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如何建立?

  当前,我国已进入环境风险的凸显期以及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期。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任务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


  如何提高环境风险防控水平、降低环境风险事件发生频次?本报特邀相关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关于环境风险防范任务的相关内容,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同时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性、产业布局的缺陷性、引发环境污染诱因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等特点,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成为环境风险的集中期以及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期。


  提高环境风险防控水平,降低环境风险事件发生频次,可以营造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大减少环境污染事件,避免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危害,减少环境应急和环境修复恢复的成本,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驾护航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三大着力点。其中,环境风险防范任务首次出现在国家环境保护五年规划中,这标志着环境风险防范已经正式进入环境保护工作主战场。


  如何建设我国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笔者认为,关键做好5方面工作。



    产业结构是先导


    ■阅读提示


  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风险控制是互动共进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隐患,降低环境风险;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环境风险控制管理体系,能够倒逼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我国现在面临的环境风险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发展过快、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减少环境隐患和降低环境风险,必须对我国今后发展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要改变过度开发、无序开发、粗放发展的发展模式,从而从源头上防控风险。


  建立健全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和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也是从后端倒逼我国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一大推动力。要淘汰或限制高风险产业,降低结构性风险,引导逐步淘汰重污染、环境风险高的行业企业。充分考虑区域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风险承受水平等,合理布局工业发展,防止由于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环境隐患。


  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风险控制是互动共进关系。一方面,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发展环保技术能够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隐患,降低环境风险;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高环境风险企业发展,能够从后端倒逼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布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