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保科研体制机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基地、科研事业单位和技术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三大板块,有力提升了环保科研创新能力。


  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和二级学科建设。近年来,环科院先后起草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十一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制定了中长期人才战略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并重点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进行鼓励和扶持,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做好技术支撑工作。二级学科建设是环科院做大做强现有一级学科的重要举措,是强化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坚实基础,是适应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环科院先后启动“流域水生态”、“持久性有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等二级学科建设工作,对所属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积极筹建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3月29日,环科院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终于获准立项。实验室重点开展环境质量特征与分区、环境基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制订和修订、保护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重大决策及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全力投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工作。“十一五”期间,环科院上下齐心,积极投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工作。在水专项支撑太湖、辽河水质改善,松花江水质保障,流域水质管理技术示范和工程示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控源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科技支撑。


  “十二五”期间,在进一步深化水专项“十一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在工程化、规模化方面紧密结合国家“十二五”流域控制污染规划和地方政府治污规划组织实施。在水质改善上,更多地结合科技创新最新成果开展应用,大幅度提高治理效率,促进国家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实现。


  注重为环境保护部中心工作和国家环境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在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环科院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机动车排放系数测算以及燃煤电厂汞排放量测算。在全国湖库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中,支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思路转为“分类防治,保护优先,一湖(库)一策,绩效管理”。在淮河流域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治中,完成沿淮15区县的污染源普查、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基本明确了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在中国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研究中,提出“环境风险管理”和“流域综合机制”等重大建议。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和成渝经济区战略环评中,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国际履约谈判提供技术支持。


  注重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产学研联盟是推动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环保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环科院把环保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放在环保企业发展以及环保产业进步的需求上,在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和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上,做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