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讨论区 » 经验共享 »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类名单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类名单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11
 
实验室编号:  1987DA105051  建设年份:  1987
实验室名称: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0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厦门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福建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pcss.xmu.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依托单位是厦门大学,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并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主任为万惠霖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乾二院士,田昭武院士和蔡启瑞院士分别担任实验室名誉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2人, 其中高级研究人员2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博士生导师21名), 技术人员4人, 管理人员2人。学术委员会由15 名专家学者组成。   

实验室认真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开放交流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在1994年国家计委组织的评估中, 实验室被评为A级实验室; 同年, 在国家计委、科委等八个部委联合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 实验室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荣膺“金牛奖”。1997年被国家科委遴选为全国8个试点实验室之一。1999年,在全国29个化学学科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名列第一。2001年,由实验室14名优秀中青年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群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为全国首批15个创新科研群体之一。   

实验室以固体表面、固/气和固/液界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表面和界面的结构、性能与反应机理,设计和合成原子团簇、纳米材料等微观和介观结构体系。实验室主要研究目标为:建立和发展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的先进实验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新催化材料与过程和电化学新体系和技术的开发提供科学基础,进而解决与能源、化工、材料、生命和环保等关系极为密切的某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实验室十分重视现代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在研究工作中广泛使用了各种原位、时间分辨、显微及其联用技术, 应用量子化学等方法建立固/气、固/液界面的模型, 研究化学吸附和反应机理。实验室拥有研究固体表面、固/气、固/液界面结构和瞬态过程的二十余台(套)大型仪器设备,还自行设计研制了国际上尚无报道的或尚无商品化的仪器设备近十余台(套),通过实验和理论方法的不断创新,实验室已逐步形成和发展有独自特色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多年来,实验室在络合催化理论、酶催化和非酶催化固氮成氨、一氧化碳加氢和低碳烷烃临氧定问催化转化的研究及有关催化剂体系的设计和研制、电化学研究方法、谱学电化学、电化学纳米加工、新型高能化学电源、团簇的产生与机理研究、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和量子化学中的群论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发表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的论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实验室承担了包括973项目、863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在内的多种科研课题; 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余项,例如:《多电子体系的群论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固氮酶作用下和铁催化剂作用下固氮成氨的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和《合成气制乙醇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离子色谱电化学抑制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此外, 还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实验室注重营造人际关系宽松和谐、学术创新气氛浓厚的研究环境,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拥有一批具有献身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这支队伍里,有五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4人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实验室重视学科交叉,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特别注重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强-强”合作。多位研究人员分别在国际上五个学术杂志担任编委和在一些学术组织中任职(包括国际电化学学会副主席);并应邀在多种有关国际系列丛书和学科大全上撰写综述文章。实验室成功主办过各种国际学术会议, 例如1995年召开的第46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大会有近五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八百余名代表(包括国外代表五百余名)参加。还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全国量子化学大会(1993年)、第三届中日理论化学研讨会(1994年)、第八届全国催化大会(1996年)、第六届全国STM会议(2000年)和第十一届全国拉曼光谱会议(2001年)等,并参与主办第三届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大会(2000年),这些活动大大扩大了实验室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实验室将在保持现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改进开放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强调从原始创新的目的出发,发挥实验室在物理化学分支学科齐全的优势,集中科研力量和凝炼科学目标,注重从原子、分子水平上(甚至在单分子水平)表征固体表面、界面的反应过程,并注重纳米尺度结构和性能的关联,全面和深入地认知固体表面、固/液、固/气界面结构和性能及其关联。同时加强与本校、本地区相关优秀实验室的联合、整合,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力争把实验室建成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物理化学研究基地。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

                                  邮政编码:361005

                                  电 话:0592-2093603,2182432

                                  实验室主任:万惠霖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12
 
实验室编号:  2006DA105121  建设年份:  2006
实验室名称: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8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北京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www.gzs.buct.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13
 
实验室编号:  1987DA105031  建设年份:  1987
实验室名称: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浙江大学 天津大学 清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北京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由萃取分离(清华大学)、精馏分离(天津大学)、固定床反应工程(华东理工大学)和聚合反应工程(浙江大学)四个分室组成。1987年由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筹建,1991年建成验收并开放运行。清华大学汪家鼎教授(科学院院士)为第一任实验室主任,南京化工大学时钧教授(科学院院士)为第一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目前戴猷元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华东理工大学袁渭康教授(工程院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袁希钢教授、清华大学费维扬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戴迎春教授和浙江大学李伯耿教授为实验室副主任。

实验室的具体学科目标为:在近代湍流理论,粘弹系统和多态现象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和实验方法,深入研究两相和多相系统传递和反应过程的规律,开发新过程和高效设备;深入研究有关化工过程的数学模型,编制优化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包,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工应用中的研究;开发化工过程动态特性和优化控制的研究,开发新的动态过程;探索及开发化学工程新技术,向生物工程、新材料、环境等高技术领域渗透。

实验室的具体研究内容为:在萃取分离方面,深入研究液液、固液、微尺度接触及超临界萃取、膜萃取、反应萃取和电泳萃取等耦合新分离方法的相平衡、界面现象和传递现象性质;"按基本原理设计"的目标,通过分子设计研制新型绿色分离剂,开发用于环保、生物和新材料制备的反应萃取新工艺;推广分散-聚合型脉冲筛板塔、改进型转盘塔(MRDC)和超级扁环填料塔等高效萃取设备;致力于信息科学的最新成果和传统化工方法的结合,研究萃取设备优化设计的技术难点,并在CFD和智能CAD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在精馏分离方面:以界面科学及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精馏等传质分离过程中界面传递及多相流体力学规律,发展计算传质学和新一代精馏理论;非常规条件下气、液、固传质及过程强化研究,包括高压及高真空精馏,高压吸附过程,吸附精馏、膜精馏及反应精馏等新复合过程及其强化机理,加盐精馏等特种精馏研究;精馏过程工程研究,包括分批精馏、动态过程、系统优化与节能研究;高效精馏分离技术工程化研究,包括大型精馏塔技术、新型工艺和设备开发。

在反应工程方面:以反应过程和反应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态、非稳态的实验和模拟方法,研究反应器和相关设备内的传质和反应规律,开发新的反应工程和设备。主要包括多相催化工程与反应器;环境友好化工产品和低污染工艺的开发;超临界流体技术的相平衡、传质与反应规律;电化学过程的动态操作特性及新合成工艺;开发新型化工设备;聚合物加工中传递、流动、模型化和优化;开发新型复合材料和以纳米碳纤维为载体的功能性催化材料。

在聚合反应工程方面:研究高转化聚合动力学及工业聚合过程中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组成及其分布、分子立构规整性和颗粒形态等分子结构和聚集态的调控规律。研究高粘、非牛顿和非均相聚合物系的流动、混合、传质与传热规律;研究聚合反应器中的流场、浓度场和温度场。研究动力学、反应器、过程及产物性质的建模与仿真,反应器及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监测。研究高性能及功能聚合物材料制备的原位聚合、反应-挤出等新的聚合技术。

现实验室固定人员40人,院士3人,教授22人,副教授13人。自实验室建设以来,承担了多项重大的科研任务,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为:戴猷元教授开发的“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费维扬教授发明的弯弧型筋片扁环填料(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特别金奖);“精馏过程中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教育部科技进步[基础类]二等奖);反应工程室以固定床反应器为代表的“大型聚酯反应过程和反应器开发”(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冶炼厂废气净化新技术-非定态SO2转化技术的工业化示范工程”(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氯乙烯类多相(共)聚合反应工程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涂料专用搅拌釜优化研究、开发和系列产品设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实验室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项目的年经济效益达5.8亿元。研究工作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李伯耿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并与肖文德教授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化学工程学科特聘教授。

实验室随时跟踪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与国外建立了较广泛的国际合作,扩大了国际影响。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对外开放,利用实验室的先进装置和研究力量为科研和产业部门服务;吸收优秀人材,提高研究水平,促进学科交叉与渗透,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欢迎国内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工作。



                                 地 址:北京海淀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邮政编码:100084

                                 电 话:010-62773017

                                 实验室主任:戴猷元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14
 
实验室编号:  2001DA105041  建设年份:  2001
实验室名称: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2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湖南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湖南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cbsc.hn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教育部正式确认并对外开放的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学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增加最近几年形成的纳米生物传感技术新兴学科生长点扩充而成,于2001年由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依托湖南大学边建设边开放。建设项目负责人为王柯敏教授和吴海龙教授。建设时间为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   

主要学术方向和研究内容包括:(1)化学计量学:运用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数学与统计学方法,优化化学量测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信号)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学信息;(2)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技术:利用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及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利用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学和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的检测技术与检测理论,通过综合解析所获分析信号,对生命体系诸多现象和物质进行分析研究;(3)纳米和单分子水平生化分析:主要从事纳米和单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生物活性的功能化纳米颗粒研究、纳米材料制造和表征等;(4)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主要从事离子敏化学传感器研究、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光化学传感器及生物传感器研究。   

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为湖南大学校长王柯敏教授,由常务副主任吴海龙教授主持日常管理及运行。   

该实验室已经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100余项,其中包括合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析化学重大项目,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九五”化学计量学重点项目及“十五” 痕量分析重点项目,联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生物传感器重点项目,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研究、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和较多的面上研究基金项目,主持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的重大项目及重点项目。实验室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其中SCI收录论文年均50篇以上。该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谭蔚泓博士,在纳米技术及其超小型生物传感器、生物医学实时成像、单细胞活体检测、分子触角超分子、分子信标DNA探针等研究领域亦取得了国际同行公认的创造性成果,在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且绝大多数被SCI收录。该实验室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各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俞汝勤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守拙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柯敏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谭蔚泓博士、沈国励教授、魏万之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协作、能在分析化学领域世界前沿竞争的科研梯队。该室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60名以上、博士研究生70余名。实验室所在的分析化学学科已获准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   

实验室致力于对国内外开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仅2002年度就收到开放基金申请33份。   

实验室还加强了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讲学,并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同行进行了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成功举办了我国第一届生物分析化学与纳米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150余名国内外同行聚会湖南大学,其中海外专家30名,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世界著名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扎尔博士,著名分析化学家、美国《分析化学》杂志副主编、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杨士诚博士等。该室也正与有关大学合作,积极筹备第一届亚洲化学计量学国际学术会议。   

在实验室运行管理方面,该室坚持室务会议工作制。分工协作,积极推进办公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已建立运行良好的办公系统及网站。仪器设备购置、维护及实验室日常运行等方面均已取得良好成绩。   

该实验室在化学计量学研究方面已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并已步入国际化学计量学研究的先进行列。生命科学的新分析技术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工作的系统创新性方面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行列。纳米传感技术形成了新兴学科生长点,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重要成果。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已成为国内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的中心之一。   

今后,实验室将努力借鉴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经验,充分、合理地把握与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因素,进一步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努力成为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平、实验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验研究基地和学术活动中心。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大学

                             邮政编码:410082

                                                                                                                    电 话:0731-8821818

                             实验室主任:王柯敏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15
 
实验室编号:  1992DA173011  建设年份:  1992
实验室名称: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4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福建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前身为福州结构化学开放实验室, 是1986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建立的开放实验室之一,1992年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开始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实验室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技前沿,以结构化学研究为基础,以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和物理化学前沿领域的金属原子团簇结构与功能、结构敏感材料和纳米材料结构为主攻方向,合理合成新型化合物,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探索新型化合物的分子和电子结构及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应用背景,为新材料的研制提供创新的源泉。近期主要开展电磁性功能化合物的设计;金属团簇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基础研究;重要生物过程中的结构化学问题;超分子聚合物晶体工程;结构敏感材料的基础研究;纳米材料的重要结构化学问题;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研究。实验室的目标是将实验室建成国内外结构化学的研究中心之一,成为光、电、磁功能材料、纳米材料、膜材料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

已故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教授生前为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敬魁研究员为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由结构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17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洪茂椿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以“实验与理论、化学与物理(以及其它非化学学科)、结构与性能、静态与动态、基础与应用五重双结合”的科学方法,建立了从合成、分析、结构表征、性能研究到应用探索的一套完整的结构化学综合研究体系,在结构化学研究中形成了优势。自1992年以来,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青年、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等。实验室在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金属原子团簇的结构化学、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及纳米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福州模型”,元件组装,M3S3“类芳香性”,等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结构化学研究基本原理。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公开8项;出版专著三部;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79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546篇,国内刊物论文433篇),研究论文被SCI收录及引用数均列全国科研机构的前列。

实验室有一批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活跃在结构化学领域、成绩卓越的学术带头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3人;留学归来的优秀学者4人和一批青年研究骨干,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并富有竞争力的科研队伍。实验室按“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运行机制管理,现有固定人员34人(具博士学位的占41.5%,硕士学位的占35%,平均年龄38.8岁),流动人员31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64人。

实验室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7人。已从实验室毕业的硕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后90多人。

实验室有配套的技术支撑系统,拥有多种现代化的结构分析大型仪器:CCD X射线单晶面探测仪、四圆衍射仪、粉末衍射仪、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富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荧光光谱仪、高分辨质谱仪、PPMS物理性能测量系统,并有一支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队伍提供了高水平研究的技术保证。

实验室在人员结构和课题审批都保持较大的开放度,客座人员承担课题的比例为60%,已取得明显的开放效果,既有利于发挥实验室的优势、促进国内相关学科研究发展,又有利于实验室拓宽研究领域,吸收新的学术思想,提高研究水平。 实验室已和国内外4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荷兰、瑞典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验室已成为国内外结构化学研究的中心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实验室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

  

  



                              地 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西路155号

                              邮政编码:350002

                              电 话:0591-3715544,3792594

                              实验室主任:洪茂椿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16
 
实验室编号:  2000DA173041  建设年份:  2000
实验室名称: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上海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www.lomc.labs.gov.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于1989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实验室依托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1995年和1999年的两次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后,经过论证,科学技术部于2000年2月批准筹建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4月通过验收。目前实验室主任为麻生明研究员,副主任为侯雪龙研究员。钱长涛研究员担任学委会主任,康北笙教授和席振峰教授担任副主任。

实验室主要开展对金属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设计并合成新型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其结构及反应性能;研究金属—碳键,金属-氢键等的形成及其化学转化;开拓导向有机合成反应的金属有机化学,发展新的金属促进的高选择性催化反应。为走向21世纪的高效、低污染的绿色合成化学提供方法和源泉。

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 新型金属络合物的合成研究。稀土金属有机化学,烯烃配位的过渡金属卡宾和卡拜络合物的研究;(2) 导向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主族元素金属有机化学,原子经济性反应,高选择性反应特别是不对称催化,功能分子合成的方法学及其应用研究。

实验室成立以来,发表研究论文1452篇,其中962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实验室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协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等。

近年来实验室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不对称催化;高价态过渡金属催化的合成方法学;催化的高立体性主族元素金属有机化学;联烯化学。

有些有机合成反应方法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及应用,其中之一在1995年被国际著名的工具书Organic Synthesis收集为标准方法, Handbook of Palladium - Catalyzed Organic Reactions中收集了钯催化反应共84个,有5个反应引用了陆熙炎院士的工作,CD-ROM版本中增加的唯一一个反应即第85个反应也是他的工作。实验室部份工作被美国化学会C & EN News 2001年10月1日期封面文章评述为“the most significant potential chiral chemical advance of the year”。 2002年接受Acc. Chem. Res. 主编邀请专文介绍工作进展。 另一部分工作应Synlett主编邀请写专文发表在该杂志2001年第8期,标题刊登在封面上。有些工作已申请了专利,在国际杂志如JACS、 Angew. Chem.等发表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或特邀报告。

实验室一贯重视人才的引进,近年来实验室已引进8名青年学术带头人,他们中4人获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人通过今年的初评;5人获中国科学院百人工程资助。目前实验室已初步完成了新老交替,实验室共有学术带头人13名,其中院士3名,研究员9名,副研究员1名,拥有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学风严谨、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2001年实验室的7位学术带头人和所内其他2位同志共同获得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实验室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共有7名学生获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1名学生获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根据研究方向设置高强度的开放基金和课题,面向全国资助金属有机化学的各界科研人员,形成一个高水平的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团体。并且专门有两间客座实验室为客座研究人员提供科研硬件。实验室利用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向,并使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与国际金属有机化学界进行交流的窗口。

实验室在人才引进上是做了一些工作,但目前在有些研究领域上正再一次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问题。同时人才的引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不断做好引进人才的工作,形成一支年龄学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实验室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强调(1)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2)团结互助的群体意识;(3)公平竞争氛围;(4)积累基础上求创新。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硬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54号

                                  邮政编码:200032

                                  电 话:021-64163300-3320

                                  实验室主任:麻生明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17
 
实验室编号:  1991DA10521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染料及表面活性剂精细加工合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辽宁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finechem.dlut.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以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实验室批准建设日期为1989年6月16日计科技函[1989]32号,1991年开始建设,1995年9月24日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和2001年实验室又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主管部门是教育部,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前两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为中国科学院徐僖院士、张存浩院士,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佟振合院士,学术委员会由我国化学化工领域著名专家16人组成。前任实验室主任杨锦宗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彭孝军教授。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染料化学与光化学、表面活性剂及温控相转移催化、环境友好精细有机化工。主要开展新型纺织染料研究、生物性能染料研究、生物分子标示染料研究、光-电转换及光-化学能转换染料超分子化学研究;生物质表面活性剂研究、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基础研究、温控相转移催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分子筛催化、金属氧化物催化、金属络合物催化研究。在功能性有机分子的结构设计、合成、构效关系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实验室已拥有许多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如400M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荧光寿命测定仪、电化学分析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红外光谱仪、X-衍射仪、X-荧光仪等,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实验室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人员队伍,其中有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人。实验室现有教授15人,青年科技人员2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7人,中青年科技人员占72%。   

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科技部973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17项、企业攻关课题91项。通过鉴定成果16项,其中国际首创或国际先进水平3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28项。“活性染料与反应性染色的理论和实践”获200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实验室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4篇,SCI摘录101篇,EI摘录99篇。   

作为国内精细化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实验室设立了开放基金,每年可资助与实验室学术方向一致的10个研究课题,吸引客座人员和访问学者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室也是我国精细化工研究领域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人员互访、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实验室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和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有有机化学硕士授权点。每年招收40-50名硕士和20-30名博士生。实验室为研究生的成长和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已形成具有规模的精细化工研究人才培养基地。   

在未来的几年中,实验室将在保持纺织染料等精细化工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将加强生物分子识别染料、能量储存与转换染料及环境友好精细化工新技术的研究,力争在短时间内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精细化工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热忱欢迎海内外专家、有志于从事精细化工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来实验室工作、访问、合作。



                                地 址:大连市中山路158号40信箱

                                邮政编码:116012

                                电 话:0411-3631333-3634,3271

                                实验室主任:彭孝军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18
 
实验室编号:  1991DA10550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吉林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吉林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五十年来,在著名理论化学家唐敖庆院士的领导下,在吉林大学逐渐形成了我国的理论化学中心。1978年国家科委批准在吉林大学建立理论化学研究所,唐敖庆院士任所长。这个研究所是我国理论化学的中心,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享有很好的声誉。经过多年的努力,唐敖庆院士和他的科研集体已五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两次,三等奖一次。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理论化学,在唐敖庆院士建议下, 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在吉林大学建立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1995年11月完成国家验收,1996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实验室接受国家教委评估,1999年实验室在国家组织的评估中被良好类实验室。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吉林大学为依托,由教育部主管。学术委员会由国内著名理论化学家17人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唐敖庆院士、徐光宪院士任顾问,孙家钟院士和张乾二院士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实验室主任由李志儒教授担任。    本实验室的科研定位是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向为:(1)复杂化学结构的成键规律,(2)不同层次化学过程的选择规律和控制途径,(3)分子和材料设计。近年来,实验室围绕这三个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开展研究:(1)团簇化合物结构、性能和反应;(2)量子化学多体理论研究;(3)化学微观过程及反应控制理论;(4)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理论研究;(5)功能高分子材料理论模拟与设计;(6)弱相互作用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的研究;(7)生物体系中的化学问题。已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量子化学与非平衡态统计理论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总结评估中指出全部项目为A类,并在评语中指出“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高,创新性突出,学术思想新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成果属国际领先,如高碳原子簇的结构规则等”。

唐敖庆院士、李前树教授所从事的“原子簇的结构规则和化学键” 研究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专家在该成果的鉴定报告中指出“这项科研成果,在原子簇的结构规则和化学键方面做出了系统完整的工作,有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有重大突破,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引用,科研成果属国际领先水平”。封继康教授和孙家钟院士等所从事的“C60等团簇的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唐敖庆院士、李泽生教授和孙家钟院士等所从事的“非线性高分子聚合反应统计理论及其应用” 等工作还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著名学者唐敖庆院士和孙家钟院士是实验室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实验室逐渐形成了一批承上启下的学术带头人,如封继康教授、李前树教授、张明瑜教授、李志儒教授等。目前,实验室拥有固定人员15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9人。近年来,实验室重视选拔、大胆使用、积极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创造条件让中青年学术骨干挑重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使其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如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李泽生是唐敖庆教授的年轻助手和科研合作者,同时还兼任实验室副主任。他承担了多种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30余篇,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实验室还拥有黄旭日教授、张红星教授等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科研人员。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体制,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高校,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感光所等研究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在国际方面,已同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典、波兰和韩国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关系。

本实验室实行访问学者制度,需要在理论化学方面与本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均可在申请本实验室的开放课题。我们真诚地欢迎国内外同行学者到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

  

  



                                   地 址:长春市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130023

                                   电 话:0431-8923189-3733

                                   实验室主任:李志儒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19
 
实验室编号:  1991DA17364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煤炭转化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山西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学研究所。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通过国家评估(化学口排名第七)。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刘振宇研究员,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何鸣元院士。

实验室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需求,结合国际发展趋势,以煤高效洁净转化为燃料、化学品和材料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为研究方向,重点研究核心科学问题和相关前沿课题,综合协调地研究煤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煤化学、物理化学和工程科学问题,为实现洁净煤技术的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和工程化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为:煤直接转化过程的化学与工程基础;煤经合成气间接转化的一碳化学与工程;煤转化相关的环境化学与工程;化学反应工程与计算机模拟;煤转化相关的能源环境新材料。

多年来,实验室争取到多项国家层面的项目,主持和参与973项目3项、863项目3项,负责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 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23项、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13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7项,省部委项目60余项,横向协作项目30项,总计到位科研经费7000万元。共获省部级成果奖7项,申请发明专利120余项,授权30余项,发表国外学术刊物论文17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700余篇。

实验室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出进展。在煤间接转化和反应工程方面,实验室致力于开发以浆态床和相应催化剂为关键技术,适宜坑口大型化并具有经济竞争力的配套工艺的煤基合成液体燃料技术,形成了多系列合成催化剂和廉价催化剂放大制备技术,完成了催化剂分离技术验证,正在进行千吨级中试,并将与产业界合作实现百万吨级商业性装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实验室利用超临界流体独特的传质传热性能和催化分离一体化概念,发明了超临界相合成甲醇新工艺,使合成甲醇这一理论上的可逆反应变为实际上的不可逆反应,大幅度提高了CO单程转化率,同时解决了化学与工程问题,现已完成了百吨级中试研究和工业化装置的可行性研究;实验室致力于低碳醇合成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研究,形成了具有工业前景的催化剂体系及新合成工艺;实验室在二甲醚合成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正在进行百吨级浆态鼓泡塔中试研究。

在煤直接转化和污染控制方面,实验室提出了煤分级转化-集成优化的若干模式,深入研究煤中有效组分和污染组分在热解、气化、液化等过程中的变迁行为,形成了煤气化、煤与多种有机(废)物共处理、煤中污染物燃前脱除、高效催化剂制备等新技术;实验室提出了在燃煤锅炉排烟温度下同时脱硫脱硝、同温催化剂再生、再生过程同时实现硫资源化的烟气干法催化净化思路,发明了若干催化剂体系和工艺,正在进行百公斤级催化剂的中试验证。

在能源环境新材料方面,实验室在多种活性炭材料制备、及其在甲烷储存、锂离子电池电极和医疗应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在多种分子筛材料的制备、催化反应及计算机模拟等方面形成了雄厚基础。

实验室本着 “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学风严谨的以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为主体的固定人员和以研究生、博士后为主体的流动人员所构成的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20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3名,硕士学位者2人,具有高级职称者20名,平均年龄42岁。实验室涉及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和材料学五个专业。物理化学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化学和化学工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和材料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实验室有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9名,在读博士生59名,在读硕士生49名。

实验室已具备了煤转化国际前沿研究的竞争能力,将在提出有特色的煤转化过程新概念和完成技术创新原理实验的基础上,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洁净煤转化新技术,满足国家对洁净煤炭能源的需求,使实验室成为国际煤转化应用基础研究和煤转化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中心之一。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桃源南路27号

                          邮政编码:030001

                          电 话:0351-4155552

                          实验室主任:刘振宇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20
 
实验室编号:  1989DA173051  建设年份:  1989
实验室名称: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上海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202.127.145.63')  
学 科领 域:  化学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9年开始建设;并于1990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开放;1991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吴毓林研究员为实验室第一任主任,吴厚铭研究员为第二任主任,目前,马大为研究员为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垣研究员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惠永正研究员任第二、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的学术方向是化学生物学,即探索生命过程中的(有机)化学问题。主要是以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有机天然小分子为研究起点,开展结构、全合成、创制类似物、构效关系以及在生物体内转化等研究;并运用现代谱学(如NMR、MS和 X-Ray衍射等)、计算机模拟和各种生物学技术研究它们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从而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现象。并通过研究调控这些生命过程,为发展新的治疗药物打下基础。

自正式开放以来,本实验室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907篇,其中国外刊物论文409篇。申请专利29项,已获授权12项。“以糖为手性源合成生物活性天然产物”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免疫调节剂—牛膝多糖” 获中国科学院发明二等奖。 “两种酶的三维构象、分子识别和催化机理研究”和“无溶剂均相合成蔗糖脂”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它参与的获奖还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等。

实验室取得了以下一些突出进展:(1)在小分子调节剂的研究方面。发现了一个选择性作用在蛋白激酶C的b-亚基的调节剂,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和较小的毒性,已申请美国专利。发现了一些作用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的小分子调节剂,其中一个选择性拮抗第二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化合物已作为研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工具,被国外公司发展成商品。(2)在糖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高效的合成新方法。完成了树脂糖苷Tricolorin A和强抗癌活性皂苷OSW-1的首次全合成。系统地研究了植物皂甙的合成。利用糖作为手性源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高活性的手性天然产物,如:白三烯A4和B4。(3)在青蒿素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从马氏钳蝎毒液中分离得到40余个毒素多肽,研究了部分多肽的溶液构象和调节离子通道活性的关系。(5)解析了天花粉蛋白、b-苦瓜子蛋白、甲醇脱氢酶系列、细胞色素b5突变体系列以及天花粉蛋白与一系列底物类似物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探讨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 对槐糖酯和鼠李糖酯的生物合成应用于三次采油,可提高采油率达10-15%。筛选得到具有高对映选择性还原作用的真菌G38等。上述的部分工作已在JACS,Angew.Chem.和PNAS等一流刊物上发表。

本实验室固定人员约为30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12人,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个人获得的荣誉有:求是科技基金会奖4名;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人;中国化学会青年学者奖2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2人;上海化学化工会庄长恭奖3人;上海启明星称号3人等。本实验室已毕业博士75人,硕士92人,出站博士后13人。其中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6人获优秀奖。现有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37人。

实验室参与筹办了21stIUPAC天然产物会议和主办了国际天然产物合成会议;主办“第一届中韩有机化学讨论会” 。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50余次,每年出境参加会议和访问10人次以上。并与韩国、日本、美国和香港等地开展了合作研究。还向韩国和英国派出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应邀在国际或双边会议作邀请报告每年10余次。 应邀为J. Am. Chem. Soc; J. Org. Chem.等几乎所有有机化学领域重要刊物审稿。实验室论文受到广泛引用。

实验室将围绕小分子与大分子相互作用这一学术核心。在近期将引进分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波谱学的青年人才,完成新旧交替的队伍建设。正与一些国内和国际著名生物学家组建化学生物学研究团队,并已开展在细胞凋亡和免疫方面的研究合作。



                                 地 址:上海枫林路354号

                                 邮政编码:200032

                                 电 话:021-64163300-1427

                                 实验室主任:马大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