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中药材产业缘何异军突起?

  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1000亩,发展到现在的2.3万亩,位居闽北首位;种植技术从过去的参照其他农作物摸索,到现在的科学化、标准化种植;产业发展从零散种植经营,到现在形成种苗、种植、加工、技术服务、生产、销售、研发的全产业链。不到10年,邵武的中药材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省三大中药材强县(市)之一。

  这些变化,源于一家合作社。

  2004年,从事中药材贩卖的邵武农民创办至东中药材种植场,成为邵武规模化中药材种植的开端。他们除了种植数百亩中药材外,还与周边农民签订购销协议。有至东中药材种植场的带动,邵武中药材种植规模发展到2007年的3000余亩。考虑到种植场与农民之间合作过于松散,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帮助下,2007年至东中药材种植场与当地种植户一起,共同成立南武夷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即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机构,制定全社中药材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如今,全社已有全脱产工作人员17人,仅技术人员就达11人。“入社后,我发现过去自己单家独户搞种植的种种担心,全都没了。种苗有人提供、种植有人指导、收成有人包销,合作社还常组织种植户培训。”身为首批社员之一的欧阳明说。如今,欧阳明已发展种植瓜蒌70多亩,每年纯收入可达12万元。

  合作社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先后承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单位的“沙氏鹿茸草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等近10个科研项目,通过对接、转化、吸收,不断提升科学种植水平。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邵武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发展,次年便发展到6000余亩,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康恩贝(600572,股吧)等国内知名药企和中药材交易市场。

  2008年,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成立于2004年的邵武瑶理药业有限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投资方准备转让。合作社为此多次召开理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讨论研究,通过论证、谈判,最终成功收购这家药厂。

  瑶理药业被接手后,起死回生,成了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引擎,因为药厂能“吃”掉数量庞大的原料。如今,合作社收成的中药材有逾50%通过瑶理药业消化掉。在龙头药企的带动下,合作社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全社拥有中药材种植基地5.46万亩,其中邵武市辖区内为2.3万亩,位居闽北首位,社员发展到337人,其中邵武社员197人,形成以邵武市为中心,社员及种植基地遍及全省4个地区14个县市的发展格局。

  瑶理药业还加大“药食同源”品种的开发力度,以制药的高标准进行袋包茶食品生产,开发了姜茶、熟地黄等精品系列,十全大补汤、四季调理养身膳食汤系列,以及艾叶床垫、艾叶包枕系列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随着中医药的振兴、健康养生时尚的兴起,国内外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日益扩大,中药材产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合作社理事长杨斌说,2011年瑶理药业的产值比收购当年增长10多倍。

  去年,合作社又在邵武城南大道购地35亩,准备投资2亿元建我省首个中药材交易市场闽北地产中药材交易市场,目前正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探,预计2014年可建成。前不久,他们又与当地温泉度假村达成合作协议,将中药材产业向休闲旅游业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