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舆情咋应对?

[关闭]






  互联网技术近年来迅猛发展,促使信息发布与传播出现新的变化,网络舆情不断发生。网络舆情具有空前的时效性、高度交互性、海量存储性,已经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风向标和放大器。当前,环保部门应深刻认识网络环境舆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全面把握网民参与和表达的规律性特征,有效应对网络环境舆情。


  网络环境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危机舆情,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对政府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为此,必须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积极加以引导和管理。


  一要设立预警器,完善环境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络舆情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要加强防范和预警,把握应对的最佳时机。首先,前置舆情预防关口,形成应对预案。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效对舆论的形成与发酵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现着政府的人本和责任意识,迟钝的危机应急则容易引发各界的质疑和批评。落实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仅要建立健全事件发生前的预警、研判机制,事件发生时的评估、联动、救援和处置机制,还需要建立事件发生后的重建、补偿、调查、追究机制以及信息流通方面的报告、指挥、发布、沟通机制。要完善网络舆情的预测和应对,设立相应的舆情管理部门和网络舆论相关工作岗位。其次,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和预警。在舆情收集基础上,对舆情来源、真伪和走势进行分析,捕捉和发现苗头性的负面环境信息,及时预警,避免其扩散蔓延。再次,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善于把握环境舆情焦点,对环保工作中容易引发舆论关注、公众较为敏感问题进行重点监测。要敏于抓住环境舆情的发展节点,根据环境网络舆情酝酿、萌芽、孕育、暴发、消失的动态变化规律,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


  二要用好麦克风,做到环境信息公开透明。"谣言止于公开"。在当前"人人自媒体,大众麦克风"形成的开放多元的网络舆论环境中,要善于紧跟信息社会步伐,运用微博等新兴媒介,提高信息公开的权威性和时效性。通过开通政务微博、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以及通过门户网站和权威媒体报道等方式,做到应急处理和信息公开同步进行。注意事前收集、分析和梳理舆论重点,除了发布事件进程信息,也要针对受众的关切点答疑解惑。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要求地方政府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必须及时、准确地公布信息,抢占第一时间,做到先发制人,全面主导事件的话语权。主导网络话语权的一个捷径,就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网评队伍可以依附已有的部门新闻发言人体系,挑选一批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的人员加以培训,使之成为网络"意见领袖"。


  三要调好减压阀,积极应对负面舆情。突发事件因影响公众切身利益,通常会带来舆论的负面反馈,产生各种质疑、批评、追问、谣传甚至谩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负面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工作至关重要。对此,要在全面掌握事件信息和公众诉求基础上及时做出回应,不能自说自话,也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与媒体和大众平等交流,对网络失实言论予以澄清,对部门失责行为勇于认错。要根据监测和分析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把握舆情导向,按敏感程度和影响大小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把责任落实到人,实施动态监控。尤其是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要坚持现场处置与网上处置同步。


  四要打好辩论赛,发挥引字当先的主导权。要打开环保工作的话匣子。环保部门要与群众展开正面辩论,通过真切的交流互动以正视听。在引导过程中,要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要第一时间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切忌"捂盖子",不给谣言以可乘之机。要创新环保工作的"传声筒",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开辟热点问题窗口,打造品牌论坛,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要提高环保工作宣传分贝。加强环境宣传,提前分析和收集环境热点、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新闻专题,进行系统、有效宣传。同时,通过在网上发表文章、跟帖、开博客等,纠正网络过激言论,舒缓网民紧张、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