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细微之处看中美科研的差别" 有感

更多地赚“钱”而削尖脑袋。慢慢地,学问已沦为次要,成为摇钱树的“招牌”而已。多少次,下定决心,给自己定个计划,打算什么时候回去,但往往这种计划都是在“做梦”中的完美的遐想。最难计划的就是这种“归去”,“何时归”的两难。真的回去,就得回归现实,思考该怎么面对这些“差别”?

如果,为了钱,为了生活,在美国可以过得更舒心;想回去,目的是什么,其实很清楚。但往往形势比人强,融入了,被动得再也无法做到当初的抱负。这也就是回国之后,学问做不了一流的“场外”重要因素之一。

做学问,需要遵循做学问的潜规则。尤其,要做前沿,做学科方向的先行者,更需专心集中做学问。可是回去了,在国内能做到吗?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为利?为义?为了什么样的一生,回首的时候,不再后悔,觉得做的值得。钱,能给予这个价值吗?没有钱,怎么实现自己的价值?

做学问不光发文章,申请奖励。是的,经费在哪都很难申请,这无需抱怨。但,如果同样的idea,却需要靠关系,而不是靠学术本身要求来评判,恐怕学问做到这样地步,非得吐血而死!

我们都是利益这个网中的一个结点,非亲非故,无需厚此薄彼,更无需画地为牢,结小圈子。在活的生命面对一生之后的死,我们是平等的,不因你是什么人,什么身份。那么为什么不能在活的时候,彼此给予平等的机会?做人,做学问,做到要靠欺骗来为了眼前的利。这样的境地是不是一种悲哀,一种无奈?为什么不可以做好点?为什么非得如此?难道自己的手脚,自己的大脑出了毛病?说到底,还是因果报应,因为这是一张三维立体网,哪地方出问题了,必将影响到整体的情况。不正常了。

做学问,获取生活的资本,更多一点,由学问而成名,这是为自己。为他人,是希望自己的学问作为一种付出,能为他人的发展带来借鉴,或者提供方法,或者成为捷径。这本来就没什么好你争我夺的,却为了利而偏离了学问的目的。

由穷而富,可喜可贺。是的,金钱可以改进物资生活条件,但人文素质,思想观念和道德风俗更需更新换代。“富不过三代”是对土老冒的写照。知识可以使人精神获得升华。谦虚向学才能让人敬畏。光鲜的外表只是虚华的空壳,脑中无神。

人生一世,来去匆匆。悄悄地,你来到了这个世上,再悄悄地,你走了,你能带走什么,那么你又留下了什么?你的吃喝玩乐,满足得很,过后还不是一场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

在奔钱的路上,多一点思考,加点自己的思想,给这个世上留下一个脚印:你曾经来过!

[ 本帖最后由 NVIDIA 于 2009-9-2 14:5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