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教学和科研:与其纠结,不如分开!

很多人争论大学教授的教学和科研问题。原则上讲,教授应该兼顾教学和科研。不教学,对不起教授这个称号;不科研,难以在学校立足活命。因此,教授很辛苦,两头忙。

学校提倡“教授上课”,目的是想让大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紧跟前沿热点。面对一群刚从高中上来的本科生,如果想通过“教授上课”让他们知道怎么做科学研究,是不是有点勉为其难,天方夜谈?

反对不做科研的老师当教授,是因为觉得不科研就不可能知道科学,也就没能力教育学生。反对不搞教学的人称教授,是因为觉得不教学就不该当教授,应该叫研究员。

我觉得这里有个问题:大学里课堂教学教什么?是教学科前沿,还是教研究方法,还是教学科基础?

我认为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打学科基础。至于学科前沿,则是次要的,了解足矣。至于研究方法,则无关紧要。这是研究生的事,不是大学生的事。

可能我们的教育目标太伟大了,想把每个大学生都培养成研究生、博士生、科学家。这很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浮燥: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当科学家;另一方面,教授再课堂上想的不是打基础,而是物色学生,将来为自己所用。

对于打学科基础来说,科研一流的教授并不一定是合适的人选。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内尤其突出。举个简单的例子,化学领域。搞实验研究的大教授们,让他们去做一做大一大二课本后的练习题,看看能会几道,能答对几题?大牛可以做很漂亮的实验,长一块很漂亮的晶体,但不一定会算最基础的热力学或动力学问题。你让他上课,只会讲怎么做的实验,不可能帮你解题。

解题有用吗?如果你想发文章、想赚钱,那一点用都没有了。但是,你如果想能发好文章、能赚大钱,解题就有用,不但有用,而且非常重要。给学生打基础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学型教授”。

我上大学时,一些老教授们,不管是教物理化学的,还是教结构化学的,还是教无机有机,还是教高等数学、高等物理的,基础知识那真的是叫绝。虽然他们没有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但我很羡慕他们,也感激他们,感激他们给我打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

现在他们都退休了,有人高兴,因为学院里可以给那些能发SCI论文的教授腾出位置。好象学生也很高兴,再也不用学习那些枯燥的题目了,听听高水平论文上的讨论,看看最新论文的图画多有意思啊!

这是个悲哀!学科基础无人关心,华丽的论文成了引导者。不走楼梯挤电梯,一举到达科学的前沿颠峰,不是浮燥是什么?

因此,教授的教学和科研:与其纠结,不如分开。两类教授,不同的聘任体系,不同的任务要求,不同的考核方案,各得其所,各取其乐。

教学型教授专心教学,把学生的基础打牢固。大学生课堂教学,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一门艺术。把复杂生硬的知识讲简单、说清楚、吸引人,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这需要钻研,需要花大量时间钻研。至于学科前沿进展,不用亲自搞,查一下文献就够了。

科研型教授专心科研,把研究生带好。这样一来,研究生面试的时候,那些也深知基础很重要的大牛导师们,是不是也能够少头疼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