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本的生意为什么还要做?

我国的产煤量近年一直稳居世界第一。由于长期地下水大量开采或采矿活动,地面沉降正在带来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据专家测算,全国平均每采1万吨煤,要塌陷土地3亩,高者可达3.85亩。据此估算,全国每年采煤大概造成70平方公里土地塌陷,经济损失4.39亿元。


  山东省邹城市是一个以煤为支柱产业的城市。40多年的开采后,全市已经塌陷土地6.3万亩,其中积水绝产的耕地4.3万亩。地面塌陷使7所学校、17个乡镇企业和10个村庄被迫搬迁。治理一亩塌陷地至少需要200万元,已经塌陷的土地是6.3万亩,需要资金几百亿元。几十年挖的煤,也不值这些钱。


  挣了1元钱,要付出10元钱的成本。这个生意小孩子也不会做。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赔本生意仍在火热进行。当一些地方还沉浸在经济超越跨越发展的热潮之时,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态恶化等环境污染已如影随形且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一些地方仍然热衷于做这赔本的生意?


  首先,与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观有关。当前,一些地方官员醉心于形象工程和经济增长的高指标,不惜牺牲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或者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迎合上级,追求邀功政绩。可以讲,GDP优先的模式正是政绩扭曲的根源。


  其次,与当下的经济考核体制有关。在当前体制下,上级确定的经济目标,直接关乎下一级官员的自身利益甚至官职升迁。地方官员极力追捧经济总量的超越,使这种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上的畸形繁荣成为必然。


  第三,这种现象还与权力的地方化有关。地方领导为了本地的利益,在财政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怕失去税源,减少财政收入,甚至喊出“不怕污染”的招商引资口号。结果,当地的财政收入可能暂时保住了,但是环境污染却愈来愈严重,并且治理成本可能比暂时的收益更大。


  正是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思路下,有的地方忽视环评制度,甚至出台土政策阻挠、干扰环境执法,对环境违法企业放任自流。赔本的生意,得到的是一些地方官员心目中漂亮的经济数字,付出的却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环境利益。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频繁暴发的环境污染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但愿地方主政者能从中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