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科研道德的“灰色地带”

谈到科研的伦理道德,大家都想到造假、剽窃、一稿二投等“现行反革命”,但其实有很多灰色地带。曾和别人发生不愉快的合作,我找出科研伦理书的“证据”,质问对方还有没有科研伦理规范。你猜对方怎么说?对方说:科研伦理规范是书里说的,对每个组没有强制约束力,每个组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也就是说他有自己的标准,别人怎么做不能强制他也要怎么做。听到这些话,真是无语了!

那么,科研道德有哪些“灰色地带”呢?

1)偷东西:就是说你发明了一种样品,证明它有优异的性能,还没有写文章。但是你把消息告诉别人后,别人问你索要样品和配方,然后快速作了后续实验,抢着要发表。找对方理论,对方说这是他的点子,几年前就想到了。况且,他的文章,你拦不住。

再比如,你投稿。审稿人把你的文章压了几个月,然后叫你大修改。你修改好以后投回去,审稿人又压了几个月,找个借口把你的文章“枪毙”了。可是这时候,你看到同样的东西在一个杂志主页上发表了,而且是两个月以前投稿的。你找到对方出版社理论,对方作者死不承认剽窃。

2)抢功劳:比如你给老板的同事挂名第N作者,该同事的贡献只是修改些英语,提几个问题,但是署名以后,他就到处开会说“我们”做了这个,“我们”做了那个。报告标题下面就他一个人名字,然后把一堆人的名字放在最后一页“致谢”里面。致谢的时候一晃而过,根本不知道谁干了什么,听众只以为这是他的工作。

再比如两个人合作一个实验,其中一个人(如博士后)主抓,另外一个人(如年轻的美国学生)见习。但是做了实验以后,老实巴交的博士后不说话,而美国学生马上主动到主子那里去表功说他作了这个、作了那个,得到这个结果、那个结果。

3)借花献佛:感恩节到来之际,美国各地商店名牌商品大减价。你通宵排队,给国内的亲人买包,结果寄到国内后,亲人的同事看中了包,求亲人转让给她。你的亲人经不起恳求,把包以原价转让给了同事,连邮寄费和通宵排队的时间损失费都没收。结果同事拿了这个包以后,以几倍的价钱高价转让!

无独有偶,别人知道你发明了稀缺样品,向你讨样品。结果你给别人提供了样品后,谁知道别人只是“二道贩子”把样品借花献佛给第三方搞合作,你只是被利用的工具。

再比如你做了一个东西,点子被周围人知道了。结果周围人出去开会的时候把点子透露给了同行,说谁谁谁最近在做什么东西。

4)再包装(reframe):比如你首先发明了东西,做了大量实验,别人接着做了少量实验,要抢这篇文章。你以为别人会从你的角度写文章把自己列为第一作者吗?不会!他可以从他自己的角度,主要用他的数据写文章,主要说他的事情,把你的数据不痛不痒地边缘化。你要和别人理论,别人一样会说:我说的不是事实吗?正文里的图,几张是你的?

再包装(reframe)也可以用到项目汇报里面。比如说两个老板共同申请一个课题,一个出了绝大多数文章,而另外一个没有出什么成果,但是到写项目汇报时掌控汇报的人会把自己一点点初步结果吹得很大,占据主要篇幅,看起来做了大量工作,而把出主要成果人的成果边缘化,看起来什么也没做。

5)越界:你的导师在实验室“坐镇”的时候,一切还太平。可是一出去开会,马上会有好事者跑过来说要和你“讨论讨论”,并且打听最新结果。

6)小题大做:再比如,你给你的老板干活,并给他的同事或者上级署名。当然,做球给别人打总要点“形式”,于是该同事或者上级一看到你做实验有少许不规范的地方(比如用了扳手后没把扳手放回抽屉)就冲到你老板的办公室里去打小报告,意思是他尽了监督的责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你写了文章给你老板的同事或者上级“过目”,结果他看到有个错别字也冲到你老板的办公室里去打小报告,意思说他尽了作者的责任。做事情夸大自己的贡献,没有他地球都不转,这种行为就是make a storm in a teacup。

说到底,这些东西和人品有关。还是防患于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