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精神+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名合格的研究生

最近有关研究生能力培养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行文角度无外乎两个:导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作为经历硕士和博士阶段科研训练的新近毕业生,我谈谈自己体会。

三种精神

作为一名研究生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学会和养成三种精神:(1)勤奋与努力的精神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验研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最大化的获取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养成勤动脑和勤动手的好习惯。这一过程要保证时间的投入,即学会泡实验室,不要太散漫,有事情来,没事情就不来,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实验室中某个人的一句话或一个实验细节就给你很大启发,让你发生质的进步。因为没有时间的积累,即使你非常聪明,也不会获得最大尺度的提高和进步。(2)奉献的精神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必须养成团队精神,在一个课题组内部,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私心不要太重,学会多与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多交流和多协作。导师没给自己落实具体课题之前,尽自己最大努力地协助师兄和师姐开展实验研究,不要只顾自己那一滩,因为这一过程恰恰是锻炼你自己的最好时机,为你后续开展自己课题研究练兵。现在的很多研究生都很懒惰,并且眼高手低,总以为高年级研究生做的东西很简单,不用实践,一看就会,其实恰恰相反,平时不养成一种奉献协作的精神,见到活就躲,等到自己开展课题时,多数都傻眼了,做起来既不应手,也不得心,此时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和高年级多学点,多练点,多干点活。转眼间,毕业将近,何谈收获,自己那点课题整的还一支半解,导师仁慈的话,将就毕业了,想后悔都晚了。我的观点就是研究生阶段(硕士和博士都一样),不要怕活多,不要怕活杂,不要怕辛苦,不要挑活,世事洞明皆学问吗。如果导师给你的任务越多,越有挑战性,其实恰恰你是幸运的,因为高深的知识和综合能力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炼成的。同时,同一课题组内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恰恰是你扩展知识的最好机会,因为同一个课题组内的研究生多数研究方向有所侧重,如果每一个组员的研究课题你都能参与,那么你的收获是最大的。(3)持之以恒的精神就像毛主席所讲的那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也是符合同样的逻辑,“即一个研究生努力一次和奉献一次并不难,难的是整个研究生过程中都能这样”,坚持的精神难能可贵,纵观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成功和伟大创造,均是一种坚持的结果,坚持的最后的一分钟就会使你的收获发生质的变化。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一生做事的准则。学会坚持的做下去,你离成功就更近一步。

    总之,其实上述三种精神是一个完整的开放式系统,只有三者都养成具备了,你才会获得你自己最大的收获,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包括做人和做事两方面。

一种习惯

独立思考和独立实践的习惯,这与前述的团队协作精神并不矛盾。即研究生开展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遇见问题应该养成这两种习惯,不要事无巨细皆问之。问题出现了,首先自己应该尽最大努力去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包括读书,文献,网络等多种资源的整合利用,不要嫌繁琐,不要偷懒,不要吃等食。你记住照葫芦画瓢永远画不出最好的瓢,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只有你自己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会使你久远掌握,触类旁通,实现跨越。只有遇到单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才去找人请教,但也不是直接拿来主义,要把知识和问题的解决方案经过你自己的大脑重新加工变成你自己可以真正消化的形式。

一种能力

研究生应该学会化繁为简的正常思维能力。人类历史的重大科学创新,从获得的结果来看往往是一种意外的发现和创造,但细致的研究其过程,可以共识的是都是一种符合正常科学思维的产物。我们当前的大多数研究生不会正常的科学思维,或者说是不具备一种正常的思考方式。总以为奇思妙想是出高水平文章的基础,而忽略正常思维的训练。以我的感觉,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不会获得重大发现。化繁为简是一种能力,说者简单,做起来很难,如俗语“杀猪焉用牛刀”,现在很多研究生为了能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在设计研究计划时,往往什么技术新,什么技术高端就用什么,不考虑自己课题的本质和研究对象,沾边就用,结果是将简单的科学问题复杂化,不但不会有很好的解决,结果越研究越复杂终无所获,何谈创新,何谈收获,何谈提高。科学研究的艺术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技术解决最复杂的科学问题,这才是一种创新和创造。我们研究生阶段研究,要学会化繁为简,从简单论出发解决科学问题。能用剪刀解决的问题,你没必要用铡刀去解决,科学的创新看的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看你用的技术。这才是一种正常的科学思维。

综合分析,上述三种精神+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硕士/博士),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