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目标更加务实

科学量化目标是有效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引,定量考核指标是确保事业达到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意见》在科学设定“十二五”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定性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具体量化目标,并将逐一对照加以考核,这在我国环保科技发展历史上还是首次,既表明环保科技工作逐步进入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又彰显部党组改革创新、力求科技突破的务实作风。


  一是明确了科技减排贡献率指标。科技减排是指通过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减少生产作业过程中和治污过程中的污染物产排量,激励企业选择更清洁的工艺和更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管理技术,最终实现污染物减排。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美国1929~1969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期提高,由1929~1941年的33.8%提高到1964~1969年的71.9%。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都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从我国科技发展的已有成效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也在不断上升,研究表明,上海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996年为38.71%,1998年接近44%,2000年首次突破50%。从我国环保事业发展趋势看,科技减排是传统三大减排工程(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的基础,而这3种减排手段又是科技减排的载体。随着未来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污染物产排量将进一步增加,仅依靠传统减排工程措施,有可能不足以全面支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减排任务的完成,大力实施科技减排工程,向科技要减排潜力和排放空间已成为当前推动环保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专家研究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进步对化学需氧量减排的贡献率约为60%,对二氧化硫减排的贡献率约为45%。因此,到2015年科技减排贡献率达55%以上的指标,总体来看既是对以往环境科技工作的继承和发展,又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环保事业对科技减排的新要求,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二是明确了环保标准制修订指标。环保标准是科学执政的重要手段,也是环保执法的重要依据。“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标准以年均增长百余项的速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累计新发布502项国家环保标准、72项地方环保标准,有效支撑了节能减排重点工作,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但综合来看,环保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随着环保投入的不断增加和标准制修订步伐的不断加快,“十二五”期间,环保标准在环保科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目标,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为重要内容的环保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和优化,再制修订600项标准的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三是明确了环境技术管理指标。环境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技术依据。环境技术管理工作从无到有,确立了以技术指导、评估和示范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框架,完成了100余项环保技术文件的制修订工作,为环境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但环境技术管理现状与污染防治需求间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整装成套的环境实用技术相对缺乏,企业污染防治技术指导和排放标准制修订技术支撑力度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投入,结合《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有关要求,计划完成30项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30项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和40项工程技术规范,全面提升重点行业污染减排的技术支撑水平。


  四是明确了环保产业发展指标。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活动,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两万亿元,已接近全社会环保投入。“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十几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显示出新创产出大于治理投入的良好前景。环境服务业是引领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环境服务业占环保产业的比重是反映环保产业整体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指标,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着重发展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监理、工程技术设计、认证评估等环境服务业。根据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中科技保障体系研究部分的主要成果,以及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环保系统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有关要求,要力争到2015年环境服务业产值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达到35%以上。


  五是明确了环保人才总量指标。近年来,全国环保科技人才队伍实力逐年提高,结构层次更趋合理,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显著增加。截至“十一五”末,部直属的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总量达1500人以上,是“十五”末期的两倍,高级技术职称人数比例达45%,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获得全国专业技术杰出人才称号、1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称号。“天地万物,唯人可贵。”发展环境科技,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的有关要求,“十二五”期间,环保部门将进一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实现环保科技人才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增长50%的目标,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环保科技人才队伍。


  第四,工作重点是加快完善5个体系。文件提出要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环保标准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环保产业培育体系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这5个体系是在“十一五”环境科技三大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强化环境管理,更好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而设立的。《意见》更加突出了环保标准在五大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关注环境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强化了支撑保障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更加强调了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和互相促进。


  一是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环境科技创新更偏重应用型创新,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注重突破核心共性技术的同时,强化环境管理服务,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增加新型问题的探查能力,解决影响人们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环境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基础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强化,环境基础信息获取与共享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国际环境问题能力也有待提高。《意见》重点从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减排工程和提高新型环境问题探查能力3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要求。确立了实施科技减排工程的原则性做法,包括目标制定、路线图设计、标准配套、协同控制、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等环节,提出了以全面实施“水专项”为龙头,积极推进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环境基准等重点科研专项,加强对气候变化等新型环境问题的研究,构建以风险防控为核心环境管理模式的环境科技创新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