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公众参与的五个关系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各地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和路径,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领导走基层、环保进社团”的新局面。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公众参与环保所遇到的问题,就要处理好以下5方面关系:


  引导与支持的关系


  环境的公共性、环境污染的公害性和环保工作的公益性,决定了公众参与环保的必然性,也决定了环保部门引领公众参与是应尽的社会责任。


  引导与支持公众参与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引导与支持关系,就要紧贴环保实际,拓展多条渠道、建立多项制度、创新多种模式,吸纳市民广泛参与环保主战场,创造更多公众参与的机会,达到“让公众参与,让公众监督,让公众满意”。


  引导与支持不能只挂在嘴边,应当把重心更多地放在支持工作上,尤其在创新社会化环境管理方面。


  从各地实践来看,引导与支持公众参与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实行全权包干,一切事务直接由环保部门包揽,为公众参与提供机会和帮助。二是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鼓励支持环保社团建设,实行政府环保放权埋单,以购买服务形式委托其自主经营参与。从长远角度来看,前一种方法会使环保部门背上包袱,当上“保姆”,负担过重。后一种方法会让公众参与发展得快些好些,不仅减轻环保负担、保障社团活动自主发展,而且使参与活动更有凝聚力,基础更稳固。


  适度与过度的关系


  适度与过度的关系是指公众参与度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把握公众参与环保的适度性,就要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无论是现场的或是网上间接的参与,都必须注意“五个讲”,即:讲政治、讲大局、讲维稳、讲科学、讲公正,这是防止公众参与偏激过度的方向和底线。从这一原则立场出发,以公众参与适度性为立足点,以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走群众路线为方向,做到组织参与广泛引才,牵线搭桥,分门别类、人尽其才,树立科学参与,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使公众参与工作得到健康协调发展。


  就具体情况来看,正确处理适度的公众参与还应合理把握参与的代表性,参与内容的广泛性和参与项目深度性的关系。在公众参与代表性方面,应当注意参与对象的多面性。通过媒体公开报名,注重从社会各阶层招揽人才,特别注重科研单位和“两代表一委员”人才的引进,提高参与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参与内容的广泛性方面,注意参与环保项目的多样性,不仅要开门参与环境管理、环境监督、环境治理、环境科研和环境宣传等多个实践岗活动,而且注重参与破解环保难题和创新工作重点,使公众参与更具公信力。在参与项目深度性方面,要注重破解环保难题的攻关,注意做好对个案的专家评判,开展走进焦点化解环保难点,多方面搜集意见加以深入浅出分析,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公正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公众参与才会有所作为,有所地位,成为破解环保难题的得力助手。


  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监督是公众参与之本,服务是公众参与的重要依托,不可偏重其一。只有二者融会贯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参与。


  浙江省嘉兴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嘉兴市有一支环保市民检查团,主要承接群众性环境监督检查,调解污染纠纷和敏感环境问题的督办。经过这几年调整充实,市民检查团由50来人扩充到160多人,还建起了网络环保检查组。面对企业有钱治理,但找不到治理技术的尴尬局面,嘉兴市继成立市民检查团后,2009年又成立了由15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并实行两团联动,展开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专家走访服务。面对面、点对点地进行免费上门会诊把脉,及时解决了一批久拖不治的污染问题,促进了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教育与活动的关系


  活动是环保社团强身健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所在,教育尤其是对参与者的自身教育更是社团内在发展的基石和保证。只有规范公众参与流程,创新公众参与模式,赋予各项活动主题化,才能使各类活动深入人心,达到卓有成效的收获。


  笔者认为,社团可围绕以下内容开展活动:一是以“生态立市”战略为题,搭建大环保活动模式,试行环境学会和产业协会跨行业联合参与环境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使公众参与组织框架向自主独立化方向延伸。二是以走进焦点破解难题为主线,搭建“圆桌会”活动模式,开展公众参与环保建言献策活动。三是以公正陪审为题,建立行政处罚“陪审员”活动模式,赋予市民“环境法官”资格。改变过去“官罚民担”为“民评官纳”,使追究环境责任集中民智、体察民意、凝聚民力。四是以承诺诚信为题,建立企业“承诺书”活动模式,对纳入重点整治企业实行限期“摘帽”公开承诺,使不良信用企业负责人联名签署《致全市人民道歉信》、上市公司签名《上市公司履行环保责任承诺书》。五是以阳光执法为题,开展市民“点单式”监督检查、“点单式”信访巡查、“点单式”飞行监测和“点单式”边界共建共防,增进相互间的沟通、理解和信任,促进环保执法不断深化。


  是与非的关系


  是非关系,即公众质疑环保的谁是谁非问题,是环保工作经常遇到的矛盾。公众对环境现状的不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一般矛盾复杂化。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舆论若不注意应对会使是非矛盾不断激化,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所以,及时处理好是非关系,是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智屋漏者于宇下,知政失者于草野。”互联网反映环保民情,汇集环保民意,阐述环保民智,网络问政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环保部门应主动展开网络互动和舆情应对。一要做好舆情监管,建立网络舆情小组,设立舆情观察员,制定舆情应对机制,防止因舆情引发的事端发生。二要做好舆论引导,坚持让公众知情,及时公开环境信息。三要与网民坦诚交流,邀请环保网民主动上网参与沟通,积极倡导“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四要拓宽公众现场参与,赋予环保市民在项目评审、验收、处罚等方面都有发言权,提高环保工作公信力。五要通过为企业服务解难,督促并帮助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加大企业信息公开量,加快一些敏感区域的治理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