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意识集体缺失当反思

中国农业大学调查显示,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


  透过如此惊人的浪费数字,人们看到了奢华之风在全国各地的滋生蔓延和人们对待浪费的集体漠视。那么为何我国勤俭节约意识集体缺失?


  首先,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节俭作为一种美德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部分人群撑起的奢侈文化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潮流走向,并以多种形式浸润在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中。每当遇到特定的社会经济土壤,便会不时掀起奢侈浪费潮流。


  其次,我国在制止奢侈、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方面的立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促进和监督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法律体系。已有的相关法律,约束力也十分有限,对违法者的惩罚远远不够。


  第三,公共部门不仅应当成为节约型社会的倡导者、组织者,更应当是实践者和示范者。然而,我国一些行政部门的成本长期处于高水平已是不争之实,这在客观上对全社会节俭意识的缺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华民族一直有把勤俭节约作为修身、齐家、治国所崇尚的光荣传统。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要建设成高度文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必须走艰苦创业之路。要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