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成长经历

  研究生阶段是人生关键过渡阶段之一。研究生阶段的生活究竟该如何度过?研究生应该抓住哪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1. 拜师学师

  有些导师仅仅想教给学生知识,如果研究生也只满足于接受知识,那这是研究生的最低层次;有些导师教会研究生做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些导师更注重让学生端正学术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选导师是一件大事。不同的人,考研的目的也不同:有人考研为学知识,当然这比单纯为获得文凭与学位而考研要好;有人是为了培养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实力;有人将读研视为人生的一段经历。我觉得,为了一种人生体验而读研是读研究生的最高境界。要想在这段时期获得宝贵的体验,必然要做好以下事情:

  ① 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导师,做一篇优秀的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

  ② 体验如何从事科研项目,跟着导师完整地做一次项目--从科研项目申报到结题;

    ③ 体验辅助教学,站在讲台上讲几次课;


  ④ 经常参加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外出参加一次以上的学术会议;

  ⑤ 积极热情地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研究生联谊活动等;

    ⑥ 做一件有意义、值得回忆的事情,例如当奥运志愿者、参与扶贫教学。


  研究生究竟最该学点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修炼?我认为,三天学艺得知识,三月学艺获能力,三年学艺在风范。三年左右的研究生生活,能把老师(如果有幸遇到一位优秀导师的话)的风范学到家,就是最大的、无可替代的收获。

  2. 养成良好习惯

  能进到学术圈的人都非常聪明,智力上并无多大差别,差别往往体现在态度、勤奋程度与习惯等方面。习惯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严谨,二是勇于接受挑战,越困难的时候越要有向困难挑战的欲望。中学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养成关教室门的规矩。因为冬天坐在教室门口的同学更易受开门后的冷风袭击,所以,我们细心的班主任老师多次强调:所有人进出门必须是左手开门转身后用右手轻轻关门,这样既保证了将门关严,也不会因为关门太快而产生较大的风。第二件事情是越是风雨天气越要早起。风雨天气一般不用出早操,但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却往往会第一个到教室。由此小事放大,我逐渐养成了越是关键时刻(往往是不平凡时刻)越要挺身而出的习惯与欲望。这两件事情对我现在的研究工作影响非常大。我也是刚刚意识到,两件小事居然对我产生长久的影响。养成严谨的习惯,就更可能发现本领域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从而找到突破口。应该意识到:有时候,越是困难的课题反而越容易有所突破。

  3. 打破常规思维

  研究一定要创新,创新最重要的是思维。思维创新意味着要打破常规思维。当人们都认为太阳东升西落从而认可地心说的时候,哥白尼却提出了日心说。现在,检索界很多人认为若检索单元(通常是检索词)变长,检索命中结果一定会变少,比如,用“情报学”来检索,命中结果比用“情报”检索要少。而事实上,对于很多数据库系统并非如此。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ww.cnki.net)中的文献标题进行精确检索,很多长词的检索结果会比短词(是长词的一部分)多,例如“图书馆”的检索结果会比“图书”多,“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检索结果会比“网络信息计量”多(在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标题精确检索结果为,图书馆:75458条,图书:13412条;网络信息计量学:37条,网络信息计量:3条)。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www.nstl.gov.cn)的数据库做实验,亦得出相同结论。

  4. 沉浸于研究

  爱因斯坦披着毯子上街,牛顿把手表当鸡蛋煮了,安培在四轮马车的后背上算数学题。说明了这些科学家对研究有很深的沉浸度。对于很多科学家,对于很多学者,沉浸于研究是很自然的事情。搞自然科学的整天待在实验室,搞社会科学的时刻在琢磨问题,这样的科学家更可能日后成长为“大家”。这种工作与生活的融合是真学者的较普遍的表现。只要研究深入下去了,时刻思考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思考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5. 提升境界

  牛顿之所以会问自己苹果为什么落地,是因为他的问题意识强,而不是因为他思维能力强。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需要一定的境界。武术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合一,以无形胜有形,既非“求和”,也非“不争”,凡事皆自如。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神游其境,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所以,什么都有境界。文化艺术领域是如此,学术科研领域亦复如此。学术的最高境界是融汇贯通,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境界的往往是大师。

  良好的习惯,清晰的思维,面向问题做研究的学术态度,打破常规思维的勇气,愈难愈战、屡败屡战的挑战精神,是一位成功者所必需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