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行业管理切入点在哪儿?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最近在北京成立,业界期待这个协会在解决行业环境污染、国际贸易争端、资源开采无序等问题上有所作为。但是这个协会最终能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还有待于观察。仅从环境保护来讲,目前150多家“重量级”会员单位中,很有一部分企业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有数据为证。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关于基本符合环保要求的第二批稀土企业名单的公示》,共有41家稀土企业达标,加上去年公布的15家,一共有55家企业环保基本达标。目前全国稀土行业共有企业300余家,环保基本合格的稀土企业仅占全国总数的1/6左右。这就是我国稀土行业环境管理现状。


  近年来,稀土行业管理问题一直令人关注,今年则因出口配额问题而引发了国际贸易诉讼。追本溯源,所有问题的起因都可以归结为这样几个事实。一是虽然稀土资源稀缺,但国内的企业却一直在廉价大量出口。有一个说法是,目前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的36%,但稀土供应量却占全世界90%以上。为什么国外企业要从中国大量进口稀土而不自己开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便宜得离奇,国外企业把初始产品买去后利用其先进技术进行再加工,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回给中国,获利巨大。二是稀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资源出口国外,环境问题留在国内,在稀土的国际贸易中,存在巨大的“生态逆差”。表面上看,价格与环境是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太低,廉价出口还能获利。成本为何低?一方面是因为资源税低。2011年4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调整了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轻稀土每吨收取60元的资源税,中重稀土每吨收取30元。相比居高不下的稀土价格,这样的税率显然是太低了。另一方面是环境成本低。由于监管不严和利益驱使,稀土企业没有采取有效的、完善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利益拿走了,环境损失却由当地群众、政府和社会来承担,环境治理所需要的巨大投入没有进入稀土价格中。据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在近日召开的稀土协会成立大会上透露,国内为稀土开采付出的环境代价太大,仅赣州一地,矿山环境的恢复性费用就高达380亿元。媒体报道说,截至2011年底江西省稀土企业51个,全年稀土主营收入329亿元,利润为64亿元。如果把生态成本计算进去,哪有利润可言?


  为加强稀土行业环境管理,我国自去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部自去年4月起对稀土企业进行环保核查,并依据核查结果发布符合环保要求的稀土企业名单。从核查的结果来看,我国稀土企业的环保状况实在堪忧。全国300多家稀土企业中,约5/6的企业不符合基本环保要求,其中有北方稀土龙头之称的包钢稀土,其环保审核至今仍未达标,但其股价一直上升。从目前来看,稀土企业之所以能够盈利,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来实现的,而不是靠先进技术。由于资源税和环境成本很低,稀土企业对于稀土深加工并不太感兴趣,仍然着重于卖矿获利。小企业如此,大企业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