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环保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生态环境被不同程度破坏,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环境问题呈现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交织共存的特点。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既要着眼于当前,也要立足于长远,任务十分艰巨。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要针对农村环境现状,结合国家环境政策走向,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工作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层层落实的责任机制。按照分工合作、上下联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责任制。要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委员会的作用,定期举行会议、报告情况,形成跨部门、高层次的农村环境建设协调议事机制,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立部门协作、信息通报、联合检查制度,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共同解决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化基层环保机构改革,完善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或联合的乡镇环保职能机构,在村级选配环保专干,设立环保协会,夯实农村环保基础,消除农村环境保护的死角与盲区。


  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融资机制。抓住国家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机遇,重点谋划、申报一批生态建设项目与资金,使之进入农村环保领域。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建立政府资助、部门帮助、社会捐助、农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和农村污染整治专项资金。财政投入应向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与示范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通过项目融资等形式,推进农村环保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地宣传环境知识、法规和政策,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结合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创建,深入开展环保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农户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意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先进企业、绿色农户、绿色农产品基地及环保标兵等评选活动,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建立健全整体联动的监管机制。严格执行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实行多部门对建设项目的联动把关。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建立县、乡、村3级环保监管体系。加强对农村二、三产业的监管,对重点污染源推行环境专管员制度,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制度,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严防"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死灰复燃。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对涉及环保的重大规划、项目和决策,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和公示等形式,接受群众监督,扩大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立健全科学管用的考评机制。把农村环保工作作为环保目标责任制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对县直相关部门、乡镇及其领导落实"一岗双责",实施农村环保业绩考核。重点加大对市容村貌及节能降耗等指标的考核力度,对年度考核优秀的乡镇和创建国家、省、州级的生态乡镇、生态村分别给予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或乡(镇)村、企业,采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责任追究、取消单位及个人评优等办法,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