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要“博”还要“专”

  博士要“博”还要“专”

  对于有文化的人我一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于知识分子我更是怀着好奇的心理,总认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他们的文章就是精典,他们的工作就是世上最重要的工作。

  而对于硕博士们我更是崇拜有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在我收到的一些学术论文中,凡是硕博士们投来的稿件,我都要读上好几遍,并十分认真地记着我的编辑日记。有时我甚至臆想:硕博士们是人生最高的荣誉了!

  你看人家美国老国务卿基辛格在电视上都是以博士称谓的,多荣耀呀!

  一个美国博士的“故事”

  2002年,我们到北京亚运村参加一个国际大豆学术会议,期间认识了一位从美国回国代表其导师参会的甘肃籍美国洋博士刘小姐,由于导师的“吝啬”,这位博士竟然没有住在会议上,而是在会外“打游击”:一大早不吃早餐径直到会上听学术报告,中间在会场里蹭上一些茶点,然后继续开会,午餐时则在我们的展台里“席地而坐”地看书。

  后经我们询问,原来她是西南农业大学食品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后考到美国油脂化学师协会主席怀特教授的博士生,我们好奇地询问:“你在美国权威那里读博,肯定是从事世界最前沿的油脂科学研究,你做的课题是什么方向?”刘女士说:“没有呀,我在美国读博的第一年时间里主要是做各种油料的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把所有样品都做一遍,积累一些基础资料。”我们当时有些纳闷:“这些东西不是有现成的资料吗?为什么还要让一个博士生做这些意义不大的、又不是科学前沿的工作呢?”

  后来,我们才听说,去美国读博的人都是要经过最基础的训练,美国教授要在第一年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做实验的能力。

  一个植物学博士的故事

  同样是2002年的深秋,朋友邀请我们几个到杨凌农科城去参观,在参观完朋友的办公室后,我们顺着朋友办公楼外的小路走着,朋友给我们介绍小院一块试验田里的一些植物,有些植物还属于名贵植物。

  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一些植物我们压根就没有听说过。

  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从办公大楼里走出了一位二十多岁的人,朋友告诉我们:“他可是我们今年新来的植物学博士!”听着朋友的介绍,那位博士也凑过来问:“你们在参观呀,这里我还是第一次来,让我瞧瞧这里都有啥植物?”

  面对试验田里的植物,我们先后认出了一些普通植物,如小麦和油菜等。在试验田的一角,朋友指着一米见方的一块绿色植物问我们:“你们猜一下,这里种的是什么?”我们几个“门外汉”顺着手指望去,没有敢吱一声,那位博士倒说了一句:“可能也是一种小麦吧!”

  朋友笑了:“这不是小麦,是我专门种的韭菜!”

  植物学博士竟分不清“小麦和韭菜”,这个故事让我永远记在了心间。

  博士要“博”还要“专”

  从字面上解释,博不仅是数量上的多,而且是丰富和广博的。

  对于一个专业人员来说,对于本专业内的知识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不应停留在“科普”的水平上,而是要有一整套理论知识来垫底,这个过程应该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具有的。而到了硕博士阶段,则应向更专业的方向钻研,所谓的博士就应该博学、博闻强记、内含丰富。而今的博士到底有多少多么地“博”,让人不敢恭维,特别是一些跨了专业的博士,其专业知识更是有那么一点缺乏,这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普遍的问题。

  如有些植物蛋白方向的博士毕业生,本科学的却是生物学,有些粮食生化方面的博士本科学的却是化学。对于专业上的一些知识,本科阶段的专业是很重要的,这一块一旦缺少了,好多基础性的知识就会缺识,就不牢固了。

  我所在的单位,原来有一位姓董的老工程师,专门从事油脂香味的研究工作,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曾在重庆的时政府部门工作过,并先后在北京等地从事油脂科学研究工作,五十年代在国内创立了自成体系的油脂化学理论,并著有《小磨香油》一文,七十年代董工程师过世,但他的有关油脂化学理论在本单位,几乎没有超越过他的,九十年代时,我因私事到当时的陕西省商业厅,见到了一位老同志,便说起了董工:你们单位有一位工程师,那水平实在是太高了,把任何一种油放一滴到他手心,他就能闻出是什么油,而且是很准确的。

  我不敢说现在国内还有没有这种特别专业的工程师,即就是高级工程师、教授或博士有这种水平的恐怕也不多了吧!

  天下尽戴博士帽

  最近,经常在一些场合遇到一些博士们,如学术会议上,成果验收会上,有时在火车上、飞机上、饭桌上都能遇到博士,就是到了中学,也会遇到当班主任的博士毕业生,大有一种“博士遍天下”的感觉。

  在有些大学,一年招收的硕博士生就达5000人之多,难怪有些大学扩招了、圈地了,九十年代一年招收的本科生数量和现今研究生的数量相当,不怪乎原来的老校区都做了研究生院了,但培养的研究生的水平是否也相当于当年的本科生水平呢?我不敢在此枉下结论,但现在硕博士们的水平不容乐观却是一种现实,是谁也绕不过去的问题。

  最近下了一趟江南,在专业学术年会的代表名册上发现了不少博士,很仰慕地与他们交流了一番,发现这些博士竟还没有毕业,当我问到他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时,他竟说是面很宽,是农产品加工。我想,农产品加工的面是很宽,是粮油、果蔬,还是花卉?是初加工,还是精细加工?是农产品加工政策研究,还是?我都不敢朝下问了,后来听他说来会上主要看有啥新的信息,拿些会议材料回去好准备写博士论文用的。奥,目的倒很单纯,但这样的博士以后如何面对实实在在的工作呢?

  前几天我又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的窑洞前与两位博士聊天时,听到了一位博士的牢骚:现在我们分到了一个好单位,工资蛮高,但就是不干正经的事情,整天是忙着给领导干杂活,如写行政方面的工作报告、做行政流程上的一些鸟事,根本不安排我们搞研究做实验,真让人无奈,再这样干下去非要毁了我们的专业。

  想想,在“天下尽戴博士帽”的世道,还有多少这样热爱专业知识的人士呢?

  在博士们一族里,这部分人可是我们祖国人才的希望所在呀!

[ 本帖最后由 ross_racheal 于 2009-9-26 14:1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