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讨论区 » 经验共享 »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类名单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类名单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21
 
实验室编号:  1991DA17365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甘肃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cuturl('http://www.licp.ac.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学科发展子项目,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1989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2年7月开始边建设边开放。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1999年9月通过国家对化学学科类实验室的评估,并于1999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夏春谷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树本研究员。

实验室主要以西部资源(油气、矿产、生物)的优化与综合利用为背景,以羰基合成和选择氧化催化过程为主要手段,瞄准世界前沿,重视学科交叉,通过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表面催化与界面催化、多相催化与均相催化之间的相关研究,开展以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的环境友好催化合成为目标的催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应用基础和战略性高新技术研究。

实验室研究领域:(1)均相络合催化;(2)生物酶催化化学;(3)低碳烃多相选择氧化;(4)环境催化与清洁转化工艺;(5)精细化工催化及耦合技术。

实验室通过与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有效结合、以及与产业界的有效合作,实现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的相结合。实验室成立以来,科研成果稳步增长。几年来,实验室已获省部级奖励10项,发表论文754篇(其中被国际刊物录用225篇),授权发明专利16件。

实验室目前拥有固定人员30名左右,平均年龄35岁左右。其中研究员10名、具有副高职称的15名,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占50%。实验室每年保持着由50-60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员和客座研究人员组成的流动人员队伍。实验室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两个博士点。



                              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路342号

                              邮政编码:730000

                              电 话:0931-8276531

                              实验室主任:夏春谷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22
 
实验室编号:  2001DA105011  建设年份:  2001
实验室名称: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2002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吉林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吉林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synlab.jlu.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于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前身为1993年成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教授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冯守华教授现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包括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参加了1995和1999年由国家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全国化学学科重点与开放实验室评估,并在1999年被评为优秀。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机合成化学基础研究,无机合成与制备方法、技术与路线的开发,计算合成与分子工程学以及绿色合成化学与仿生合成化学研究。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重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成功地合成出最大孔径的磷酸铝微孔晶体JDF-20和含五配位钛的钛硅酸盐JDF-L1;新型微孔晶体与新合成路线的开发研究被评为1999年教育部十大科技成果之一;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在微孔磷酸铝单晶中制备出直径为4Ao的单壁碳纳米管;C&EN科技焦点曾报道研究成果复合氟化物温和水热合成新途径;最近发现了一系列无机螺旋链化合物并开发了新型微孔-介孔催化材料。实验室在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水热与溶剂热合成化学、新型微孔晶体及微孔晶体单晶、低维磷酸盐材料、固体快离子导体、无机主-客体组装以及新型催化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效显著。

多年来,实验室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0余篇;获专利20余项,专著7部。实验室1999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要成果为:合成了四大类型12个系列120余种新型微孔晶体,并对它们进行了结构和性质方面的表征。这些新型微孔化合物的合成成功地将微孔晶体主体骨架元素由Si, Al, P扩展到了包括B, Ga, Ge, As, Be, Zn, Co, Ti等在内的众多的主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突破了微孔晶体主体元素由Si,Al, P组成的传统局面;骨架的结构基元也由单纯的TO4扩展到包括TO3, TO5, TO6等多面体。新型结构基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微孔晶体的结构类型。与此同时,开发了微孔化合物新型合成路线,包括溶剂热合成路线,氟离子体系合成路线,清液合成路线以及高温灼烧凝胶路线。

实验室已经和正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百余项。研究任务包括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项目,973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教育部重点科研基金项目,重要国际合作项目,省部委重点基金项目等。

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实验室成员分别担任了如J. Mater. Chem.等7种国际重要学术杂志的副主编或国际顾问编委,并应邀为美国化学会化学研究评述(Acc. Chem. Res.)和先进材料(Adv. Mater.)等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刊物撰写综述论文8篇,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30余次。实验室还将承办2002年国际固体化学研讨会(ISSSCC-2002),2003年第七届国际水热反应研讨会(ISHR-7)等国际系列学术会议。

实验室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人员结构合理,具有团结奋斗精神的研究队伍,2001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创新研究群体。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5人,包括教授12人,其中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徐如人院士获“何梁何利化学科技进步奖”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有3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被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1人担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进入“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计划”等。实验 室自成立以来已培养出50余名博士和90余名硕士。

实验室与国际上知名研究机构如德国汉堡大学,英国皇家研究院、牛津大学、美国拉特格斯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加拿大皇后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开展了地区合作研究。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一个高水平的无机合成化学与制备化学教学与科研中心,并形成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以博士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在科研水平和人员素质方面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在“十五”期间做到学科科研人员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在国际上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学术带头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除继续发展目前已建立的与美国、欧洲、日本等近10余个学术机构的合作关系外,还准备继续扩大与国际著名大学、著名实验室的科研合作与人员互访,使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在世界科技竞争中作出创造性研究成果。





                                 地 址:长春市解放大路119号

                                 邮政编码:130023

                                 电 话:0431-5670650

                                 实验室主任:冯守华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23
 
实验室编号:  1991DA10517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北京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北京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www.chem.pku.edu.cn/relab/')  
学 科领 域:  化学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与无机化学教研室稀土发光材料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9年3月通过专家论证,1991年实验室开始建设。实验室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在1992年12月成立并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1993年1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1995年9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并通过当年的全国实验室评估。在1999年全国实验室的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黎乐民教授,实验室主任严纯华教授。

稀土是镧系元素及钪、钇等十七种元素的总称,在能源、信息和材料领域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被美、日等国称作“二十一世纪战略元素”。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稀土自然资源,已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0%以上。为了提高我国稀土科学的研究水平,促进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战略优势,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紧密围绕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利用稀土的本征性质,探寻开发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并将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验室以下述四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1) 稀土分离化学与稀土分离工艺优化设计。针对我国稀土矿组成多样化的情况,开展普适的单一稀土全分离的串级萃取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2) 稀土固体化学和功能材料。合成和发现新型稀土固体化合物,制备不同形态的材料,研究其组成、结构形态和性能的关系;探寻性能优良的新型稀土光、电、磁固体功能材料。(3)配位化学基础研究。设计合成其组成或结构新颖的稀土化合物并测试性能;大力开辟分子基稀土材料的应用新领域。(4) 稀土物理化学和镧系理论。总结稀土化合物性质变化的规律,用理论化学方法研究与稀土有关现象和规律的微观机理;用谱学方法研究含稀土体系的微观结构及相关过程,发展理论与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对稀土功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能力。

实验室建设以来,科研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稀土分离化学与萃取工艺优化设计方面。建立了非恒定混合萃取比体系的串级萃取分离理论,解决重稀土分离酸度高和平衡速度慢的难题,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萃取法生产,建立了国际最大的高纯重稀土生产线;(2)稀土固体化学方面。提出了合成BaFBr:Eu2+的新方法及稀土激活碱土金属氟氯化物的X射线发光和X射线存储发光机理,并应用于临床的X-射线存储发光屏;(3)稀土配位化学方面。把稀土配合物引入分子基电致发光材料中,制备出最大发光亮度达980cdm-1的铽配合物,研制出多种荧光强度高,光稳定性好的高分子复合稀土荧光材料,并应用于国家增值税发票等;(4)在稀土物理化学和镧系理论方面,应用谱学方法研究了萃取过程中微乳状液的组成及结构,深化了萃取过程中有机相结构变化和相平衡的认识,建立了迄今精度最高的四分量相对论密度泛函计算程序(BDF)以及近似相对论和非相对论密度泛函计算程序,并用于镧系元素成键规律的深入研究。这些重要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数十项,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并获得一批发明专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验室有以徐光宪院士为领导的长期活跃在国内外稀土化学与稀土新材料前沿领域的老一辈科学家, 还有一批以严纯华教授为代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组成一支专业与年龄结构合理的、精干的科研队伍。现有固定人员27名,其中教授11名(博士生导师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技术人员4名。实验室十分重视引进优秀留学人员来实验室工作,先后吸纳美、加、日、英等国的优秀人才5名。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A类4名;B类2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还有几位获得了教育部的优秀人才基金。

自1993年对外开放以来,实验室审批了十批开放课题,聚集了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实验室工作。此外,还有来自美国和瑞典及国内的高级访问学者。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内外稀土专业的学术会议。先后参与组织和主办了在我国举行的历届国际稀土发展和应用会议。在1999年国际材料科学大会上,严纯华教授任稀土材料分会主席。

在依托单位北京大学的有力支持下,实验室将始终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立足创新的基础研究,并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争取在新的稀土功能材料方面实现重大的突破并进一步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保持研究队伍的活力。



                             地 址:北京海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100871

                             电 话:010-62751016

                             实验室主任:严纯华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24
 
实验室编号:  2007DA173041  建设年份:  2007
实验室名称: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吉林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网 址:   
学 科领 域:  化学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25
 
实验室编号:  1988DA105011  建设年份:  1988
实验室名称: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1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南京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江苏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chem.nju.edu.cn/subject/sklc/chemlab/default.asp')  
学 科领 域:  化学   


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1990年起向国内外开放,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实验室为无机化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无机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郭子建教授,游效曾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立足于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方向是与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功能配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和固体无机化学。在功能配合物化学方面,着重研究分子基材料的组装,探索新型的分子基磁性材料、导电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光开关、手性分离材料和纳米器件等;在生物无机化学方面,着重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配合物分子,深入研究金属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最终在金属药物的设计、合成以及金属酶的模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固体无机化学和表面化学研究方面,主要是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制备新颖的低维、层状和多孔固体材料,研制具有应用前景的有序纳米管、纳米丝等材料。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研究结构多样的配合物体系中的电子给体——电子受体之间的电子传递,能量转移,自旋交换,混合价态和激发态的微观机理,开拓了一系列新型非线性发光和磁性配合物。此项研究被亚洲化学会授予1995年亚洲基础研究报告奖。(2)首次分离得到两种与顺铂抗药性及降低其毒性密切相关的铂化金属硫蛋白。(3)首次合成了三种以咪唑桥联的铜锌配合物作为超氧化物歧化酶反应中心的模型,这项研究获199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首次用Pd(II)配合物模拟内切酶,专一地水解多肽和蛋白。已获一项美国专利。(5)开拓了低热和室温固相配位化学反应这一新领域,合成了大量结构新颖的链状配合物以及原子簇化合物。这项研究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6)首次在金属表面电化学聚合合成了各向异性的高强度导电聚合膜。(7)在(MOCVD)前体物的研究中,把8个品种的纯度均提高到了99.9995%以上。

1991年以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6项和面上基金项目69项,以及863项目1项和横向项目9项等。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0余篇,专著4本,专利4项,鉴定成果2项,技术转让1项。有关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材奖3项,亚洲化学会基础研究报告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1994年被国家教委评估为A级实验室,1995年在国家计委、科委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的联合评估中评为A级实验室,199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的联合评估中,在化学类29个实验室中名列第8位。

实验室十分重视并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多次主办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努力提高我国配位化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水平。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才,已经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共275人次。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8人(教授19人,副教授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海外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名。另外还有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8人,他们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以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实验室现有以下现代化大型仪器:500兆DRX超导核磁共振仪,LCQ电喷雾质谱仪,CCD和四圆单晶X-射线衍射仪,穆斯堡尔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皮秒级荧光光谱仪等。实验室每年批准开放课题约20项,并设有客座人员实验室,可接纳客座人员20人/年,并可接待获得国家教育部资助的高级访问学者5人/年。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

                              邮政编码:210093

                              电 话:025-3594569

                              实验室主任:郭子建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26
 
实验室编号:  1985DA105011  建设年份:  1985
实验室名称: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87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南开大学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天津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skleoc.nankai.edu.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及化学系金属有机研究室基础上于1985年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7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88年正式对国内外开放,中国工程院士李正名教授任首届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李靖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戴立信院士(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农药与有机化学界著名专家17人组成。

实验室主要从事农药化学、杂原子和金属有机化学研究。近期农药化学主要研究高效、低毒、无公害新农药(分子设计、合成、分析、生测、毒理、剂型与作用机理等)及化学生物学。杂原子有机化学主要研究磷及其它杂原子有机化学、设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揭示活性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作用机理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乃至物理有机与超分子化学。金属有机研究主族和过渡金属有机物的合成、结构、反应机理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发现有机新反应及有机合成新试剂。

实验室建设以来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有机磷生物活性物质与有机磷化学”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应用研究项目“粉锈宁新工艺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并为国家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十几亿元以上;“高效(顺反式)氯氰菊酯”亦曾为国家创造亿元以上经济效益,获国家发明三等奖;91年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93年又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另有“NK-P型植物营养素”等二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还有24项重要成果获得省部级一至三等奖。近十年来,实验室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0多篇,大部分是SCI收录刊物,其中影响因子在2-6的论文100多篇。该室宋礼成教授在近几年全国个人SCI系统发表论文排名及论文被引用排名均名列前茅。

新农药品种的创制与开发,是该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的科技领域,在国际上目前仅有美、日、德、英、法及瑞士等6个国家具有独立创新农药的能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奋斗,该室以李正名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在创制新农药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除草剂单嘧磺隆已于2001年完成中试。在2001年国家科技部下发的“国家科学技术重点推广计划”中被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之一,现已列入国家十五产业化规划。正在为国家农业生产与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农药与有机化学科研需要,实验室配备了一批大中型仪器,主要有核磁共振仪(BRUKER AC200一台,EM—360L型二台),色谱—质谱仪(HP5890—HP5890A型),红外光谱仪(IR—435,BRUKER EQUI NOX55),高效液相色谱仪(Series—4型一台;黄金系列H型一台;HP1090L型四台);元素分析仪(MT—3型一台;Vagio—EL型一台);色质联用检测器(MSD5970B型一台,GCD三台),金属原子反应器,光化反应器,计算机网络系统(SGI服务器,INDY图形工作站,Sybyl系列软件,MDL化学反应数据库)。

实验室具有有机化学及农药化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士导师24人,已培养硕士249名,博士127名,博士后15名。目前在读硕士生106名,博士生79名,并有4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形成初具规模的农药与有机化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在队伍建设方面,该室充分发挥现有老一辈科学家与学术带头人作用,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青年学术带头人。该室现有30位固定研究人员,其中包括三位院士、三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及三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具有雄厚实力的研究队伍。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已接受访问学者90多名,其中国外学者9名。与国内外同行如德国Bayer公司、美国DOW公司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

实验室将在保持原有学科优势与研究特色的基础上,积极与相关领域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当拓展研究方向,使之真正成为代表国家水平的有机化学和农药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邮政编码:300071

                                 电 话:022-23503691

                                 实验室主任:李 靖
顶部
flyingwings[使用道具]
二星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35
精华 2
积分 7276
帖子 10255
信誉分 112
可用分 11808
专家分 6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27
 
实验室编号:  1991DA105581  建设年份:  1991
实验室名称: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5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实验室英文名称:   所在地区:  北京  
主 管部 门:  教育部  网 址:  cuturl('http://www.heavyoil.cn')  
学 科领 域:  化学   


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实验室是以重质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立项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石油大学,实验室分设在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校区。

实验室具有开展重质油化学与加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现代仪器设备,实验室使用面积1800平方米,连同校内的大型仪器分析中心和年处理能力为50万吨的石油炼制试验厂,形成了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基础能力。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学术委员会由陈俊武院士等14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林世雄教授和杨光华教授分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徐春明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0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7名。实验室重视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每年招收各类研究生60余名,同时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

我国石油资源和产量相对不足,而且多数原油偏重(多数原油中沸点高于500℃的渣油含量达40%-50%)。因此,发展重质油轻质化技术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重质油(包括稠油、常压渣油及减压渣油)加工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重质油轻质化技术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重质油的化学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2)重质油的基础物性研究

(3)重质油化学转化技术及其基础研究

(4)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研究

(5)石油沥青和润滑油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

(6)新的重质油加工技术及综合加工方案研究

(7)能源加工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室研究工作紧密围绕重质油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前沿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应用基础研究。

自实验室成立以来,承担了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产业部门的科研任务328项,发表学术论文62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部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0项,成果技术转让21项。实验室在重质油化学组成及结构研究,渣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重油催化裂化应用基础研究,重油悬浮床加氢技术开发研究,含渣油体系的相平衡研究领域,已形成实验室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室在深入研究了石油渣油的化学组成、性质、反应性能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自行开发的渣油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技术为基础的一整套全新的渣油评价体系。该体系把重质油的分离,化学结构组成分析,特征化研究等评价工作引入了一个新领域,为优化和发展渣油加工技术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深入研究渣油轻质化反应行为的基础上开发了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三维流动-反应模拟技术、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劣质渣油悬浮床加氢新技术、有供氢剂的渣油减粘裂化工艺、重油催化裂化柴油非加氢精制新工艺等基础研究成果均于同类研究领域居领先水平,并且已对我国渣油加氢新技术的开发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发的几项新技术已在工业上应用,并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柴油非加氢技术已在国内外十余座炼油厂推广应用,年经济效益一亿元以上;劣质渣油悬浮床加氢技术被认为是未来重质油加工的主要技术,两段提升管技术工业试验的成功也被誉为催化裂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实验室致力于对外开放工作,其规模和水平逐年提高。经学术委员会批准的开放课题共40多项,资助金额达120余万元。实验室与国内重要的炼油化工科研设计单位,如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北京设计院等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与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大庆石油化工公司、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抚顺石油化工公司等10余个石油化工企业就生产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此外,与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等也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国外,与加拿大的Sycrude研究中心、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Alberta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院校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验室每年都邀请多名国内外学者来实验室讲学,派出多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出国进修访问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此外,在1996年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了《’96亚太地区化学反应工程学术研讨会》;1997年与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了全国性的“重质油化学与加工学术报告会”。2002年9月实验室将主办“2002年全国重质油加工利用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实验室被加拿大特邀共同主办加拿大第五十二届化学工程年会中的重油加工分会。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使实验室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家学术水平、实验室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学术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地 址:北京昌平石油大学

                                    邮政编码:102200

                                     电 话:010-89733070

                                     实验室主任:徐春明
顶部
dragon5[使用道具]
一星
Rank: 6Rank: 6


UID 434
精华 15
积分 4103
帖子 1582
信誉分 160
可用分 5292
专家分 786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7-10-16
状态 离线
28
 
楼主整理得好辛苦啊,我整理根据以上资料成一个PDF文件,供大家下载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类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