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李保界等揭示与胚胎发育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登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等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 crucial role for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mad1 signalling in the DNA damage response,”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一种与胚胎发育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在DNA损伤应答,以及癌症发生机理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李保界教授,李保界教授曾先后于美国HHMI,癌症研究院等机构进修工作,2001至2006任新加坡国立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院实验室主任,200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参与这项研究的还包括上海交大贺林院士,清华大学陈烨光教授,以及中科院上海营养研究院谢东研究员等。

在生命过程中, 外界环境和生物体内部的因素都经常会导致DNA分子的损伤或改变,如果DNA的损伤或遗传信息的改变不能更正,就可能影响体细胞的功能或生存,对生殖细胞的损伤或改变则可能影响到后代。

而且DNA损伤应答机制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及衰老密切相关。我们机体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各种DNA损伤因子的攻击,内源性因素如代谢中间产物的自由基,外源性因素如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等,都能对细胞基因组DNA造成损伤。但是这种应答如何整合细胞环境因素,科学家们了解的还并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胚胎发育,以及组织动态平衡中必需的BMP-Smad1途径,在DNA损伤应答,以及癌症发生机理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BMP信号是调控胚胎发育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该信号途径的异常会导致胚胎发育的紊乱或癌症的发生。

研究人员发现在出现基因毒应激(genotoxic stress)的情况下,Atm能磷酸化细胞核中BMP活性Smad1,从而干扰Smad1与担保磷酸化酶PPM1A,导致Smad1活性的增加,以及数量的增多。之后这一作用因子又与p53相互作用,抑制Mdm2介导的p53泛素化和降解,调控细胞增殖和生存。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在食管癌和胃癌样品中,分别发现了增强的Smad1 S239磷酸化作用,以及引起S239替换的Smad1突变,这些发现说明BMP-Smad1信号途径参与了DNA损伤应答,并且这种信号作用是通过Atm-p53途径完成的,从而提出了一种BMP-Smad1途径功能丧失会导致肿瘤发生,比如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osis,以及Cowden综合征(Cowden syndromes)的新机制。

幼年性息肉属炎症性息肉,多见于儿童,几乎全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息肉为单发性平滑圆形结节,由大小不等的增生腺体及富于血管与炎性细胞浸润的纤维间质组成。一般认为幼年性息肉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Cowden综合征又称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错构瘤这一术语是1904年由Albrecht首次使用,意思是在发育中出现错误而形成的肿瘤。此种息肉可以是正常组织的异构现象,有一种或几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