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抓重点

  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农村环境亟待综合整治。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特征:


  养殖业废弃物成为重要污染源。在传统养殖业中,一家一户作为养殖的主体,牲畜的粪便尿液等用来积肥,直接回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牲畜废弃物也得到了有效处理。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养殖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生产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农民很少使用农家肥,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处理和回用,造成养殖厂臭气袭人,污水直接排入环境。


  种植业造成面源污染。种植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追求高产和高效益,农民长期过量使用大量农药、化肥,使污染物在土壤中残留。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和不可逆性,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工业污染源从城市逐渐转向农村。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构成农村点源污染叠加,进一步加剧农村环境污染。


  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由于长期农业生产,农村缺少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污水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而任意排放。一些村庄没有集中供水,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设施。村庄呈现出污水乱泼洒、顺街自然流的现象。既影响水质,又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一些农村地区成为垃圾场集散地。一些城镇产生的生活垃圾运往农村进行填埋处理,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一些农村被垃圾场所包围,不仅污染土地,也污染水源。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措施


  笔者认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等统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遏制,工业污染源集中处理。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乡污水管网建设。将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的污水纳入下游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减少污水对环境的影响。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用分散式、易管理的方式污水处理装置,进行简单沉淀处理。对农村的塑料袋、农膜、农药瓶、废电池、废日光灯管等有害垃圾,县(市、区)、乡镇要定期收集处理,逐步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畜禽污染治理。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和养殖区。规划建设养殖小区,引导养殖业适度规模化集中发展。坚持综合利用的原则,在政策和技术扶持下发展沼气。建设集中沼气池,沼气用于供热,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形成一个生产链,变养殖废弃物成为有机肥生产基地。


  严格防控农村工业污染。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杜绝生产工艺简单缺少污染防治措施的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加大对皮革、造纸、肉制品、淀粉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污染治理,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在园区建设集中供热、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工业项目进农村、污染物不进农村的环境保护目标。


  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和产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精准施肥和缓释、控释化肥等技术。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广生态立体种养和资源综合利用,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产生。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切实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有条件的农村可采用试点的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排水设施,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药、化肥不扩散、不流失、不形成面源污染。


  强化宣传教育。制定系统性的宣教规划,让农民积极参与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传播农村环境科普知识,增强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发动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坚持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旅游、林业等资源开发活动和交通、水利等生活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管理,遏制生态破坏。加强村庄、庭院绿化和农田林网、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抓好农村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通过对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提高河道水环境自净能力,保持农村地区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