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行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我国目前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不协调现象突出,区域不均、城乡不等现象严重。而提高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保障区域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报特约相关专家对如何提升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区域城乡均衡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将环境保护列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九大领域之一,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关系到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的大事。


  环境保护是基本公共服务
  ■阅读提示
  环境保护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需要根据需求与可能结合、责任与能力匹配的原则合理确定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



  环境保护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环境,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良好的环境质量是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但是目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追求不相适应,日趋严重的灰霾天气,镉污染、铅污染等层出不穷的突发环境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突出因素之一。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而环境质量符合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需求发展的层次性规律。国外普遍是根据综合实力和人们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来确定适合本国实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和范围。加拿大把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作为联邦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项目,印度尼西亚把初等教育和公路设施列为政府财政均等化的内容。另外,即使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也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在“进步时代”以前,食品、药品并没有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进步时代”以后,食品和药品标准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公共服务的内容是随时间和国情不断改变的。随着国情的不断改变,环境保护也被逐步纳入进来。


  另外,从我国的公共服务历程来看也符合从医疗卫生等领域逐步递进到住房保障、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实践历程。《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列为基本公共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为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9个方面。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提供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保障公众生存和发展等基本环境权益的最核心、最基础的公共服务。根据需求与可能结合,责任与能力匹配的原则,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现阶段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包括:县县具备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消除环境污染的环境基础性服务;县县具备对环境质量变化进行监测评估以及对造成水、大气等环境质量变化的污染行为进行监管,保障公众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及宁静权等生存的基本民生性服务;健全环境事故应急机制,防范环境突发事故的环境安全性服务;保障公众环境知情和参与国家环境监督的环境信息服务。需要指出的是,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不仅仅是指物化的产品或服务,还包括制度安排、法律、宏观经济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