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工业生产领域或者说发展工业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对于全国推动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和先导作用。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生态示范创建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具体实践,正逐步成为国家环保方略的一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工业园区在土地集约利用、集中的环境监管、产业的集聚,乃至城市功能分区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是发展现代化、工业化非常好的模式之一。目前,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GDP产值和利税、技术生产先进水平和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生产的主力军和领先者。


  2010年,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8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税收收入1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3%。这两类园区聚集了大部分先进制造、研发能力,凝聚了大量优秀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是现代工业生产最高效的地方,是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地方,是优秀人才最聚集的地方,也是管理体制机制最灵活、创新最活跃的地方。


  应该讲,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是最有条件,也最有可能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平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正是依托这两类园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通过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示范园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方面先行先试,发挥表率作用。这既是对工业生产领域发展理念、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探索和示范,更是对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与提升。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示范,能够对全国各类工业园区的发展起到指引、带头作用,进而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自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3部门联合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以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覆盖我国21个省份,涵盖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3类园区,数量从“十一五”初期的10个发展到目前的60个,通过验收并被正式命名的园区数量已发展到15个。在国家层面,已初步形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程序、标准和制度,在推动低碳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省市还开展了地方层面的探索,如江苏、上海、山东等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


  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各园区在提升园区经济发展质量、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全面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园区发展质量。通过生态建设,初步构建了制糖、电解铝等10个行业的生态产业共生链以及废物资源循环利用链。烟台经开区建成了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以纳米技术为引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态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经开区、昆山经开区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全力打造绿色产业链。通过创建工作,各园区成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要平台。


  二是切实支持了区域节能减排,实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年与基准年相比,工业增加值增长53%的同时,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下降21%和39%,降幅远高于国家总体水平。上述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各园区在能源集中供应、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中水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的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得益于各园区大力推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和政策,如天津滨海高新区实施了垃圾再生系统工程和水资源再生利用工程;南京经开区、日照经开区、张家港保税区等园区实行绿色招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园区发展的项目“一票否决”;扬州经开区等建立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监管机制和鼓励政策,明确目标责任,严格监督考核;苏州工业园区等建立了环境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环境监察工作的数字化管理、程序化运行、信息化集成等。


  三是提高了创新能力,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动力。通过生态创建,各园区在高端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无锡新区大力发展高端化、高附加值产业,传感网研发应用、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技术等在国内外已具有较高水平;苏州高新区建成了国内首家国家级节能环保专业孵化器,建立了膜科技创新园;超过半数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拥有国家级创新基地;有数十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通过生态创建平台,各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有力地支撑了各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提高了公众生态文明观念,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当一批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由最初的工业聚集区演化为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缩影。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形成了“政府主导、园区推动、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金桥出口加工区成立了园区生态俱乐部,促进生态工业建设中的政企互动,精心打造碧云低碳社区、平和绿色学校等生态品牌,开展“碳排放量”计算宣传推广、个人碳足迹记录等公众参与活动;青岛新天地建设了宣传教育展示场地和1700平方米室内展厅,定时向公众开放,组织开展各类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公众的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营造了良好的绿色文化氛围。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4项任务,一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二是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三是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四是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4方面内容,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因此,必须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实践与示范。


  一是加强宏观指导,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励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环保、商贸、科技等各方面政策。实行差别化环境政策,促进园区长效发展,制定有利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具有针对性的总量控制政策。完善商务激励政策,在资金、招商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扶持力度,增强园区创建动力。强化科技扶持政策,在高新技术项目审批、技术交流与合作、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引进与扶持等方面重点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倾斜。建立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和退出机制,确保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二是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促进更多园区绿色转型。指导各园区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绿色服务业。加强行业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利用和基础设施的集成共享,培育多行业复合共生的产业集群,提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开展重要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共生链接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提高产业生态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推动园区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环节,将政府绿色采购、绿色供应链等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将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环境服务等落实到实践中,使生态工业园区成为探索环保工作由传统的末端监管向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延伸、由企业向社会扩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成为环保新道路的积极实践者。


  三是深入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强化辐射示范。要大力总结建设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义和成效,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提炼总结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