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 使中医药融入大科技

 截至今年9月,稳心颗粒循证医学临床研究项目完成2400例病例收集,顺利完成病例入组。11月25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联合在京举办的稳心颗粒循证医学研究临床试验报告会上,发布了这一成果。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会议并就如何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出建议。

  王国强强调,中医药作为中国具有原始科技创新潜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领域,必须坚持以临床研究机构和企业为主体,面向需求,遵循规律,整合资源,弘扬文化,使中医药融入大科技,构建大平台,产出大成果,实现大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

  一是面向世界,适应需求。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目的的调整,中医药整体思维、辨证论治和“治未病”预防保健的理论与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际社会和当代生命科学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中医药,都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泛的需求。中医药科技创新要真正面对这些变化,始终把满足民众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体现中医药的价值和优势。

  二是突出特色,遵循规律。要始终坚持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指导下的科研方向,促进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基础和临床相结合、中医和中药相结合,不断提高临床疗效。要努力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实践特点的科研方法学体系,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吸纳多学科的优秀团队参与中医药研究,通过多学科、跨领域、海内外、产学研用的合作加以突破。

  三是统筹协调,构建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统筹中医药基础研究、中医药创新开发研究和中医临床研究,使之相互关联,相互支撑。中医药基础研究应坚持国家支持为主,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作用的发挥,紧紧依靠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临床研究机构,瞄准中医药事业发展重大科学和理论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企业在中医药创新需求、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方面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临床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机制。

  四是注重传承,弘扬文化。中医药学所具有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织的独特属性,决定了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药的科技创新研究必须重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必须注重科技创新与人文哲学思想的结合,必须在肯定药物机理功效的同时,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神,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稳心颗粒是专门治疗心律失常的创新现代中药,1991年被列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2010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稳心颗粒循证临床试验自2010年3月启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教授、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为项目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和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为研究主要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全国60余家三甲医院参与。截至今年9月,稳心颗粒循证医学临床研究项目完成2400例病例收集,顺利完成病例入组。统计分析显示,稳心颗粒对于房性早搏的治疗有效率为83.6%,对室性早搏疗效达到83%,能有效改善心悸、胸闷、失眠、乏力等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