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空气监测科研重点

 开展大气污染物(颗粒物、臭氧、VOCS)的空间立体监测技术,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区域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及表征方法、信息发布系统,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区域污染物的源解析等研究


  当前,国家急需研发大气灰霾、光化学烟雾及其前体物、区域污染输送、重金属污染等监测新技术和高准确度污染源识别技术,开发新型的立体的环境空气监测技术。


  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9个城市开展了灰霾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试点工作,并且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区域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站开展灰霾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监测,积累了细粒子监测的初步经验。目前,我国已建设完成了31个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站和14个国家大气背景值监测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综合监测实验室也初步建成。此外,总站还配备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相关监测站已具备了开展大型综合监测科研攻关的能力。


  紧密结合“十二五”国家大气环境管理工作的需求,以满足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知情权,有效指导大气污染控制为目标,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是针对区域性污染的典型特征,开展大气污染物(颗粒物、臭氧、VOCS)的空间立体监测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区域性污染物监测的新技术和新手段。


  二是开展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设计、区域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及表征方法、信息发布系统研究。


  三是开展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研究。研究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模型的适用性,结合环境管理需求开展环境空气预警与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研究,以指导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四是开展区域污染物的源解析研究。通过对污染物的成分分析,结合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确定控制途径和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支持。


  这些研究具体包括:研究利用现代光学遥感监测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开展大气污染的空间立体监测技术,包括大气细粒子和臭氧的激光雷达监测技术方法、常规气态污染物的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方法、VOCS等有机污染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监测技术方法等,并结合气象观测技术,研究大气污染物在区域间的输送走向和削减过程;PM2.5、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监测新技术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构架设计及区域点位选址研究;区域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及表征方法研究,空间数据综合分析技术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信息共享和发布系统研究;研发多种预报模型技术,开展多种预报模型的适用性研究;制定区域空气预报预警方案,建立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联合会商平台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开展大气污染源调查与估计技术研究,研究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技术;研究污染源的排放特征,建立污染物排放因子数据库和重点污染源排放的化学特征谱;研究污染物定量源解析技术,开展污染物化学成分监测技术研究,通过对污染物化学组成成分的分析,结合源排放清单,分析不同污染物的来源;区域空气监测体系在线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研究;PM2.5等新增污染物监测设备认证平台研制。


  总之,我国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应以建立体系完备、技术一流、监测信息准确完整、数据获取手段多样、信息处理智能的天地空一体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体系为目标,开展支持区域环境综合管理的先进环境质量综合立体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综合示范,提高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环境空气监测技术方法体系、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