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求助]RSD值制定的依据 [打印本页]

作者: orangecake    时间: 2011-11-15 17:23     标题: [求助]RSD值制定的依据

[求助]RSD值制定的依据



在方法学验证当中,精密度最后计算时RSD要小于2.0% ,请教各位老师,制定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不是3.0%?

作者: 木槿    时间: 2011-11-15 17:24

质疑的精神值得肯定

倒是不没有研究过制定依据

只是好像并不是所有的都要求2.0%的吧

可能与浓度相关


图片附件: 38773600.jpg (2011-11-15 17:24, 111.2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1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8955



图片附件: 70063218.jpg (2011-11-15 17:24, 119.1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0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8956


作者: orangecake    时间: 2011-11-15 17:25

谢谢老师,可能还是没有一个准则吧,应该根据自己实验室设备,人员的条件,在保证检验正常合格的情况下制定一个合理的就可以吧
作者: 木槿    时间: 2011-11-15 17:25


CDE上有相关要求,也就是可接受的水平

作者: 紫烟    时间: 2011-11-15 17:25


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简介审评四部黄晓龙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对含量测定所用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时,各项指标的可接受标准,以利于判断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可接收标准

在进行质量研究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质量标准中所涉及到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以保证所用的分析方法确实能够用于在研药品的质量控制。为规范对各种分析方法的验证要求,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分析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对需要验证的分析方法及验证的具体指标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文中未涉及各具体指标在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国际上已颁布的指导原则中也未发现相关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多数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质量研究时,已逐步认识到分析方法验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大都也在按照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分析方法验证,但验证完后却因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接受标准,而难以判断该分析方法是否符合要求。本文结合国外一些大型药品研发企业在此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在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供国内的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研究时参考。
1.准确度
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
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具体的验证方法为:
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
1)重复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2)中间精密度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
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7.耐用性
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8、系统适应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分析,主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主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另外,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主峰的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作者: fqswdzd    时间: 2011-11-15 17:26

主药含量测定时,RSD一般都是2.0%。杂质含量检查时,RSD按照杂质含量限度而不同,杂质含量小于0.5%的,RSD小于10.0%,在0.5%--2.0%时,RSD小于5.0%,杂质大于2.0%时,RSD小于2.0%。这是HPLC法的规定。
作者: 木槿    时间: 2011-11-15 17:26


药典上好像也有类似的要求

作者: 04906    时间: 2011-11-15 17:27

药典附录中有相关的规定。
作者: huifeng0516    时间: 2011-11-15 17:27

我个人以前也像楼主这样想过。也很想找到 RSD值制定的依据。起初我理解是最大偏离值与中间值的比值百分数 。所以规定含量95-105% 我就理解RSD最大值是5%。

最近接触到国家标准GB/T4091-2001《常规控制图》,才发现这里的控制思想和RSD相似,也许RSD的最大允许值就是根据这个控制思想演变来的 如果楼主有兴趣可以去研究研究

作者: is2011    时间: 2011-11-15 17:28

uSP34<621>中有关于含量限度为100%时,RSD限度最大值如何设定的公式。

图片附件: 71570277.snap.jpg (2011-11-15 17:28, 115.7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4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8957


作者: kewanqi2011    时间: 2011-11-15 17:29


数理统计学的问题。一般认为在不大于2%时,得到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是好的。当然要看方法和仪器而制定。比如气相顶空进样有时要求RSD不大于10%即可。

作者: 木槿    时间: 2011-11-15 17:29


cuturl('http://www.cde.org.cn/dzkw.do?method=largePage&id=1463')
cuturl('http://www.cde.org.cn/dzkw.do?method=largePage&id=1462')
关于接受限度有明确说明,可参考。

作者: 药徒    时间: 2011-11-15 17:29


与其寻找RSD值的制定依据,还不如像“my816”战友那样寻找RSD值的判断依据~

作者: 2541    时间: 2011-11-15 17:30


2006年有关物质的可接受标准简介,大家看了有没有什么疑问?我怎么越看越糊涂?

最明显的一点,最后溶液稳定性的判定,室温放置1、2、3、5和7天测定,主成分含量变化的绝对值应不大于2.0%,是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还是别的方法?供试品往往会超量程或过载进样,此时如何判定主成分含量变化?

作者: dog002    时间: 2011-11-15 17:30

除了引用英文原文外,好像多数人都没提到自由度,自由度在确定统计中的参数,作用很大。
作者: owanaka    时间: 2011-11-15 17:30


含量测定方法的不同,RSD要求也不同,如:紫外分光光度法要求精密度RSD%小于1.0,重量分析法要求小于0.5,HPLC小于2.0。

好像大学课本《药物分析》和《分析化学》里有说明的。

作者: owanaka    时间: 2011-11-15 17:31

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简介审评四部黄晓龙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对含量测定所用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时,各项指标的可接受标准,以利于判断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可接收标准

在进行质量研究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质量标准中所涉及到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以保证所用的分析方法确实能够用于在研药品的质量控制。为规范对各种分析方法的验证要求,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分析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对需要验证的分析方法及验证的具体指标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文中未涉及各具体指标在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国际上已颁布的指导原则中也未发现相关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多数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质量研究时,已逐步认识到分析方法验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大都也在按照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分析方法验证,但验证完后却因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接受标准,而难以判断该分析方法是否符合要求。本文结合国外一些大型药品研发企业在此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在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供国内的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研究时参考。
1.准确度
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
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具体的验证方法为:
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
1)重复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2)中间精密度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
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7.耐用性
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8、系统适应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分析,主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主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另外,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主峰的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耐用性你们做的时候考察了嘛?我都没考察,是不是一定要看看PH变化或者柱温变化的影响?我怎么觉得其实正常进样过程可能流动相配制就有稍微变化呢,这不就算是耐用性考察了嘛?一定要再按你说的那样做一遍嘛?
作者: woshituzhu    时间: 2011-11-15 17:31

版主的文献出处是哪儿啊?
作者: 木槿    时间: 2011-11-15 17:32

请看2010版药典1部附录新药研究标准要求中说的很清楚的,认真的看看就知道了
作者: 2541    时间: 2011-11-15 17:32

简单的说,有两个原因决定的这个RSD数值,1是测定次数(经济上),2是数据的可靠程度上,在不同的测试环境(仪器、人员等)和要求的数据可靠度上,寻找一个平衡点,用RSD的值来表达。目前药典等要求的2%,5%等是公认的一个平衡点而已,在目前的条件下,如果要求RSD更高的话,测试成本高,否则,数据的可靠度降低。
作者: 星星点灯    时间: 2011-11-15 17:32

现在有时又用极差来代替RSD,说是如果值在很小的情况下,用RSD可能会很大,而用极差表示就很了,这种说话感觉没什么科学的依据,但是又找不到什么理由来推倒,望高人指点!
作者: HPLC使者    时间: 2011-11-15 17:33

线性的浓度范围需要控制在80%~120%哇?新人窃以为线性范围越宽越好呢。。。跑题了
作者: TNT    时间: 2011-11-15 17:33

以上老师和战友们都说了很多,小弟学习了。其实我就是想知道,各个验证项目中RSD值的制定是不是有一个权威的标准来衡量,还是只是通过长时间的试验经验总结而来的。
作者: mamamiya    时间: 2011-11-15 17:34

RSD的制定依据应该是体现了检验过程中的误差项,例如,如果要求检验误差为±2%,即±0.02,那么如果中间值为100%,其范围应为98%-102%,那么体现在统计学上即为均数(100%)的区间估计为(98%,102%)
RSD的计算公式为S/u,此处S为标准偏差,u为均数,根据t分布可以得到均数的置信区间为(u-t(α,f)S/(n^0.5),u+t(α,f)S/(n^0.5)),可以表示为[u(1-t(α,f)/(n^0.5)*S/u),u(1+t(α,f)/(n^0.5)*S/u)],其中α
为显著水平,一般规定为以双侧0.1,即单侧0.05;f为自由度,为n-1;n为数据的个数;那么就可以求得1-t(α,f)/(n^0.5)*S/u=0.98,1+t(α,f)/(n^0.5)*S/u=1.02;而S/u即为RSD,可得t(α,f)/(n^0.5)*RSD=0.02,由α
=0.05;n一般为6(假设得到了6个数据,即有几个数据就是几);f为5,即(n-1);查表可得t值,代入可得RSD为1.9058%,当然从RSD也可以反求得均数的置信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间隔越大,误差越大。个人意见,欢迎指正。 2票
票数





欢迎光临 分析测试百科 (http://bbs.antpedia.com/)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