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经济也要防范信贷风险

6月份高达1.53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史无前例,上半年新增信贷已累计高达7.37万亿元,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之火烧得够旺。

1月至5月,全国财政收入27108.67亿元,同比下降6.7%;而全国财政支出22496.98亿元,同比增加27.8%。积极的财政政策,受制于政府收入,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同时,在直接刺激消费上,财政政策效果短期不明显,货币政策不得不更大力度地走到前台。

银行业曾经历大量呆坏账的困境,在财政注入和股份制改造后,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提升,而银监会系统的建立,亦加强了银行监管力度。现阶段的新一轮信贷高速扩张,是否又会给银行业带来一次系统性风险,令人担忧,不得不察。

地方政府向银行融资此起彼伏,难免会有透支信用之现象。迄今银行未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监测办法,无法判断其偿债能力;信贷主要流向国有信用支撑客户,亦姑息了这些企业的粗放型经营,极有可能伴生新的产能过剩,也会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新的矛盾;房地产信贷的屡屡打政策擦边球,同样让银行业风险在聚集。

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计成本总动员,是中国体制的特殊优势。目前,中国经济虽现向好迹象,三季度GDP可能接近8%,但是否真正走出低谷还需观察。最近,国际权威机构调低世界经济复苏预期,美国失业率可能升至10%,总理温家宝的“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的观点,也表明中央对经济复苏已作长期准备,而不再期望一蹴而就。

今年新开工项目投资、货币供应量等关键指标,达到十多年来最强状态。实体经济还没真正走出冬天,房地产、股票、汽柴油等部分资产资源价格,却已经进入夏天,这样的信号,要引起高度警觉。通胀和通缩交替,让政策很难拿捏。政府要留存子弹,以应对最困难的日子,并避免走只要GDP的老路,银行业同样要存贷得当、严格把好质量关,更理性地图谋未来。

国际经济局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够、政策干预很多时候缺乏弹性,让银行业资产质量把握比过去困难许多。经济短期如可以复苏,宏观调控必是抑制过热,产能过剩会沉淀大量贷款;经济如不尽人意出现滞胀,银行业只能被迫继续释放流动性。未雨绸缪,适度启动贷款额度管理、合理把握信贷投向、实施必要的窗口指导、节制地方政府无效投资项目,与中央的大政方针并不违背。

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向民营开放,扩大多种融资渠道,是分担银行业风险的必要举措;继续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排除政策的过多干扰,让银行更独立地按照市场规则办事,亦是保持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银行业安危,不仅关乎经济大局,而且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银行业承担双重的责任,不能掉以轻心。

一个月来,中央高层密集地在全国开展调研,不排除下半年宏观政策出现调整,并对过去出台政策进行完善,更大力度地扩大内需,可能会是涉及的重要内容,银行业信贷安全,相信也会引起中央更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