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环境科研和教育优势

 清华大学始终面向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环境学科的国际前沿,承担国家重大环境科研任务,组织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为国家和全球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服务、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撑。


  面向国家环境保护的管理需求,开展高水平的环境决策支持研究。清华大学充分发挥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在国家环境科技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参加国家重要的环境规划、管理与政策研究与咨询,多名教师参加了中国工程院和环境保护部组织的“中国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研究”。负责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立法与技术政策、国家“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规划、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与技术政策、南水北调工程水环境规划等重要的决策咨询研究。多名教师在应对松花江水污染等事件、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多名教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塞尔公约》、《POPs公约》的缔约方大会,为我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张天柱教授和王灿教授是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成员,依托学院建立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地区协调中心”和“《POPs公约》区域技术中心”为亚太地区提供履约技术服务。


  面向国家环境保护的技术需求,开展高水平的环境科技应用研究。清华大学充分发挥环境工程学科的优势,承担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项目、“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环保公益项目等国家重大研究任务,在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微污染饮用水水源水处理等方向研发出适合国情的关键技术。在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先后和4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10家国内环保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通过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环境污染控制、环境修复、环境监测等方面成功地转化了多项技术成果,牵头发起了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有力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


  紧密结合环境学科的国际前沿,开展高水平的环境基础理论研究。清华大学充分发挥从事前瞻性研究的优势,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结合环境学科前沿和我国的复合型环境问题,围绕环境污染机理、污染控制原理等方向开展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