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污染防治重在机制建设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各地都在探索有效的控制手段。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积极探索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途径,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建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农村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抓监管,加强水源保护


  围绕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目标任务,坚持工程治理、执法整改、强化监管等多措并举,打击污染和破坏饮用水水源的违法行为。


  一是进一步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职责任务。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和环保、水务、农业、畜牧等相关职能部门在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整治工作中的目标任务,做到任务明确、职责明确。


  二是积极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巴州区大佛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正在开展,巴城第二水源化成水库保护工程已经完成工程招标。自2月中旬起对巴南桥至大佛寺约25公里巴河常年水位线以上2900余亩荒山、荒坡进行绿化治理。


  三是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对饮用水水源水质未达标的乡镇下达规范整治任务。


  四是不断加强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多方争取资金,实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效防范垃圾散排污染水源。


  明责任,健全长效机制


  坚持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与五创联动、新农村建设、扶贫连片开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防治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建立层层落实的责任机制。区长与环保局、建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按照分工合作、上下联动的原则,落实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责任。相关责任单位不定期举行会议,形成跨部门的农村环境建设协调议事机制,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建立稳定多元的投入机制。针对一些地方财力薄弱、农村面源污染投入不足的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资助、部门帮助、社会捐助、农民自助的农村面源污染多渠道投入机制。相关职能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机遇,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农村环保领域。巴州区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与示范项目,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启动实施了两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