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讨论帖]"黑胶虫"图片(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whitesheep    时间: 2012-2-13 18:59     标题: [讨论帖]"黑胶虫"图片(转载)

黑胶虫




1、 黑胶虫概况:

在细胞培养的时候,有时会在400倍显微镜下看到小黑点在动,小黑点有时呈点状,有时呈小的片状,运动形式为在原地振动(类似布朗运动),这种小黑点既不是细菌、霉菌,也不是支原体(我们曾经请周守长用血平板培养过,没有菌落出现),目前业内人士称其为“黑胶虫”。

黑胶虫到底是否为生物?这个一直是业内人士的疑惑。黑胶虫一般是存在血清里的,而血清通常是经过0.1μm滤膜过滤的,所以血清里不可能存在细菌、霉菌及支原体等微生物。如果说黑胶虫不是生物,它会不断增多,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与细胞竞争性生长,与细胞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从而使得细胞营养不足而死亡。

不管对于黑胶虫的争论如何,但有几个是目前大家公认的:
① 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对细胞生长有不利影响。
② “黑胶虫”会增殖,增殖多时,视野下一大片都为“黑胶虫”。
③ “黑胶虫”与血清有关,与血清质量有很大关系。

上传几张PP给群友们共享一下:


图片附件: 92956499.jpg (2012-2-13 18:59, 52.7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5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10727


作者: whitesheep    时间: 2012-2-13 18:59


2、目前对“黑胶虫”的定论:有2种解释:

第一,  黑胶虫为生物。它是小于细菌的生物,直径小于0.1μm,大多国外血清中多见,可能是国外牛血清中含有的某种原虫。只要它是生物,那么在培养基中一定会对细胞有影响。

第二,  黑胶虫不是生物。国内的血清中,通常灭活之后都会有絮状沉淀出现,而黑胶虫出现时,所使用的血清被反复冻融过多次。所以推测,所谓的“黑胶虫”其实就是血清中的某些蛋白成分的物质,经过灭活之后丧失活性,在培养基中,镜检见到的运动其实是这些物质在溶液中做“布朗运动”。随着细胞消耗培养基,这些物质越来越多,最后细胞所用的营养消耗完,细胞容易死亡。

PS:第二张PP:圈中的小黑点即为所谓的"黑胶虫"


图片附件: 84980809.snap.jpg (2012-2-13 18:59, 23.0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8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10728


作者: whitesheep    时间: 2012-2-13 19:00


3、对于“黑胶虫”的处理方法:

首先,血清买回来灭活前冻融应逐级冻融,即按照-20℃——4℃完全融化后,再置入水浴中,与室温一起升高到56度,这样的目的是避免温度骤变,导致血清中的营养物质丧失活性。

第二,血清灭活后分装保存。按照每次用血清的量分装,尽量减少血清冻融的次数。分装时注意无菌。

第三,细胞培养时血清浓度稍大一些。通常细胞培养血清浓度为10%-15%,但如果血清冻融次数过多,那营养物质丧失活性,按15%的浓度配制事实上达不到15%的营养成分,故培养基配置时一般用18%-20%的血清。

作者: whitesheep    时间: 2012-2-13 19:00



2、 细胞培养时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想与各位战友一起分享一下. 其他群友有什么好的经验与资料,也请一起上来共享:)

作者: baidukk    时间: 2012-2-13 19:01


如果是小于细菌的生物,那么在那么低的物镜下肯定是看不见的。

作者: baidukk    时间: 2012-2-13 19:01

如果是小于细菌的生物,那么在那么低的物镜下肯定是看不见的。

==============================================================================================================

是这样,所以这正是"黑胶虫"的争议所在.

其实在显微镜下放大到400倍仔细看,发现这些小黑点其实是一些黑色的类似碎片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在溶液中做布郎运动.个人认为它也不是一种生物,我们曾将这种"黑胶虫"污染的培养基划了血平板,结果什么都没有长出来。所以,这也可以说明所谓的“黑胶虫”是生物的可能性比较小。

作者: milkdog    时间: 2012-2-13 19:02

好象看到过,开始觉得是细胞碎片!
是不是贴在壁上的?

作者: misswu61    时间: 2012-2-13 19:07


谢谢分享,请问,假如我们的冻存细胞株已经污染了“黑胶虫”。是否需要重新引进细胞株?

作者: 小鱼鱼    时间: 2012-2-13 19:07

应该也不是细胞碎片。
原因如下:
用刚开启的血清配置1640完全培养基,起初做不会有黑胶虫,但是培养基在4度放置1周甚至更长时间后拿出来,直接取出2ml在24孔板培养,同时用来培养细胞,3天后均能发现黑胶虫,只是培养细胞的里面更多一些,所以比较同意“第二, 黑胶虫不是生物。国内的血清中,通常灭活之后都会有絮状沉淀出现,而黑胶虫出现时,所使用的血清被反复冻融过多次。所以推测,所谓的“黑胶虫”其实就是血清中的某些蛋白成分的物质,经过灭活之后丧失活性,在培养基中,镜检见到的运动其实是这些物质在溶液中做“布朗运动”。随着细胞消耗培养基,这些物质越来越多,最后细胞所用的营养消耗完,细胞容易死亡。”这种说法

作者: vvmmoy    时间: 2012-2-13 19:07


我对这个“小黑”略有感触^_^。。。。
最初接触它是在05年末的时候,曾经连续两周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同时检查各类所涉及的试剂,并使用各种方法对它进行“消灭”,历经一个月又余,未果。。汗一下n@_@n,,所以,各位战友,如果实验时间比较紧的时候就换细胞做啦!有多余时间就找找方法。。HOHO~
我猜测它应该是种生物,而且始发并非来是直接来源于血清,可能其存在与细胞本身也有一定关系。根据镜下观察,它其实也并非是做“布朗运动”,如果观察细致些,还可见某些小黑穿透细胞壁,当然是在细胞状态不好及死亡后。

作者: xueyouzhang    时间: 2012-2-13 19:13


见过同样的小东西,似乎是与血清有关,质量好的血清挺少,但是它好像对细胞的生长没有什么影响

作者: 园丁##    时间: 2012-2-13 19:14

我发表一点和版主不太一样的看法:
我认为图片上所圈之物并非所谓的“黑胶虫”
我倒是觉得更像细菌或者是支原体,它比细胞小,而且版主的培养基肯定是浑浊的,
我以前听说过黑胶虫,我们一起的同学也让我看了看,
我说不清楚是什么,只是在200倍镜下有针尖大小的黑色,
快速做长距离直线运动,他们说是黑胶虫,我也没有见过所谓的黑胶虫,
血清很可能是被支原体污染了,所以才会这样,
反正黑胶虫我是没有见过,细菌污染倒是看过很多,
建议:
定期彻底清洁操作间,用0.1%新洁尔灭擦拭操作间的所有物品,包括地面,
开紫外灯的同时洒新洁尔灭原液到地面,任其挥发,直至操作间地面的新洁尔灭蒸发干燥,
试验过程中注意操作仔细,
定时消毒培养箱,
我以前也被污染很多次,我就是这样做,后来就很少很少污染了,
希望大家试验顺利
血清建议买好一点的品牌,比如说Hyclone
那血清经过0.1um过滤,尽可放心使用,
只是解冻的时候放4°C冰箱解冻比较好

作者: whitesheep    时间: 2012-2-13 19:14



QUOTE:
原帖由 园丁## 于 2012-2-13 19:14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我发表一点和版主不太一样的看法:
我认为图片上所圈之物并非所谓的“黑胶虫”
我倒是觉得更像细菌或者是支原体,它比细胞小,而且版主的培养基肯定是浑浊的,
我以前听说过黑胶虫,我们一起的同学也让我看了看,
我说不清楚是什 ...

楼上群友说的我们当初也曾经怀疑过,但培养基是澄清的,不浑浊,并且也把可疑污染的培养基及细胞培养物划血平板做了培养,结果是没有污染.
所以,我们最终还是怀疑为细胞碎片.并且,在融合时会有一些少量的组织碎片,一起被分装到了96孔板内,所以视野里看到的并非支原体,支原体肉眼是不可见到的

作者: 园丁##    时间: 2012-2-13 19:15


我觉得你对试验的严谨态度值得大家学习,细胞碎片或者蛋白沉积应该是不会运动的,也不会影响细胞生长,我以前也遇到过那张图片类似的情况,大家还是更倾向于是细菌污染,后来操作中更加注意并且换一种血清之后就没有了。希望大家实验顺利

作者: mimili_901    时间: 2012-2-13 19:15


记得还有一种解释比较靠谱,认为是磷酸钙的小颗粒

作者: 吴才子    时间: 2012-2-13 19:15

个人认为,所谓的"黑胶虫"应该如前面某个战友说的,是一种微生物。

而且是细菌的可能性较大。这是因为,支原体等其他微生物体积没有这么大。

但如果说是细菌,为何又在平板上不长呢?

血平板虽然营养较丰富,但在其上不长的细菌还是有的,如嗜血杆菌属、军团菌属等。

还有一些菌生长速度较慢,48小时才可以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处理方法详见前面战友描述。

作者: bohe221    时间: 2012-2-13 19:16

楼主说的这种黑胶虫,在国外称其为- 纳米细菌,现将我看到的一些资料转述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纳米细菌的发现
芬兰的一个科学家Ciftcioglu et al 在其细胞培养过程中, 发现在胎牛血清中存在一种直径50-500 nm的微粒; 这种颗粒物对伽玛射线具有很强的耐受性; 针对包括支原体在内的所有已知微生物的特异性检测实验均为阴性; 这种颗粒物在血琼脂培养基以及支原体培养基中无法生长, 通常的细菌染色方法难以着色. 因此, Kajander判定这是一种新的微生物, 根据其体型微小并且栖息在血液中的特点, 将其命名为Nanobacterium sanguineum, 简称Nanobacteria, 中文译名纳米细菌, 并将菌种保存于德国微生物存储中心 (DSM No: 5819-5821, the German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Braunschweig, Germany).
2 纳米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纳米细菌——哺乳动物体内最小的细菌 细胞培养时所使用的血清通常采用过滤法达到无菌的目的, 通常采用直径0.1 μm的滤膜过滤除菌. Kajander研究发现, 0.1 μm
的滤膜过滤并不能有效地清除血清中的纳米细菌, 但是血清经过0.05 μm的滤膜过滤则能有效清除纳米细菌污染. 细胞培养条件下的纳米细菌经过0.2 μm的滤膜过滤后约有3%的纳米细菌可以通过滤膜, 而在加压过滤的情况下, 约有50%的纳米细菌可以通过0.2 μm的滤膜. 刚刚经过过滤的纳米细菌在相差显微镜下无法发现, 但在不含血清添加剂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 即可以用相差显微镜观测到. 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 纳米细菌的平均直径为200 nm, 而子代纳米细菌的最小直径仅50 nm. 传统的观点认为, 只有当细胞直径在不低于140 nm时, 才能维持其最基本的新陈代谢. Kajander认为, 纳米细菌可能是地球形成早期、在原始大气条件下的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形式, 因此不能用衡量已经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生命形式的观点去衡量这种古老的生命形式, 并且推测, 纳米细菌遭受不良因素的侵害后可以形成许多的体形微小的碎片, 并将其释放到环境中, 每一个碎片都可能携带部分遗传信息, 在特定条件下, 这些"基本"颗粒聚集在一起形成群落, 当足够数量的"基本"颗粒提供完整的遗传信息时, 则可以形成新的纳米细菌.
2.2 纳米细菌缓慢的增殖周期
微生物学家通常是通过对某种微生物进行培养, 进而了解该种微生物的特性. 然而, 并非每种微生物都是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我们并不清楚, 其生存环境以及是否与其他微生物存在共生关系我们并不十分了解. 纳米细菌就是一种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的微生物, 其新陈代谢率极为缓慢, 仅为普通细菌的1/10 000. 研究发现, 纳米细菌主要利用环境中的氨基酸而不是葡萄糖来提供能量, 谷氨酰胺、天冬酰胺以及精氨酸均可被其利用. 在37 ℃有50-10 mL/L的二氧化碳及900-950 mL/L的空气存在的潮湿环境下, 并且在含有100 mL/L胎牛血清和适量谷氨酰胺的pH值7.4的细胞培养基中, 纳米细菌能够缓慢生长, 平均倍增时间为3 d,而在无血清的细胞培养基中, 其增殖速度变慢, 细菌倍增时间可延长至5-6 d, 在添加适量促纳米细菌生长因子BGF(一种杆菌培养上清的超滤液)或N3(纳米细菌培养上清的超滤液)的条件下, 其增殖速度加快, 倍增时间可缩短至0.6-1 d. 在有促纳米细菌生长因子BGF存在的条件下, 纳米细菌甚至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 并形成直径l mm大小的细菌集落.
2.3 纳米细菌独特的生物矿化现象
当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的纳米细菌被转移至不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时 (DMEM或RPMI-1640), 在1 a之内就可以观察到纳米细菌出现贴壁现象, 在1 wk之内, 就可以在纳米细菌的周围形成几微米厚的生物被膜 (biofilm), 并且紧紧贴附于培养瓶底部, 而纳米细菌栖息其中(这与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纳米细菌的形态明显不同), 此时其大小接近于一个酵母细胞, 2-3 wk以后, 由于生物被膜的增厚, 其直径已近似于一个红细胞的大小. 用EDX法对这种生物被膜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 显示其钙磷的峰值与羟基磷灰石极其相似, 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傅立叶转换红外频谱(fourier transform IR spectroscopy, FTIR)分析显示其主要成分为碳酸羟基磷灰石(carbonate hydroxyapatite), 而且,不论在有无血清作为添加剂的情况下, 都可以见到这种被羟基磷灰石包绕的纳米细菌, 这种情况甚至可以在处于分裂期的纳米细菌中见到. 纳米细菌并不产生尿激酶和碱性磷酸酶, 并且即便经过长达数周的培养, 其培养基的pH值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一直稳定在7.4左右, 这表明在纳米细菌细胞膜表面所生成的羟基磷灰石结晶是源自于生物大分子的, 即生物矿化现象, 而并非是由于pH值改变所导致的简单的物理结晶现象.纳米细菌利用培养体系中的钙、磷合成羟基磷灰石作为其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 这种生物矿化过程受到生长环境中某些因素的调控, 从而使其呈现不同的外观, 如羟基磷灰石形、细菌被膜形、沙粒形、结石形和类似肿瘤的外形. (这也许就是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们认为其是一些磷酸盐类的无机物的部分原因吧!)。在含有新鲜血清的培养基中纳米细菌的生物矿化现象程度较轻微, 这是由于血清中含有强效羟基磷灰石合成抑制因子, 骨钙素 (osteocalcin) 和胎球蛋白(fetuin), 由于这些抑制蛋白的存在, 所以在有血清存在的情况下, 纳米细菌的生物矿化作用受到明显抑制. 当血清浓度降低时, 纳米细菌的生物矿化现象增强, 在不含血清的培养体系中, 生物矿化现象剧烈而迅速. 尽管改良的Loeffler固体培养基中含有750 mL/L血清成分, 但血清蛋白成分在灭菌过程中受到破坏, 所以在此培养基中的纳米细菌的矿化作用并不受抑制, 在此培养基中生长的纳米细菌其菌落直径可达1-5 mm. 另外, 当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存在时, 纳米细菌的生物现象会受到明显的抑制.由于矿化生物被膜的保护作用以及极其缓慢的新陈代谢率, 使纳米细菌能够耐受各种不利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损伤因素以及多种抗生素的打击.

2.4纳米细菌的检测方法 由于纳米细菌在标准微生物培养基中无法生长, 并且即便是在最适宜其生长的细胞培养环境中, 纳米细菌的生长也极为缓慢, 其新陈代谢率仅为普通细菌的万分之一, 这使得许多基于检测细菌新陈代谢的微生物学方法无法检测纳米细菌的存在. 由于纳米细菌难以用传统的火焰法和乙醇法固定, 并且大多数染料无法穿透其细胞壁, 而且不能用普通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 因此常规的细菌学染色法并不能检测到纳米细菌的存在. 通过Kajander et al 的研究, 发现70℃干烤10 min, 可以将其有效固定; 另外, 用茜素红S、刚果红以及硝酸银染料可以使纳米细菌着色; 而培养状态下的纳米细菌可以在放大400倍的相差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其生长情况; 用DNA荧光染料 (Dapi或Hoechst) 按普通细菌DNA染色的条件对纳米细菌DNA进行染色均不成功, 而当按照线粒体DNA以及病毒DNA染色条件, 对纳米细菌DNA进行染色时, 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特征性的荧光; 用纳米细菌特异性抗体进行荧光染色也可以清晰地显示纳米细菌的存在;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经过负染的纳米细菌进行观察, 可以清晰的显示80-350 nm大小、单独或聚集成簇的纳米细菌以及其表面的生物被膜(biofilm)结构; 而用透射电镜对纳米细菌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 可以清晰的显示其内部结构。

作者: sunnyB    时间: 2012-2-13 19:16

很佩服楼竹 这么有科研精神
我去年夏天养细胞时也出现过黑胶虫 没办法只好弃之不用
个人认为时细菌可能性大 但没做太多研究
但是夏天出现的几率要大些
冬天好像不怎么能见到
没做细细考究

作者: nn255    时间: 2012-2-13 19:16

我也遇到过可疑黑胶虫的情况, 我觉得楼主的第一张照片圈定的部分很像是细菌, 第二张照片圈定的地方比较像 所谓的黑胶虫, 有时候感染细菌培养液也会看上去很清亮的
作者: loli    时间: 2012-2-13 19:16


Moreover, heat inactivation causes an increase in the formation of precipitates which are frequently mistaken for a microbial contaminant. This creates unnecessary concerns and also consumes valuable resources on behalf of the user as well as the supplier.
cuturl('http://www.hyclone.com/new_sera/hi/hi_summary.htm')

作者: loli    时间: 2012-2-13 19:17


(摘自hyclone中国网站)

有关血清使用中的常见问题解答

有关血清的问题,数十年来我们始终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因此,我们特别整理了一些实验室里常会遇到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1.保存血清最好的办法?

我们建议血清应保存在-5℃至-20℃。若你一次无法用完一瓶,建议您无菌分装血清至恰当的灭菌容器内,再放回冷冻。

2.如何解冻血清才不会使产品质量受损?

我们建议您将血清从冷冻箱中取出后,先置于2-8℃冰箱中使之溶解,然后在室温下使之全溶。但必须注意的是,溶解过程中必须规则地摇晃均匀。

3.血清解冻后发现有絮状沉淀物出现,该如何处理?

血清中沉淀物的出现有许多原因,但最普遍的原因是由于血清中脂蛋白的变性造成的;而血纤维蛋白(形成凝血的蛋白之一)在血清解冻后,也会存在于血清中,亦是造成血清沉淀物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些絮状沉淀物,并不影响血清本身的质量。

若您欲去除这些絮状沉淀物,可以将血清分装至无菌离心管中,以400g稍微离心,上清液即可接着加入培养基内一起过滤。我们不建议您以过滤的方法去除这些絮状沉淀物,因为它可能会阻塞您的过滤膜。

4.何谓热灭活?有必要做热灭活吗?

一般以56℃,30分钟来处理已解冻的血清,因为此加热步骤,可以使补体去活性,而补体所参与的反应有:溶细胞活性,平滑肌的收缩,肥大细胞和血小板组胺的释放,增强吞噬作用,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趋化和激活。

实验显示,经过正确处理的热灭活血清,对大多数的细胞而言是不需要的。经过处理的血清对细胞生长只有微小的促进,或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甚至通常因为高温处理影响了血清的质量,而造成细胞生长速率的降低。

而经过热处理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的增多,这些沉淀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像是“小黑点”,常常会让研究者误以为是血清遭受污染,而把血清放在37℃环境中,又会使此沉淀物更增多,使研究者认为是微生物的分裂扩增。

因此我们建议您,若非必须,您可以不需要做热灭活这一步。如此以来,不但节省您宝贵的时间,更确保您血清的质量!

5.如何避免沉淀物的出现?

我们建议您在使用血清的时候,注意正确的血清解冻步骤,并尽量避免灭活血清及长时间的将血清置于高温环境中。

(摘自hyclone中国网站)

作者: 铜雀    时间: 2012-2-13 19:17


cuturl('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76&id=10755948&sty=1')
我在分离成体动物脑部神经干细胞时也发现过小的生物。也不能确定其为何物,我已经在园子里发过帖子问了。这种细胞在最初似乎有增殖及形态变化,到半个月后大量死亡,最后消失。

作者: xingyi08    时间: 2012-2-13 19:17


我也遇到过这种可恶的黑胶虫,我对付它的办法是在培养液中加入高浓度的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多换培养液。

作者: windy+++    时间: 2012-2-13 19:18


纳米细菌这种东西值得关注。
cuturl('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66&id=11152390&tpg=1&ppg=1&sty=1&age=10#11152390')

作者: whitesheep    时间: 2012-2-13 19:18


感觉"黑胶虫"这样具有争议的问题还是拿到园子里来讨论更有意思一些.我们平时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交流起来也都是小范围的,现在听了这么多战友们的观点,真的觉得受益非浅!!

昨天对群友所说的"纳米细菌"非常感兴趣,特地在数据库查了相关文献,该文章指出“纳米细菌不能用普通微生物培养基培养,但能用细胞培养基培养”,“纳米细菌具有细胞毒性,以特殊方式入侵动物细胞”,将这一篇《纳米细菌研究进展》传上来与大家共享。

PS:无论如何,不管这样的物体是否为生物活性物质,究其原因都与血清及其使用有关,个人认为我们在做细胞培养的时候,还是应该合理使用血清,群友转帖的hyclone血清使用规程很有帮助。

作者: loli    时间: 2012-2-13 19:19

PLoS Pathogens上关于纳米细菌的一篇综述,有意思的是下面的东西。

Another obstacle to the equitable 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is the fact that its main contributors have—legitimately—started a diagnostics and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their papers do not always state their business connections.

Kajander himself recently admitted that the bacterial status of NB is still lacking satisfactory evidence, and he concedes that the term “calcifying nanoparticle” best describes the agent [38]; unfortunately, he also still uses the untenable word “nanobacteria”, which landed him in a microbial minefield, as an editorial had rightly foreseen [39].

It is also a fact that nothing has been done to identify or to characterize it, or them; nowhere have we found that NB have been “isolated”, and we know that in the mid-1800s, the revolutionary germ theory of disease would not have been accepted without the cumbersome methods set up by Pasteur for obtaining pure cultures, and it would not have gained impetus without the isolating cultures on the solid media of Koch.

Nanobacteria: Facts or Fancies?
cuturl('http://pathogens.plosjournals.org/perlserv/?request=get-document&doi=10.1371/journal.ppat.0030055')

作者: fei1226com    时间: 2012-2-13 19:19


经常用到,可以用氨基甙类的抗生素抑制,黑胶虫比细菌小,生长缓慢,一般对细胞的状态有影响。

作者: kulee    时间: 2012-2-13 19:19

我的293也是啊,还准备接种腺病毒呢,这下完了

图片附件: 25702574.snap.jpg (2012-2-13 19:19, 52.4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
http://bbs.antpedia.com/attachment.php?aid=10729


作者: bohe221    时间: 2012-2-13 19:20


是血清的问题,我前段时间也遇到这个问题,把完全培养基滴2ml到六孔板里面,这种碎片同样可以观察到。后来我把培养基和血清换了,细胞救过来了,现在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者: xue258    时间: 2012-2-13 19:20


我的细胞也是这样的,但个人认为是活的。刚换液时基本看不到,过两天就长满了,悬浮在培养基中,同时细胞也漂起来了。但是拍照片来看就看不清楚了。真是头大

作者: kswl870    时间: 2012-2-13 19:20


我们这边对于血清的操作,是完全按照群友建议的操作进行的,没有灭活,4度融解,分装-20度保存,取一瓶放4度用……
可是,仍然出现我上面图片中的“黑胶虫”!

作者: skytree    时间: 2012-2-13 19:21


建议你把完全培养基滴2ml到六孔板里面,观察是否有这种碎片。

作者: xevin    时间: 2012-2-13 19:21


我想问的,如果你再加些饲养细胞,你所谓的黑胶虫会消失吗?试试

作者: 33号    时间: 2012-2-13 19:22

我最近的实验也受到了黑胶虫的困扰,于是把这个帖子翻了出来,时隔三年多不知道大家还关注这个问题么……

我个人认为黑胶虫应该是一种微生物,当细胞生长状态不好是才会出来作怪,可能跟血清的关系不大,因为之前遇到这种问题时,我们把细胞培养箱里里外外清理了一下,又是紫外灯照又是酒精棉球烧的,然后培养的细胞就没有黑胶虫了,所以猜测会不会是一种趁虚而入的微生物呢?

作者: 兔唇    时间: 2012-2-13 19:22



QUOTE:
原帖由 33号 于 2012-2-13 19:22 发表 bbcodeurl('http://bbs.antpedia.com/images/common/back.gif', '%s')
我最近的实验也受到了黑胶虫的困扰,于是把这个帖子翻了出来,时隔三年多不知道大家还关注这个问题么……

我个人认为黑胶虫应该是一种微生物,当细胞生长状态不好是才会出来作怪,可能跟血清的关系不大,因为之前遇到这种问题 ...

感觉有些道理~我这两天也碰到这个情况了,我还想包病毒呢~现在没得用了,泪奔
作者: BUK    时间: 2012-2-13 19:23


我的细胞这两天也出现这种情况,刚开始复苏时还没有,第一次传代后出现,细胞的生长状态倒是还可以,暂时对细胞的影响还不大,用pbs冲洗后换培养基后变少,培养12小时后又增多,还没有妨碍到细胞增殖,我觉得可能是我新换了血清的原因(复苏与传代用的不是同一批的血清)。现在在找方法探索中~~~~~~~~~~~

作者: ffooll    时间: 2012-2-13 19:24

你好!我遇到情况和你很相似啊!也是传代后出现,都一个月了啊!你找到什么好方法没啊?




欢迎光临 分析测试百科 (http://bbs.antpedia.com/)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