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家 » 讨论区 » 分析生活 » 教学随想--关于研究生指导的杂感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教学随想--关于研究生指导的杂感

michael_b_rex[使用道具]
一星
Rank: 6Rank: 6


UID 802
精华 11
积分 3055
帖子 1126
信誉分 154
可用分 3717
专家分 584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1-21
状态 离线
1
 

教学随想--关于研究生指导的杂感

1、听话与不听话的辩证
低年级的时候,很多学生不会听话,有一些学生不听话;高年级的时候,很多学生太听话,这都是不理想的状态。
好的状态是,低年级的时候听话而且会听话,高年级的时候不一定听话。
听话是为了接受导师的指导;会听话才能听话;不会听话的表现是不能仔细思考导师的指导、东耳朵进西耳朵出,或者压根就领会不到关键之处,听了也没听懂,等等的情况很多。不听话的情况也不少见,自以为是,这时候导师的指导实际上信息通道堵塞,和没有导师差不多。低年级的时候,导师的指导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听话而且会听话是很重要的。这就体现一个学生的悟性。导师的指导也要细一些,对学生的要求也要具体一些。
高年级的时候,是到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一展身手的时候了,不需要也不能对导师的意见一一听从,如果事事言听计从,那样就体现不了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这个阶段,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形式也要随之而变化,更粗放一些,原则化一些,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才好。
2、因材施教与因势利导
这是一个老话题,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孔夫子时代。
传之愈久,愈见久经实践检验,弥足珍贵。
为师者,需要辩才识才,用慧眼识得千里马抑或老牛,因地制宜,在思想培养、学术方向等诸多方面指一条适合于其人的道路,方不辱导师之“导”字。
为学生者,要自知,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自我设计,师生默契配合,安得不出人才?
由“因材施教”想到了“因势利导”。势就是前进的势头和惯性,好比汽车,当它上了高速路,开足马力朝某个方向前进时,就形成了一种势,此时若有外力强行扭转其方向,就会形成冲突,造成“车祸”,教育过程中的不少失败亦可类比,故而提出了“导而弗牵”的教学原则。
3、用耐心等待幼苗的成长
事物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一个人的成才,需要阳光雨露,需要风吹雨打,需要应时按季培土灭虫,更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自然成长。为师者,要认识到这个客观规律,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满怀爱心来欣赏学生的自然成长。
如果急不可耐,则会急匆匆地去拔苗助长,后果自可想见。
故此,师者,又名园丁,实惟妙惟肖!
柳宗元曾为园丁作传,《种树郭橐驼传》曰:郭橐驼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且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他人常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问其诀窍,则曰:“我并非有何特别的本事,只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使其天性尽量发展。大凡种树的方法是:根要舒展,培土要匀,带的土最好是原来的,筑土要紧密。栽种时要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要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这样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就会不断成长。……别的种树人却非如此;或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或又爱得太深,担忧得太多,晨看晚弄,离开时还一步一回头;还有更过分的做法是刮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树的天性一天一天被损害,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所以没人我种得比我好。”个中道理,似乎就是给为师者说的。
4、诲人不倦
提起这句话,只有当教师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苦楚。
按理说,所谓诲人,动动嘴皮子而已,何言倦字?但时下的学生们实在是听不进去劝告,一个问题、一个毛病、一个错误认识,你三番五次地说,磨破了嘴皮子,经常见效甚微;更有时值寒冬腊月站在院子里说上两个小时的时候,何言不累?!悟性高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才说,得英才而教,不亦乐乎!
诲人不倦,是孔夫子说的,可以推想古时候的学生大约也不太好教导,冥顽之辈想也不少,足让教书匠头痛。
其中的道理,既说给学生们听,也说给老师们听。
为师者,当明了不可奢望说一句话就改掉学生的一个毛病,要做好说上一百遍而不厌其烦的心理准备;为生者,当知为师之不易,能给老师省点心就尽量省点心,自觉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5、教学相长
老师有长于学生的地方,其实学生也有长于老师的地方。
教学相长,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了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在具体工作中和学生同劳动、同思考、同发现、同提高,进行合作,而不是高高在上做监工头。
教学相长,老师要知道老师能够长于学生的地方,发挥教师的作用,或画龙点睛,或剖石见玉,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体会学问之神奇,乐在其中,乐入学术殿堂。在教的过程中,老师也会受学生的种种触发,从中吸纳新鲜思想,得到提高。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此理。
6、学以致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我最推崇这四个字。
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好解释,学知识为的是用知识,否则就是书袋子。
深一层的意思就值得仔细玩味了!那就是,若非学以致用,学只能得其皮毛,难悟精髓,难臻化境。“用”之于“学”,岂可或缺!
学和用的辩证关系,只此四字,即可涵括无余,妙哉!
7、车到山前必有路
大家常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或朋友大胆地往前走!但说这话的时候往往是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抑或心存侥幸。我要说的是我所悟出的另一层意思。
大凡事物,常具有多层次结构,譬如山之宏观和树、山石、山路之微观。对事物之观察和了解,在不同距离上会有不同视角,远观山近看树,乃人之共识。细思此节,当知近不见山、远不见路之理。这个道理,在哲学意义下,具有普适性。
故曰,车到山前必有路。
非此山无路,而是车未到山前,距离尚远,路隐而不见罢了。既明此理,诸君则可破除胆怯之障碍,奋勇向前了!
Just do it!
8.Just be yourself!
一个男孩写下了一句自己欣赏的格言,使我感受到了阳光和春天的气息,就此写下自己的感受,作为我对这句格言的一个注解。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20岁的时候我自己也常思索这句差不多同一个意思的名人名言,并以此给少不更事的自己壮胆。多年之后,回顾这句话,感言万千。
青年人,初出茅庐,没有经验,没见过世面,常常胆怯,遇事迟疑不敢迈步,耽误了很多机会。这时候,喊着这句话,胆子不知不觉就壮了,好比那《红高粱》里的汉子高唱的号子,“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
这是青年人的权利,因为还有时间,允许你固执犯一些错误;也是青年人的无奈,没有经验,不这样靠自己硬着头皮往前拱,咋办?
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这句话充满自信与豪迈,是足以让所有的成年人羡慕的!但也稍稍有那么一点点担心,那么一点点...,怕由此激发起来莽撞和狂妄自傲。也许是中国人喜欢中庸的文化所致。
所谓羡慕,就是自己想做可很难做到的时候才说的。譬如出淤泥而不染,哪个不喜欢呢?说到此节,Just be yourself,可是难得很哪,修养到了极致,才有资格喊这句话呢。
9、有教无类
这个教学原则是孔夫子最早提出的,当时针对平民阶层和贵族阶层的平等受教育权而言的,今人引申为更广义的含义。
一个学生的成才经历和过程千差万别,不能凭一个阶段的考试成绩判定终身,也不能凭是否毕业于好的大学判定终身,也不能凭一时的淘气和冥顽判定终身。
故曰,有教无类。
把一个不开窍的学生引导开了窍,那是浪子回头金不换,教师的贡献就更大一些,更体现教育事业之可贵和崇高。

顶部
michael_b_rex[使用道具]
一星
Rank: 6Rank: 6


UID 802
精华 11
积分 3055
帖子 1126
信誉分 154
可用分 3717
专家分 584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1-21
状态 离线
2
 
10. 欲速则不达
道理都懂,所以讲一个形象的故事。
我念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里面有一位资深的老工程师苏荣培老师,在教我们焊电路板的时候总是说,“慢就是快”。反过来说就是:快就是慢。他天天在学生耳边念叨,自然就记得很牢,20年过去了,犹如还在耳边。焊电路有图快的时候,一块板子很快就焊完了,一通电,冒烟的,没信号的,啥情况都有,于是去查每个元件,每个焊点,焊接完的电路元件相互影响有时候根本没法分割测量,于是还要再焊开,拆下来元件去量,结果搞来搞去一块电路板狼籍斑斑,到处短路,四处烽烟。稳扎稳打的那个,量一个元件焊一个元件,逐个焊点检查质量,焊完了,一通电,信号马上出来,功能正确,一切ok,板子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一如那时的心情,一个字,爽!最后是慢的那个人快,图快的那个人慢。
一个老故事,一个老教师,一句忘不掉的话。
11、好记性比不过烂笔头
这是常说的一句话,毫无深奥可言,可是个中道理似乎常被人忽略。
说这个话的时候,常常先做一个测试,那就是讲一段东西,忽然请大家复述,也就是十分钟的光景,复述出来的东西那可真是三国演义,各种变奏版本都有,五遗其二是常有的。更莫说数月、数年之后了。
记得钱学森先生90岁的时候,曾出过一本他在美国做学生、做研究生、以及做教授时的手稿,整洁完整,条理清晰,令人震惊。震惊之余,也就知道了钱老知识之渊博、精通多门学问实在是有原因的,就看这手稿笔记,就可窥见一斑。希望有机会大家都看看这本书。
积累之于做学问的重要性,如何形容都不为过。有很多学问,是需要苦苦思索很多年的,人的记忆特性导致时间长了总要忘掉些东西,没有笔记的帮助,这种长期性的研究工作没法做好。又有很多学问,是要旁征博引的,不做笔记,连出处都说不清,别的就莫谈了。有很多知识,学到的时候当时并没有即刻的用处,而往往是若干年后才用,不做笔记,也怕是找不见了。诸如此类。
可是现今的学生甚至年轻教师们,好好做笔记的太少了,所以这个基本功,还得代代相传下去为好。
12、于细微处见真性情
说到因材施教,首要的一个事情就是辨才、识才;日常教学的环节,也要辨别学生的优点缺点特长短处;所以如何看人识人是育人的首要步骤。
在学生时代,难得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检验一个人,诚信、胆识、睿智、自律、细心、恒心、厚道、踏实等诸多性格思想层面的东西只能从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反映和判断,所以教师要具备从小处看人的本事。细微处见真性情,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最自然状态下的表现,绝无做作。
若干要点是要注意的。要长期留心观察并检验和印证观察结果,滤除一时一事的干扰,避免对学生草率下判断;重点考察主要制约因素,避免草木皆兵,陷于繁琐;察人宜本着善意,而非挑剔;等等。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纵观当今世界科技之进步速度,日新月异,其动力就在于科技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越来越高效便利的工具,换言之,如果学生们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些工具,那么这些便利就不能充分地为己所有,就要费力许多了。
科技进步所提供的工具中,资料检索手段占有重要地位,其次是各种科学计算工具,再有就是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可惜,扎实掌握这些工具的学生比例并不大。
还有一些广义的工具,比如,可以便捷地和世界各地的学者低成本地通讯,对研究工作大有裨益,但积极利用这个渠道的学生比例也不大。
这个问题提出来,供师生们反思。
14、为师之首要
责任感和爱心。
教学技能有个学习提高的过程,责任心是努力提高教学技能的内在动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思想教育的首要条件,为师之爱心是一切的开端。
学生好比幼苗,教师的培养对学生日后的成才、为人、处事影响很大,深思之,责任重大。
化作春泥更护花。
15、去听博士答辩
在一所大学里,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非常简洁的途径就是去听博士答辩。学科范围尽可以宽泛一些,不拘泥于本门学科。
大学里做学问最专心致志者,莫过于博士生这一族了,年近30,智力几达人生顶峰,面壁数年专于一题,研究成果的厚积薄发尽在毕业答辩这一刻,一小时内发布数年的信息量,可用字字珠玑来比喻了。答辩委员也尽是个中方家,出言自不同凡响,于问答质询间,旁听者可领略许多关键要点。又作为公开的一个活动,人人可得而听之,绝无门票之费。免费大餐,岂不快哉!
换一种审美的角度看,就像花朵的绽放。集天地精华,孕育数年,忽而含苞初放,岂非美不胜收?昙花初现,一睹芳容,岂不快哉!
顶部
michael_b_rex[使用道具]
一星
Rank: 6Rank: 6


UID 802
精华 11
积分 3055
帖子 1126
信誉分 154
可用分 3717
专家分 584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1-21
状态 离线
3
 
16、蚂蚁啃大象之法
被困难吓倒,看着难就不敢做了,是常有的事;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乱成一团,不知从何下手,理不清头绪,CPU死机了,也是常有的事。这时候,要祭出蚂蚁啃大象之法来对付。
蚂蚁啃大象可不是传说,非洲白蚁之利害,通过现代传媒,已经为众人所知。大象之大,蚂蚁之小,全然不成比例,一口一口咬下来,大象空留白骨,令人毛骨悚然,吃惊之余,倒也令人悟出一些道理。
这个道理用在做学问上很管用。不管多大的事情,分解开来,就不再是遥不可及,不再是庞然大物无从下手,再一口一口吃掉,就这样简单。
17、团队的力量
合作会创造很多奇迹。
CCTV的动物世界节目,常常介绍一些靠集体力量在竞争中取胜的自然界的奇迹,如,蚂蚁、蜜蜂、狼等种种。
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智慧最高的群居种属,合作应该是人类的自觉行为,可是常常做得并不好。这应当引起极大的反思。
共同价值、共同理想、共同利益是合作行为的基础,也是团队构建的基本条件。组织和制度是团队的硬件/软件。等等。
团队行为是人类提高生存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学习运用,其中的关键很多,建议去看看有关专著。
18、"我讲明白了吗?"
教师是靠嘴来“挣饭吃”的。满腹经纶,如果倒不出来,那也不是好教师。站在讲台上,一通之乎者也之后,通常教师会问:“大家听懂了吗?”
我的建议是,要问:"我讲明白了吗?"
一问之别,可以说差异甚大。前一问只问听众,后一问,既问听众,实际上也在问诸自身。常问自己:我讲明白了吗?并身体力行去改进,就能够不断提高讲课的逻辑性、对听众的自动适应性,等等。
19、长善救失
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此谓:长善救失。
〈学记〉中说: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中常见的四种过失:贪多,知识面偏窄,态度轻率,畏难中止。这四点,源于学生的不同个性。教师要认识学生的不同特点,才能帮助其克服缺点。
个人体会是:长善之法,可以给学生尽量提供、创造发展其优长的机会,让其崭露头角,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成为快速前进的动力。救失之方,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指出其短处,使其反省、改进;可以让性格、知识结构具有互补性的同学合作、搭伴,以取长补短;可以给他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让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校正、弥补。
20、身教重于言教
让学生成器,成才,是每个教师的理想。
要成器,先须成人。一个人先要具备最基本的为人道德,诚实、守信、谦虚、仁慈、公正、和平,然后他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无德之才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所以,每一个“教书匠”都应当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本份事,而不应以专业为借口,置德行于脑后。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育的难题与重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培养学生爱真理、爱科学、严谨不苟、尊重事实、踏实做人、奉献社会、能包容、善合作等品质,应当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责任,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光靠言教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通过身教,让学生潜移默化。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后记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转瞬30年,个人置身其中,前10年做学生,后20年做教师,甘苦自知。深知做教师责任重大,如履薄冰,常思如何才能尽职。边学习,边总结,偶尔有感,记录点滴,这是此文的由来。教学的经验,古人有很多宝贵总结,至今犹新,所以继承而后发扬是必然的。曾写过一首诗,录于此表达未尽之意:“断碑犹辩旧词婉,遗墨留迹认前贤,才寻落梅缘溪去,更待秋荻飞雪还。”这是游杭州西溪的留念,写景之外还有些寓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