍射能够从6-8个化合物中确定能否与蛋白质结合Musical Note。核磁共振和X射线晶体衍射已经用于化合物库的筛选,尚有难度用于更为复杂的中药提取物筛选。而且核磁共振和X射线晶体衍射仅能确定能否结合,不能把结合的分子分离出来,所以尚不能用于中药的初筛。寻找先导化合物的目的是为下一步的结构优化提供素材,结构优化需要对先导化合物与其靶点的复合物构象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药物筛选过程中尽可能早的使用核磁共振或X射线晶体衍射将会加快筛选的进程。
结语:目前我们的药物创新能力还很低,从传统中医药入手,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也许能使我们尽快赶上世界领先水平。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1:07


相关疾病:
白血病
网络资料,仅供分享:
1.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伟大的新药研发,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那就是“诚信”,没有这个做基础其他一切免谈。我的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在某省的药物研究所,其主要做天然药物研发,大家也都知道领导一般重效果轻安全,但其实后者较前者更重要。那就要求课题负责人做到“外圆内方”,违背原则的事一定不能做,造假数据那就更要不得了,同时摆平领导也很重要(你的领导要是干过专业的那就算好运气),我个人认为以上所说给新药研发制订了很高的道德门槛。
2.技术门槛,这里不多谈,因为没有两把刷子不会干这行的。其中包括对相关政策的熟悉很重要,当然也可找专干这行的公司做,但那是下策。
3.一个优秀、近乎完美的团队(做到各司其职,物尽所用),好的团队的头很重要,这里不仅仅指专业。打个比喻,要做新药研发中的“马云”,有想法,顶得住压力,个人魅力足。
4.好的研发思路,我国几千年的医药遗产不可小视,我做的硕士课题就是从我国的一个少数名族用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现在通过不懈努力已经做完了临床前研究,正在申请上临床。上学期间参加过一个我国青年科学家论坛,使我受益匪浅,尤其在研发思路上。举例,冷门领域往往是大家意想不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一个教授讲了他在真菌活性成分尤其是珍惜菌类的探索性研究,这方面不要说我国是个空白,就是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西安交大的一位教授做的同样令我影印象深刻,我觉得他是把中医中的对药理论发挥到了极致,不得不佩服。还有一个例子是三氧化二砷对抗白血病,三氧化二砷是中药**的主要成分,感兴趣的话可以进一步了解。

作者: ha111    时间: 2015-12-9 11:08


美国药物研发过程
一种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前试验的5000种化合物中只有5种能进入到后续的临床试验,而仅其中的1种化合物可以得到最终的上市批准。
临 床 试 验
  临床前研究  向FDA提出研发中新药申请  Ⅰ期  Ⅱ期  Ⅲ期  向FDA提出新药申请  FDA    Ⅳ期
所需时间(年)  3.5    1  2  3    2.5  共12  FDA要求的附加的上市后试验
试验人群  实验室和动物试验    20~80例健康志愿者  100~300例病患志愿者  1000~3000例病患试验者    过程审核/批准   
试验目的  评定药物安全性和生物活性    确定药物安全性和剂量  评估药物有效性,寻找副作用  验证药物有效性,监控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        
成功率  5000种化合物被评估    5种进入临床试验    1种被批准   
这份报告真实再现了药物的发明和发展进程。美国的新药批准体系也许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体系。根据国会的技术评估部在1993年2月所作的报告来看,一种药物从实验室到上柜销售平均将花去公司3.59亿美元。
这份流程图和这篇文章给出了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以及每个步骤所花费的时间。总体来看,每5种进入临床的药物中只有1种能进行所有的试验和批准过程。
新药开发阶段如下:
临床前试验:由制药公司进行的实验室和动物研究,以观察化合物针对目标疾病的生物活性,同时对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估。这些试验大概需要3.5年的时间。
研发中新药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Application, IND):在临床前试验完成后,公司要向FDA提请一份IND,之后才能开始进行药物的人体试验。如果30天内FDA没有发出不予批准的申明,此IND即为有效。提出的IND需包括以下内容:先期的试验结果,后续研究的方式、地点以及研究对象;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动物研究中发现的任何毒副作用以及化合物的生产工艺。另外,IND必须得到制度审核部门(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的审核和批准。同时,后续的临床研究需至少每年向FDA提交一份进展报告并得到准许。
临床试验,Ⅰ期:此阶段大概需要1年时间,由20~8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参加。这些试验研究了药物的安全性方面,包括安全剂量范围。此阶段的研究同时确定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等项目。
临床试验,Ⅱ期:此阶段需要约100到300名志愿患者参与进行一些控制研究,以评价药物的疗效。这个阶段大约需要2年时间。
临床研究,Ⅲ期:此阶段持续约3年时间,通常需要诊所和医院的1000~300名患者参与。医师通过对病患的监测以确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新药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 NDA):通过三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公司将分析所有的试验数据。如果数据能够成功证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公司将向FDA提出新药申请。新药申请必须包括公司所掌握的一切相关科学信息。典型的新药申请有10万页甚至更多。根据法律,FDA审核一份NDA的时限应该为6个月。但是几乎所有案例中的新药申请从首次提交到最终获得FDA批准的过程都超过了这个时限;在1992年对于新分子实体的新药申请平均审核时间为29.9个月。
批准:一旦FDA批准了一份新药申请,此种新药就可以被医师用于处方。公司必须继续向FDA提交阶段性报告,包括所有的不良反应报告和一些质量控制记录。FDA还可能对一些药物要求做进一步的研究(Ⅳ期),以评价药物的长期疗效。
发明和研究安全有效的新药是一个长期、艰难和昂贵的进程。今年,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将在研发方面投资126亿美元,这种投资将每五年翻一倍。

作者: xiaoniao    时间: 2015-12-9 11:08


不清楚楼主是打算研究还是卖啊?
感觉像打广告。如果真是探讨1类新药研究那道真是好话题。
如果想搞预算,算成本经费,大可不必在测试网;那是融资的话题。

作者: 小葵    时间: 2015-12-9 11:08

根据上市公司披露
誉恒药业收购的1类新药品种 银杏内酯B 注射液2,000万、注射用秦龙苦5,000万元

作者: wawa    时间: 2015-12-9 11:08


国外一般得10亿美元,国内的能少些。

作者: #碧海潮生#    时间: 2015-12-9 11:09


国内很少有公司去搞这1类的 , 都是看有利益就做 没利益或者说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看不利益是没公司会花钱干这事的 所以基本都是做仿制药

作者: Ao7    时间: 2015-12-9 11:09


没法评估。得看你的前期准备做了多少。实验要求反复性,很多都是一种重复性的实验,所以费用高昂。





欢迎光临 分析测试百科 (http://bbs.antpedia.com/)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