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专业化与通俗化并举

  一直以来,环保部门过于强调工作的专业性,总是摆出一大堆生涩难懂的数据。对此,公众不仅不买账,还会引发种种猜疑。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不满情绪经网络迅速传播、放大,致使有些地方的环保部门受到诟病。


  环保工作人员在感到委屈的同时,应思考一个问题:环保工作如何让公众听得懂、看得明、信得过?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面向的不仅仅是专业人士,更多的是公众。但是,公众不可能个个是环保专家。如果只是用一大堆监测数据来反映治污成效,有时难以服众。众所周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关部门在数据上做手脚、蒙混过关的事,在现实中并不鲜见。环保部门自话自说地公布数据,只用数据说话,无法不让公众对相关数据产生疑问。


  其实,即使是大学教授、研究员,如果其从事的工作方向不涉及环保,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也未必能看明白,更遑论普通百姓。要使公众对公共产品的质量好坏予以认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公众听得懂、看得明、信得过。如果说对PM2.5、PM10改善多少公众没法判断,但是天蓝不蓝、有没有繁星闪烁,大家都能看得见。这样的描述性指标更易被公众理解和作为判断依据,由此普通公众也能成为大气环境监督员。


  要改变监测数据与公众感受"两张皮"现象,环保工作必须坚持专业化与通俗化并举。在搞专业研究时说好专业话,面向公众时说好普通话,并要不失时机地做好把专业话翻译成普通话的工作。公众只有听到普通话,才能感受到政府的诚恳态度,实现与政府部门的有效沟通,才能实行有效监督,焕发起保护环境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