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建立污染减排行政审计制度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强调,要深入研究适合国情的环境质量管理模式,大力夯实环境质量管理的科学基础,进一步提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


  作为一项全新的环境管理措施,污染减排行政审计是我国审计和环境政策的重要创新和重大突破。如何结合“十一五”减排管理经验,建立规范且行之有效的污染减排行政审计制度,是当前一个重大课题。本报今日刊登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污染减排行政审计是适应当前环境形势和污染减排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手段。它把审计理论有机地与污染减排监督管理结合起来,运用审计方法评估污染减排成效,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机制,是对我国审计和环境政策的重要创新。建立减排行政审计制度为进一步理顺污染减排工作体制,完善污染减排绩效的综合考核机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探索环保新道路上的一次新的尝试。



  减排行政审计是绩效审计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阅读提示



    减排行政审计是绩效审计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是根据我国现实环境管理需要而提出的新型环境管理手段。污染减排审计制度的提出,既是审计理论的创新,也是环境管理措施的重大突破。


  (1)环境审计


  审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源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监督手段。随着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它早已超越了查账的范畴,涉及到对各项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查核,正不断从单一的经济性审计为中心向工作绩效审计延伸。作为传统审计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环境审计同样也从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最终向绩效审计领域发展。


  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理论和方法发展得较快,已经初步形成了对项目经费、效益、管理体系、政策等多领域的审计体系。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制定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指出,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包括对政府监督环境法规合规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进行审计、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尽管我国已经开始在环境审计中尝试做绩效方面的评价,但主要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绩效审计内容限制在资金使用合规范围内。与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相比,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2)污染减排行政审计


  污染减排行政审计是对传统审计理论的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是结合我国当前污染减排和环境管理的需要,以及审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为加强污染减排行政管理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措施。它是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受托经济和环境责任并重时产生的,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同时,它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审计的新特性,是对传统审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代表了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交叉与共同发展趋势。传统财务审计主要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控制,对财务报表、财务数据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的合规性进行检查、鉴证。减排行政审计是在绩效审计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基础上,注重环境性(Environment)这个非经济因素,并结合国家污染减排的现实需要,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考虑以上4种因素,来评价、监督、鉴证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污染减排责任落实和履行状况。


  减排行政审计是绩效审计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是根据我国现实环境管理需要而提出的新型环境管理手段。它运用审计的方法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各级政府污染减排工作进行评价和判定,及时向国务院反馈各地污染减排工作的进展,便于中央领导及时把握污染减排的进度和难点,准确做出决策。同时,也向各级政府通报审核结果,便于地方掌握工作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污染减排工作中的障碍。可以说,污染减排审计制度的提出,既是审计理论的创新,也是环境管理措施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