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需要一目了然的标准

 山东省近日提出要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作为空气质量的描述性指标。有人认为,引入描述性指标不够科学和严谨。但实际上,山东省引入描述性指标并没有取消技术性指标,而恰恰是以强大的技术性指标作为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在实际工作中,在技术性指标的基础上引入描述性指标是完全可行的。同样以肚子疼为例。到医院以后,不管医生开的是什么药,对于病人来说,只要肚子不疼就达到目的了。检查指标合格不合格,都不是病人关心的话题。同样,人们对于空气质量的期待就是能够看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就是人们所希望的目标。即使空气中仍有污染物,但看到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就说明空气质量已经在改善。


  还有人认为,描述性指标不能够全面涵盖环境质量状况。在能看到蓝天白云的时候,空气中可能仍会有一些无色无味的污染物。但事实上,这一观点忽视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环境状况。当前,有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基本等同于目前我国要求达到的城市空气质量标准。同样,去年山东省也提出河里有鱼的目标。河流里有鱼能生存,表明水质至少在Ⅳ类以上,也基本符合当前的水质治理标准。的确,河里有鱼不代表水质就没有被污染。但是,要知道,鱼在劣Ⅴ类的水体里根本无法生存,河里有鱼基本可以说明水质有了一定的改善。由此可见,蓝天白云、河里有鱼,与各地环境治理的目标基本相一致,这样的目标也是现阶段努力即可实现的现实目标。提出这一目标,符合各地阶段性特征。

  实际上,当前阶段性的另一个特征是公众对于环境指标仍缺乏相当的理解,因此也需要有描述性指标的介入。如广州蓝天行动小组发布的《广州市大学生对PM2.5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受访的大学生中有26.18%的学生完全不知道PM2.5是什么。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百姓?被媒体密集报道过的PM2.5尚且并未达到全民皆知的状态,何况是其他数据和指标?


  笔者认为,山东省提出蓝天白云、河里有鱼这样的描述性指标,适时、适度,更体现了政府对公众环境诉求的积极回应。


  当前,信息公开的路子越走越远,但是公众能够获得的有效信息似乎并未增加。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看来,公不公开是我的事,看不看得懂与我无关。甚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每个人都能懂,很多领域也存在专业问题。”成为回答所有质疑的标准答案。


  山东的做法让我们看到,将专业的知识形象化表述完全可以做到,关键要看政府是否有心去做。是真正从公众的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还是拒百姓的需求于千里之外。山东正面回应了当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重塑了有责任、敢担当、负责任的环保部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